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CT表现,探讨MSCT对肾上腺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上腺PHEO的临床及CT资料,依据其临床症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2组,分别归纳2组肿块的CT表现,并作简要分析。结果:不典型组共7例(41.18%),典型组10例(58.82%)。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下瘤体多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内均可见更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1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表现无差异性;肾上腺PHEO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CT检查。结果:瘤体呈较大(平均瘤径6.1cm)的类圆形肿块,瘤界清晰,平扫密度多不均匀,10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份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0例CT征象. 结果 嗜铬细胞瘤多是单侧发病(19/20),发生于肾上腺者16例,异位者4例.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0/17),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可见病变实质不均匀强化. 结论 CT不但能发现较小的肿瘤,还可以定位诊断,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材料和方法:对经外院手术治疗的1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的CT资料进行了随访、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合CT的影像学特点、三维重建,通常可作出较正确诊断。B超、MRI、核素扫描等影像学的交叉应用,有助于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共73枚病灶中,位于右侧肾上腺23例,左侧肾上腺36例,双侧肾上腺7例共14枚。良性嗜铬细胞瘤57例共64枚,平均直径4.3cm,其中圆形或卵圆形52枚,形态不规则12枚,瘤体内坏死54枚,无坏死10枚,瘤体内钙化3枚。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共9枚,平均直径7.6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枚,不规则形5枚,9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瘤体内钙化1枚,5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转移,1例肾脏浸润。増强后66例瘤体实质成分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强化方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辉  夏进东  尚建敏   《放射学实践》2009,24(8):869-8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2~68岁,平均28.2岁。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6例均发生在肾上腺,共28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多发2例,双侧各1个病灶。良性肿瘤23例,恶性3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24个,呈分叶状4个,伴有坏死及囊变14个,出血6个。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和血供情况。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后处理的MPR、MIP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儿  李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638-164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能分泌儿茶酚胺。本文收集2000年~2008年经CT或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本院8例,外院5例)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13例病例回顾分析,以提高该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影像学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其中包括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CT和NRI。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与影像诊断作了分析。本文讨论了各种检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各种检查曲影像表现,并指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杨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7-248,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5例CT双期扫描征象。结果 CT扫描显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者22例,异位者3例,多是单侧发病(21/22)。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3/25),1例坏死严重。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测量CT值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均为单发肿块,全部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左侧9例(81.82%,9/11),腹主动脉右侧1例(9.09%,1/11),腹主动脉前方邻近肠系膜血管1例(9.09%,1/11);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0例(90.9%,10/11),1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直径3cm~10cm,平均5.1cm,瘤体密度欠均匀,伴有不规则囊变和坏死。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增强后11例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低密度囊变区。分析肿块平扫与双期增强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腹主动脉旁,无临床症状。CT增强显示腹主动脉旁孤立类圆形富血供软组织肿块并囊变,应高度警惕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提示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PHEO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依据PHEO发病部位不同将27例PHEO分为肾上腺PHEO组(17例)和腹主动脉旁PHEO组(10例)两组。结果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平扫及增强的表现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P〉O.05)。平扫瘤体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肿块密度不均21例(77.78%),均匀6例,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有减退19例(70.37%),8例(29.63%)PHEO呈持续性强化特点,所有瘤体均可见一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肾上腺PHEO与腹主动脉旁PHEO的CT表现不具差异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分析其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良性者11例,边界清晰;恶性者2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大多数异位嗜铬细胞瘤CT平扫示瘤体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明显强化,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结论: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多有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症状,多数生化检查有阳性改变。肿瘤好发于脊柱旁,尤以腹部脊柱旁最为多见。CT表现典型者诊断容易,但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资料。对于恶性者,CT图像上缺乏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闾长安  李国良  万红燕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9-1112
目的:探讨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6例肺部肿块均为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有其他肺部慢性病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均为单侧发生,1例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内分泌症状,5例为无功能性肿瘤。肿瘤CT表现:类圆形肿块6个,呈分叶状2个;5例坏死、囊变;2例见液-液平;肿瘤长径2.5~14.0cm,平均约8.3cm;3例富血供,3例中等程度血供。结论: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其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是富血供、液-液平面及坏死囊变。  相似文献   

15.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1~2009-12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4例(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39~62岁,平均48岁).4名患者利用16排或64层CT扫描机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医师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膀胱后壁,病变形态均呈圆形或类圆形,以宽基底附着于膀胱壁,边界清楚.CT平扫的CT值为41~53Hu,平均46.75Hu;增强扫描CT值为73~93Hu,平均85Hu,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4例均未发现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术前3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膀胱癌.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上具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富血供之特点,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典型嗜铬细胞瘤具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增高,临床诊断不难。CT检查主要是定位诊断;而隐匿型和无功能型嗜铬细胞瘤因无临床症状,CT检查不仅具有定位诊断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本文收集我院2002~2008年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分析探讨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CT多期扫描检查.记录嗜铬细胞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生化指标进行对照.结果 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19/20),尤以单侧发病常见(18/20).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呈速升缓降型.出血坏死常见(12/20).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对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最高为88.2%,NE、E升高的病人临床均表现有高血压,同时CT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与NE、E增高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Ρ值为0.000).结论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不仅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还要结合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