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双源64层CT(64-DSCT)与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80例疑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64-DSCT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下确认病变血管后行IVUS检查。以IVUS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分析64-DSCT的检测效能。结果 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IVUS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28个血管节段出现病变存在斑块,64-DSCT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7%、89.09%、92.64%、90.63%、95.15%;IVUS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的96个血管节段中包括软斑块26块,纤维斑块12块,混合斑块40块,钙化斑块18块;而64-DS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28块(92.86%),纤维斑块10块(83.33%),混合斑块41块(97.56%),钙化斑块17块(94.44%);两种检查方法检测狭窄程度、血管横截面积、管腔面积、EI、PA、R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DSCT对斑块性质的检测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在35例ACS(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和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IVUS检查,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A),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在58例患者中发现,16例ACS患者和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EEMA、PA、PB、RI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CS易损斑块及其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IVUS作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0位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冠脉造影图像序列中两个平面的靶血管进行定位跟踪和三维重建。以IVUS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估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三维立体和CAG平面影像上测量冠状动脉病变最窄处的面积狭窄率,分别与IVUS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0.0%。CAG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66.7%。CAG对3段偏心而轻度狭窄的病变作出了中度狭窄的判断,冠脉三维重建和CAG同时对1段中度狭窄的钙化斑块作出了轻度狭窄的判断。对于全部病变血管最窄处的面积狭窄率,冠脉三维重建与TVUS两种技术测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而CAG与IVUS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值较冠脉三维重建测值为高。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的检查,识别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斑块的病变特征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96例。其中,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0%~70%)者68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直径狭窄率>70%)者2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期间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对病变血管分别进行测量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EEMCSA-MLA)、斑块负荷(斑块面积/EEMCSA)、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大小、脂核比例、重塑指数(RI)、夹层和血栓的比例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在CAG检查中轻度狭窄的病变,在IVUS检查中可见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轻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薄纤维帽多见,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斑块破裂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斑块多表现为硬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结论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进行IVUS检查是必要的。IVUS诊断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是否需介入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冠脉造影轻度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对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存在轻度狭窄的 17例患者 6 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 ,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 ,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 2 4处 ,向心性狭窄 34处 ;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 4 8处 ,向心性斑块 13处。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 ,而IVUS能清楚显示。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G ,分别为 (4 6± 2 1) %与 (14± 2 2 ) %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对于CAG显示的轻度狭窄病变 ,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冠脉CT血管造影(CTA)在评估糖尿病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冠脉病变临界病变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对患者血管狭窄率进行评价,以CAG所测的狭窄率作为金标准,以50%作为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边界值,计算CT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并比较CTA与CAG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TA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灵敏度为90.80%,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79.79%,阴性预测值为95.23%,准确率为89.51%,CTA与CAG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9)。结论CTA在评估糖尿病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时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临床上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排多层螺旋CT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和冠脉斑块性质判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期间共选择72例患者的189个冠脉节段,将其CT影像与血管内超声(IVUS)逐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IVUS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总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准确度为97%;在冠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对于脂质斑块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6%,对于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对于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8%。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做为无创筛查手段,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和冠脉斑块性质判断方面结果可靠,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纳入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6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血瘀证组(36例)和非热毒血瘀证组(30例)。采用IVUS测定2种罪犯病变斑块面积、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正向重构、负向重构和重构指数(RI)等指标,使用SPSS软件包,对比分析2种资料。结果 热毒血瘀证组罪犯病变处的斑块面积、EEM面积和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大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重构指数(RI)也高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5);正重构更常见于热毒血瘀证组(P<0.01),负重构常见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结论 热毒血瘀证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更高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积以血管段为单位统计,并以四分位法分成不同钙化积分负荷组,分析不同钙化积分组每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与CAG结果对照,统计不同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当钙化容积≤79 mm~3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和96.7%;钙化容积≥80 mm~3时,分别为100%和90.9%。在钙化积分≤65分的冠状动脉段中,与冠脉造影比较,诊断准确性较高,而钙化积分>180分的冠状动脉段中,诊断准确性较差。结论不同钙化斑块负荷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钙化病变的体积大小及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源64层CT(DS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筛选出非显著性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和临界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75%)53例,重度狭窄(CAG直径狭窄率>75%)37例,对上述两组同期行双源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完成病变斑块类型及血管重构等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与重度狭窄组相比,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组中软斑块、结节状钙化、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等不稳定斑块特征更多见,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CT可有效对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进行评价,并可早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对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应用IVUS观察冠脉罪犯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偏心指数(EI),并观察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34 /49) , 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内膜破裂和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11.26±3.92) mm2 vs (9.43±3.98)mm2],斑块负荷[(65.67±11.74)% vs(57.34±11.18)%],偏心指数(0.33±0.22 vs 0.59±0.24)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结论 在ACS组不稳定斑块及内膜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俞吉文  李龙云 《吉林医学》2011,(34):7228-7230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在冠心病钙化病变狭窄程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共28例经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显示有明显冠脉钙化患者的112支血管,分为280个节段,其中钙化病变段112个,无钙化病变段168个。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以上两组血管段的CTA影像与CAG结果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结果:CTA诊断钙化组112个血管段的敏感性(Sn)97.4%,特异性(Sp)27.8%,阳性预测值(+PV)74%,阴性预测值(-PV)83.3%,其余无钙化组的168个血管段的敏感性(Sn)95.6%,特异性(Sp)92.7%,阳性预测值(+PV)82.7%,阴性预测值(-PV)98.3%。结论:64排螺旋CT完全可以作为无创的筛查冠心病的手段;钙化病变明显干扰了64排螺旋CT诊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IVUS检测到62处病变血管的总截面积(TVA)、最小管腔截面积(MLA)、面积狭窄百分比(%AS)、参照血管直径(RLD)、血管直径(VD)、最小管腔直径(MLD)及直径狭窄百分比(%DS),并测量相应CAG所显示的RLD、MLD、%DS和%AS。根据IVUS检查结果按是否行介入治疗进行分组,介入组26例30处病变和非介入组28例32处病变。介入组检测支架置入前后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CAG显示的MLD、%DS和%AS均低于IVUS的检测值(P<0.05);CAG仅显示管腔外在形态学变化,IVUS则能明确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病变的严重程度。介入组平均面积狭窄率为71.4%,符合介入治疗指征,与非介入组的3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IVUS观察了介入组置入支架前后测值变化,除TVA、VD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的MLA、%AS、MLD及%DS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AG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了解血管壁内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病变程度,实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过程,其效果优于CAG。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血中单核细胞趋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别进行冠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应用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B%),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应用Transw ell小室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相关性分析IVUS检测指标与单核细胞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IVUS检测显示,UAP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约占50%(46/92),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约占55%(46/83),脂质斑块仅占17%(14/83)。与SAP组比较,UAP组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显著增高(P均<0.01)。与SAP组的斑块相比较,UAP组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不稳定斑块呈明显的正性重构,约占68%(27/40),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约占75%(30/40)。UAP组单核细胞趋化活性明显增强,单核细胞移动数量明显多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VUS测值PB与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γ=0.52,P<0.01)。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S易损斑块。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反映了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患者斑块状态、管腔狭窄的评估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寻找适宜的无创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6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计算CTA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基于CTA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冠脉节段斑块类型,分析CTA冠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CAG共检出冠脉狭窄病变172处,CTA检出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96.51%(166/172)、71.54%(352/492)、78.01%(518/664),与CAG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18,P<0.001)。经CTA检查共检出89处冠脉斑块,轻度狭窄冠脉节段的非钙化(35.71%,10/28)、混合斑块(32.14%,9/28)占比分别较中/重度狭窄[57.37%(35/61)、39.34%(24/61)]冠脉节段低,轻度狭窄冠脉节段钙化斑块(32.14%,9/28)占比较中/重度狭窄(3.27%,2/61)冠脉节段高...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研究,了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性质及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中度狭窄的36例患者47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CAG发现偏心性狭窄13处,向心性狭窄34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45.24±12.1)%;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38处,向心性斑块9处,不稳定斑块29处.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直径狭窄率为(56.37±11.2)%(CAG,P<0.05),血管面积狭窄率为(79.51±15.5)%,行冠脉内支架植入31处.结论 中度狭窄病变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诊疗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共2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冠状CTA、CAG及IVUS的检查资料;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25岁;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①D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②DSCT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患者有24条冠脉,91个测量位置参与了统计分析: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上,三种方法它们两两之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1]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DSCT与IVUS:0.789、rDSCT与CAG:0.828、rCAG与IVUS:0.757);②DSCT与IVUS在辨别冠脉斑块成分上无明显差异(Z=-1.063、P=0.288),它们所显示的斑块成分呈密切正相关(r=0.719);③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斑块偏心指数上无明显差异(Z=-0.816、P=0.414),它们所显示的斑块偏心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583)。结论 DSCTA能准确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且能辨别管壁斑块性质,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方法,可为高危人群筛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比较两组CTA定量参数,并计算CTA诊断ACS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ACS组非钙化斑块负荷、重建指数(RI)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斑块最小密度CT值明显低于SAP组(P 0.05);而两组在血管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程度等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最小CT值35HU及正性重塑(RI1)在ACS出现比例明显高于SAP组(P 0.05);以斑块最小CT值35HU及RI1诊断ACS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3%、90.00%、88.00%、77.14%和80.00%、76.67%、77.42%、79.31%。结论CTA在区分ACS与SAP斑块负荷差异上有重要作用,若存在CT值35HU、RI1等特征可高度提示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20.
厨的与冠脉造影(CAG)相对照,研究320排容积CT与对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并对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方法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发现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的102名患者,同期行冠脉造影(CAG)。对造成管腔狭窄的375个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研究,以CAG为参照,计算CTA对管腔狭窄分级程度显示的符合率;并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按钙化、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比较。结果CTA显示375个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钙化宽块256个,非钙化斑块119个),测量狭窄分级程度与冠脉造影所示的管腔狭窄的符合率为89.1%,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94%,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86.7%,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不符合的41个病灶中92.7%(38个)CTA显示的狭窄程度等级高于cAG,82.9%(34个)为钙化斑块性狭窄,119个非钙化粥样斑块中78.2%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显示纤维斑块占53.8%,纤维脂质混合斑块占33.6%,脂质软斑块占12.6%。其中,不稳定斑块占18.5%(22个),稳定性斑块占81.5%(97个),多为稳定性宽块。结论冠脉非钙化粥样斑块多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多为稳定性斑块。320排CT对于显示冠脉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高于钙化斑块性狭窄。钙化斑块性狭窄CTA与CAG的不符多表现为对狭窄程度的夸大。320排cT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斑块性狭窄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