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对2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恢复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6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1例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患者,负重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而疼痛。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锚钉松动等发生。结论应重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的连续性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锚钉具有创伤小、对踝关节生理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 190 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5 例) 与对照组 (95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 ORIF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疼痛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2.792、3.484, P =0.006、0.00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 =3.338, P =0.001);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57 例、良 34 例、可 3 例、差 1 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43 例、良 41 例、可 7 例、差 4 例 (Z = - 2.289, P = 0.0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2.63% (χ 2 =4.368, P =0.037)。结论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可明显缩小内踝间隙及距骨倾斜角, 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踝关节内韧带损伤后内侧不稳定的病理机制.方法 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岁.其中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2例,踝关节慢性损伤3例,先天性平足3例,胫后肌腱失能5例,旋前外旋骨折1例,陈旧性的内踝撕脱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同时行跟骨延长术8例,内侧楔骨闭合截骨5例,跟骨截骨内移术1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7~56个月,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1例踝关节急性骨折患者,由于术前无法评分,不放在统计分析内.其余14例患者术前评分为(42.4±10.6)分,术后评分(89.8±6.2)分(P<0.05).结论 三角韧带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须注意其修复:(1)三角韧带损伤范围较广,涉及前部的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2)先天性的平足以及获得性的胫后肌腱失能患者.(3)以往有经常的踝关节扭伤,有外侧韧带的损伤,此次发生了伴有内侧韧带损伤的骨折.  相似文献   

4.
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踝关节不同跖屈角度对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提高踝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24例,均为腓骨远端骨折但无内踝骨折.所有患者外翻应力下分别取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拍摄踝穴位X线片,并行患侧踝关节MRI检查.对不同跖屈角度下四组患者X线片内侧踝穴宽度(medial clear space,MCS)及胫距上关节宽度(superior clear space,SCS)进行测量.测量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分别以(1)MCS≥4 mm,且MCS> SCS,(2)MCS≥5 mm,且MCS> SCS作为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标准,踝关节MRI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研究.结果 外翻应力下踝关节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MCS测量结果分别为(4.10±0.79)mm、(4.55±0.72)mm、(4.99±0.56)mm、(5.71 +0.86)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测量结果分别为(3.56±0.41)mm、(3.50±0.43)mm、(3.71±0.44)mm、(3.93±0.5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MCS≥4 mm,且MCS>SCS作为诊断标准时,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出现假阳性率分别为50.0%、66.7%、88.9%、94.4%.以MCS≥5 mm,且MCS> SCS作为诊断标准时,中立位0°、跖屈位15°、30°、45°时,出现假阳性率分别为5.6%、11.1%、38.9%、77.8%.结论 不同跖屈角度是影响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重要因素,随着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加,踝三角韧带损伤X线诊断的假阳性率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9~65岁,平均26岁。损伤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损伤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3例。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4例,43-B3型10例,43-C3型2例。所有患者先于仰卧位对外踝和(或)内踝进行固定,然后同时使用踝关节镜进行前踝关节镜检查,根据探查情况同时行游离碎骨块取出、韧带清理、微骨折等治疗。再行俯卧位手术,于踝关节镜下行后踝复位、空心钉固定及其它处理。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术后获12~32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无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表现。结论使用关节镜辅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良好,且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修复三角韧带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9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70例,根据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分为未修复组(不行三角韧带修复,32例)和修复组(行三角韧带修复,38例).两组踝关节骨折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踝关节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内踝间隙.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65.36±10.57)mL vs.(63.47±10.51)mL及住院时间[(16.24±3.58)d vs.(17.43±4.0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手术时间(113.62±14.71)min显著多于未修复组(102.18±14.05)min,PP<0.05.术后3个月修复组踝关节优良率(92.11%)显著高于未修复组(78.13%),P<0.05.修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89%)显著低于未修复组(34.38%),P<0.05.术后3、6、12个月修复组VAS(1.13±0.22、1.01±0.21、0.84±0.19)分和内踝间隙(2.04±0.31、1.63±0.23、1.03±0.21)mm 均显著少于未修复组[(2.74±0.36、2.13±0.33、1.32±0.31)分,(2.71±0.37、2.02±0.35、1.31±0.33)mm,P<0.05.结论 三角韧带修复可促进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和术后疼痛,恢复患者内踝间隙正常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增强修复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21例接受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增强修复术的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平均(14.7±2.3)个月。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再发不稳定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8±2.3)分降至(1.5±1.1)分(P <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6.8±10.4)分升至(90.7±7.3)分(P<0.05),KAFS由术前的(55.1±10.8)分升至(89.7±8.4)分(P <0.05)。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增强修复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半腱肌移植修复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及踝关节不稳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2例,其中男1例,女1例;男25岁,女17岁.左侧1例,右侧1例.患者入院前均有2年以上反复踝部旋后位扭伤的病史.踝部损伤为Ⅲ度(美国足踝外科学院分度);前抽屉试验及距骨倾斜试验阳性.应力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平均21°,且在侧位片显示距骨前脱位.2例均采用同侧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果 2例平均随访8个月.患足局部无肿痛,行走正常,踝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良好,患足前抽屉试验及距骨倾斜试验阴性,应力X线片检查显示距骨无前脱位,距骨倾斜角<5°.根据Mazur疗效评分标准,优1例,良1例.患者对踝关节功能主观满意.结论 (1)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甚至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原因;(2)Brostr(o)m法仍不失为修复新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对陈旧性损伤无效.(3)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修复重建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方法简单,有效,对于治疗踝关节不稳、防止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采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对踝关节扭伤导致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的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例踝关节不稳男性军人患者,均由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采取腓骨短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以恢复踝关节稳定.结果 按照1979年Mazur等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进行功能评分,结果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腓骨短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的踝关节不稳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取髂骨植骨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巧及预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取同侧髂骨松质骨植骨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内侧距骨软骨损伤17例(17足)的病历资料。男10例;女7例;左足7例,右足10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5岁;14例患者病灶位于内侧,3例患者病灶位于外侧,病灶平均面积为为60±52.8 mm2;按照MRI的Hepple距骨软骨损伤分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3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CT及MRI检查。采用美国足与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及视觉疼痛量表(VAS)对术后踝关节的功能及疼痛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4~39个月;平均18.6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77.32±6.67分提高到术后的93.10±8.24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80±1.38分降低到术后的1.96±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未见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HeppleⅢ、Ⅳ、Ⅴ型的距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髂骨植骨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踝关节的功能、缓解踝关节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距骨和腓骨在踝关节中的位置。方法:100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50名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A组),50名为非踝关节不稳疾病、至我院就诊的患者(B组)。每名测试对象行MRI检查,并在横断面上采用2种方法测量腓骨在踝穴内的前后位置:采用轴向踝指数(ax-ial malleolar index,AMI)以距骨为参照物测量腓骨的位置;采用踝间指数(inter malleolar index,IMI)以内踝为参照物测量腓骨的位置。另外,我们还应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踝距指数(malleolar talus index,MTI)来测量距骨在踝穴内的旋转位置。结果:以距骨为参照物时,踝关节不稳组AMI明显高于较对照人群(11.04°±5.66°vs 7.68°±5.38°,P<0.01);但以内踝为参照时,踝关节不稳组IMI与对照人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7.22°±3.44°vs 7.93°±3.36°,P=0.03);以内踝为参照物测量距骨在踝穴内的旋转位置时,踝关节不稳组MTI明显高于较对照人群(89.46°±2.64°vs 85.99°±2.24°,P<0.01)。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距骨内旋现象,但腓骨在踝穴内的位置并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人体踝关节标本的定量解剖,明确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相关形态参数及其起止点足印区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共选取19例下肢尸体标本,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对相关参数如长度、宽度、厚度及其起止点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定量测量。结果:19例人体下肢标本中,前距腓韧带(ATFL)平均长度为23.1±2.98 mm,其中单束8例(42.1%),双束11例(57.9%)。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至腓骨前部结节平均距离(AA)为17.1±3.00 mm,至腓骨隐匿结节(AO)平均距离为5.1±1.69 mm,至腓骨尖(AT)平均距离为14.1±2.86mm,前距腓韧带距骨止点至距骨上下关节面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4±2.25 mm及18.4±2.30 mm,至距骨前外软骨面的平均距离为4.8±1.42 mm。跟腓韧带(CFL)平均长度为31.4±3.55 mm,跟腓韧带腓骨起点至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的平均距离为6.4±2.55 mm,跟腓韧带与前距腓韧带间夹角为116.6±12.69°,跟腓韧带跟骨止点至跟骨外侧结节(CP)平均距离为15.4±2.86 mm,至跟骨后上缘(CC)平均距离为13.9±2.46 mm,至距下关节面(CS)平均距离为15.2±3.21 mm。以变异度衡量各解剖标志相对稳定性结果如下:ATFL腓骨止点AA(17.54%)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微型带线骨锚钉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使用经验。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患者3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本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19~32岁,平均(24.1±6.4)岁。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13~25个月,平均(16.8±6.7)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均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关节功能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进行评估。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微型带线骨锚钉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有效恢复了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性,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合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均经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20例,院外正规随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7~70岁,平均45.7岁。结果术后3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11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复位优良率93.3%。对15例患者进行3~36个月(平均16个月)的正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12~17周),完全负重时间17~24周(平均22周),依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平均(95±3)分。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后外、内侧联合入路加用合适的支撑钢板,可以较安全而容易地对后Pilon骨折分离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并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骨科共收治5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7~62岁,平均46.2岁。单纯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者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及三维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于伤后1周左右(第4~10天)行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3个月(8~14个月)。5例均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4分(57~94分)。1例于术后1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结论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安全可靠,术中可清晰暴露,复位固定良好,避免了内踝截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不同类型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踝关节镜下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25例,手术前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功能,以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评估关节稳定性.25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并进行相应滑膜瘢痕组织切除、软骨面修整、微骨折处理治疗,5例1期行外踝韧带缝合修补术.结果 关节镜下可见单纯滑膜炎4例,滑膜炎合并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撞击综合征10例,胫骨和(或)距骨软骨损伤11例,腓骨端新鲜损伤淤血4例.2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踝-后足评分术前(54.3±6.2)分,术后1个月为(81.5±7.9)分,3个月为(82.9±2.5)分,半年为(83.1±2.1)分,1年为(83.5±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1,20.58,21.10,19.11,P<0.05);术前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前移为(15.2±2.5)mm,术后为(3.5±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P<0.05).患者前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踝关节镜创伤小、恢复快,通过关节镜技术对症治疗,踝关节运动创伤后的不适症状可明显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IV度18例,旋前外旋型IV度6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3.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术后所有患者得到解剖复位。23例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1例患者浅表感染,4周后愈合。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3周。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及外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能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28例。术中经内踝截骨,显露内侧距骨顶,清理碎裂软骨,去除病灶及囊肿,自同侧胫骨钻取带骨膜骨柱,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柱植入受区钻好的孔中,固定内踝截骨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MRI,在PACS系统测量比较距骨骨软骨损伤水肿区域的左右径、前后径及深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本组共23例患者获最终随访,随访时间15个月(10~28月),X线片证实术后平均11周(9~14周)内踝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患者术后病灶骨髓水肿区域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患者形成软骨组织稍高于周围关节软骨,2例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未完全消失,6例取内固定时行关节镜检,其中5例移植物与周围关节软骨愈合良好,表面被软骨样组织覆盖,其色泽、光滑度等与周围软骨面差异较小,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供区疼痛、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可修复软骨缺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与MRI在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X线与MRI来诊断与评价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程度与踝内侧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的相关性,记录并比较以X线片和MRI为参考的全部病例Lauge-Hansen分型。结果患者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损伤等级的升高,MCS值也随着升高,经相关性分析深层r=0.767,P=0.000,浅层r=0.656,P=0.000。经ROC曲线分析,判断MCS的最佳临界值为7.86mm(深层),以此临界值作为深层韧带完全断裂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3.9%。而诊断浅层韧带完全断裂的MCS最佳临界值为6.50mm,其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0%和81.0%。本组患者依据X线片诊断后,过诊14例,低估20例,Lauge-Hansen(LH)分型的准确性为58.5%(48/82)。依据X线片的Lauge-Hansen(LH)分型判断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3.2%,准确性为82.9%。结论急性外踝骨折后即使未出现内踝骨折,也常伴有三角韧带损伤,与X线检查相比,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 84±13. 61) min vs.(99. 16±9. 59) 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 64±2. 07) d vs.(18. 69±2. 42) d,(11. 36±1. 88)周vs.(13. 52±2. 04)周],P 0. 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03±0. 56)分vs.(3. 62±0. 71)分,(1. 16±0. 20)分vs.(2. 23±0. 28)分,P 0. 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 73±8. 60)分vs.(77. 50±7. 94)分](P 0. 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 34±16. 70) U/L vs.(110. 45±12. 36) U/L,(7. 45±1. 05)μg/L vs.(5. 98±0. 78)μg/L,(131. 46±12. 76)μg/L vs.(114. 74±10. 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 33±0. 05)μg/L vs.(0. 49±0. 06)μg/L],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29%vs. 77. 78%,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57%vs. 3. 70%,P0. 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