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 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下肢静脉疾病常见,其中血液倒流性疾病占81%。应用无创性检测能客观地评价静脉瓣膜功能以及病变部位。1978年Barnes首先采用光电容积描记(Photople thysmography,PPG)检测静脉炎后综合征的皮肤微循环改变,发现静脉瓣膜可发生功能不全。1979年Abramowitz提出了PPG诊断下肢静脉疾病  相似文献   

3.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振善  冯耀良 《普外临床》1996,11(2):113-115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伤性的、反映血液动力学的功能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双功彩超、经皮Ge静脉穿刺造影、光电容积描记(PPG)在检测下肢静脉倒流中的优缺点及相对适应证。方法 对40例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患者,术前应用双功彩超、经皮Ge静脉穿刺造和PPG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双功彩超与经皮Ge静脉穿刺造影探测股-Ge静脉段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双功能超相比性 PPG探测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精度度67%。结论 PPG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 ,以分析其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74例 ( 96条肢体 )的资料 ,利用流速剖面图彩超和空气体积描记仪分别于术前、术后 1、3个月及 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术后静脉返流量、灌注指数、静脉功能不全评分指标于术后 1、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 0 1)。而射血分数、剩余容积分数均值于术后 3个月、1年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1)。溃疡愈合率达 78 8% ( 2 6 /33) ,术后 93 6 %的肢体各种症状体征消失和明显缓解。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对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性溃疡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的检查应包括功能和解剖两方面 ,必须确认是否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性返流和 (或 )静脉阻塞 ,但依靠现有的检测手段 ,要获得精确可靠的量化数据 ,仍有一定困难。迄今尚不能仅通过一种检查方法 ,就能了解下肢静脉所有病理生理改变 ,必须充分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针对不同病人进行相应的几种检查 ,方可获得正确的诊断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现就目前常用的下肢静脉疾病诊断技术作一简要的介绍。1 无损伤检查1.1 空气容积描记 (APG)肢体容量的变化主要继发于肢体血容量的变化 ,而APG检查技术 ,能检测与重力及运动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腓肠肌泵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腓肠肌泵功能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关系。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腓肠肌泵功能的研究方法有空气体积描记法、应变容积描记法、肌肉内压力测定、腓肠肌泵功率测定、足水银应变容积描记法、同位素体积描记法及数字光电容积描记法,测得CVI患者的腓肠肌泵功能明显下降,通过治疗后,腓肠肌泵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腓肠肌泵功能与CVI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美国IMEX公司研制的9000型组合式无创血管检测仪,光电溶积描记(PPG)方法检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辦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45例47条肢体。通过记录下肢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值与深静脉造影结果作为对比,揭示PPG检测能作为下肢深静脉辦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本组确定下肢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值小于20秒为阳性,共32条肢体;VRT值大于20秒为阴性共15条肢体,同时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揭示PPG检测阳性肢体中30条肢体有深静脉血液倒流,阴性肢体均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表明两者的检测结果相似,另外,根据VRT值缩 短时间可判断深静脉血液的倒流程度,应用大腿加气压带测定VRT值可鉴别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PPG检测具有无创伤性、易重复、客观、定量和相对定位地判断瓣膜功能情况,适合于术前术后对比以判断疗效,对长期随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双功彩超、经皮静脉穿刺造影、光电容积描记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倒流中的优缺点及相对适应证。 方法 对 40例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用双功彩超、经皮静脉穿刺造影和PPG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双功彩超与经皮静脉穿刺造影探测股 静脉段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与双功彩超相比 ,PPG探测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精确度为 6 7%。 结论 PPG可作为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初步筛选检查 ;双功彩超可为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较充分的信息 ;对于前 2种方法不能确诊的病例仍需用经皮静脉穿刺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空气体积描记仪 (airplethysmography ,APG)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APG对 6 5例 (89条肢体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检测 ,其中肢体返流程度 0度 17条、Ⅰ度 18条、Ⅱ度 2 4条、Ⅲ度 18条、Ⅳ度 12条。测量静脉灌注指数 (VFI) ,射血分数(EF) ,残余容积分数 (RVF)和流出分数 (OF)指标并统计分析其综合向量效能。同期行静脉造影。结果 深静脉各度返流的VFI值 (除Ⅰ与Ⅱ外 )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Ⅰ、Ⅱ、Ⅲ度之间EF、RVF、OF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Ⅳ度与 0、Ⅰ、Ⅱ、Ⅲ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综合向量分析 (HotellingT2 检验 )显示APG具备显著检验效能。结论 APG可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静脉灌注指数是定量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程度的可靠指标。深静脉返流与小腿肌泵功能之间存在一种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Ĥ�ؽ�������Ч����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101例116条肢体实施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并利用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双向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APG)等方法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率87.9%,随访病例症状消失,96.1%的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无复发。13例溃疡肢体中有11条在术后3~6个月溃疡消失,2条明显缩小。术前Ⅲ度返流肢体术后9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67.6%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5.33±1.83改善到术后5.07±0.60(P<0.01);术前Ⅳ度返流肢体术后8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40.5%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7.38±2.67改善到术后7.25±1.12(P<0.01)。51例58条肢体经流速剖面图彩超检查示,术后静脉返流量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经APG检测术后VFI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能有效地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可大大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静脉性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下肢静脉病的诊断1.1 根据病史与体征可初步确定是否为下肢慢性静脉疾病 ,然后可用多普勒作初步筛选 ,它能区分出阻塞性或倒流性静脉疾病。多普勒探测到血液流速消失或减缓则提示阻塞 ;倒流可通过Valsalva动作或压迫肢体方式探测 ,可见血流往返流动。但多普勒缺乏对深、浅静脉病变的鉴别。1.2 双向超声显像能精确地显示出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的异常 ,确定静脉倒流的部位和程度、瓣膜的存在和缺如及瓣膜的活动 ,辨别肢体的水肿是由于腔内阻塞或是外来压迫 ,同时提供临床血管外科解剖与病理生理两方面信息。体积描记检查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光电容积血流波描记仪是测量周围血管疾病方法之一,该仪器是多功能,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无损伤测量的医用检测仪器,国内外都有生产,临床用血流诊断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静脉倒流性疾病以及肢体缺血程度的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国内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浅静脉及小腿交通静脉术后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浅静脉及交通静脉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分析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连续追踪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I°-Ⅱ°患者75例 78条肢体,利用双功能超声、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及 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肢症状完全消失88.5%(69/78)。溃疡愈合率92.8%(13/14)。全组灌注指数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 SEPS组,灌注指数及剩余容积分数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而术后全组静脉返流量、射血分数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静脉手术可有效阻断浅静脉逆向灌注;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EPS)可显著减轻小腿的静脉性淤血,但两者均未能明显影响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6.
Wang SM  Hu ZJ  Li SQ  Huang XL  Ye C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53-856
目的探讨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30例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静脉系统手术治疗。每例2条肢体各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随机分组。1条患肢行股浅静脉外瓣膜复成形术加浅静脉手术(A组);另1条患肢仅行浅静脉手术(B组)。术后1个月和3年,利用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空气体积描记仪(APG)和静脉功能不全评分等方法,比较各例2条肢体的疗效以及2组间疗效。结果全组30例患者60条肢体均为CEAP临床分级(Kistner分级)C2~C4级,经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均为Ⅲ度。术后1个月和3年随访比较,各例属于A组的患肢在静脉返流度、静脉返流量及各项指标均比属于B组患肢改善明显;A组的静脉返流量、静脉灌注指数均值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的静脉返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时2组的射血分数和剩余容量分数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可使下肢深静脉返流量明显减少,瓣膜功能明显恢复,与下肢浅静脉手术联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空气体积描记法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77例101条肢体的检测研究,对空气体积描记诊察法各指标的评估方法及其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静脉灌注指数>5ml/s为异常;它可定量评估异常的静脉倒流,对诊断和手术疗效的评估有良好的实用价值。胖肠肌泵射血分数<40%为异常;它可量化评估胖肠肌泵功能不全的程度,对溃疡的形成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把握手术时机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分析表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能存在低排高倒流量型、高排低倒流量型和低排低倒流量型三种不同类型。这些分型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股静脉形态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静脉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有很高的比例[1~ 3 ] ,约 5 3 .0 2 %~ 69% ,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静脉瓣膜失去单向开放的基本功能 ,静脉扩张、高压 ,久之出现浅静脉曲张、肿胀、皮炎及皮肤营养障碍 ,甚至溃疡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 ,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就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形态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Kist ner[4] 在 1980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静脉外肌袢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莫经刚王明华朱正练林祖潮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于1980年由Kister首次报告[1],是一种由于深静脉瓣膜胚胎发育缺陷、应力性撑扯损坏或瓣膜结构变性及损伤等原因引起深静脉内瓣膜关闭不全的血液倒流性疾病,最...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曲张是人们熟知的外科常见病,在公元前1500年已有文字记载。随着下肢静脉系统解剖学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关于下肢静脉及其瓣膜结构与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of the lower exfremifies,CVI)的概念。现今,CVI作为一组病症的总称,包含了先天性、原发性及继发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造成下肢静脉血液逆流和(或)回流障碍,引起下肢静脉系统与微循环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浅静脉曲张、浮肿、色素沉着等皮肤改变,静脉性溃疡。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属于CVI范畴。本文就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变更、今后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