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拟诊的GIST 21例,均在术前行16排螺旋CT扫描,再对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3例,发生于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4例,回肠1例);恶变3例。CT平扫显示紧贴腔壁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肿块最大者位于回肠,范围广泛,累及多段肠壁。2例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影。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符合率为85.7%。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和病理相关性,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8例GIST(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肝胃韧带1例,腹膜后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38.9%),病灶长径1.5-5cm,平均4cm;交界性3例(16.7%),病灶长径3-6.5cm,平均5.8cm;恶性8例(44.4%),病灶长径5-25cm,平均10.3cm。CT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影。其中,原发胃肠道肿瘤15例(哑铃型3例,腔内型4例,腔外型8例),密度均匀9例,病灶直径平均4.5cm,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直径平均9cm,胃肠道外肿瘤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平均5cm,密度不均2例,病灶直径平均14.9cm,增强扫描直径小于5cm或良性GIST,强化均匀,直径大于5cm或交界性、恶性GIST,强化不均,内见大小不等不规则或囊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学对照,CT判断GIST良恶性符合率为77.8%。结论GIST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关,肿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外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外IMT的CT、MRI表现。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 结果8例肺外IMT患者中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5例,其中3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增强扫描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为为成纤维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黏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肺外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CT表现特点,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HL患者的CT图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探讨该病的CT诊断特点。结果:6例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密度均匀,病变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4例,边缘浅分叶2例;1例表现为双肺内多个类圆形结节;1例可见小的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是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域分别对应于其血管瘤成分与实性区。结论:SHL的临床症状和CT平扫无明确特征表现,CT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明  李锡林  张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2-50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胃16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良性5例,交界性6例,恶性15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92.9%(26/28)。17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恶性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结论: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髓样癌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CT表现特点和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作对照研究。结果:肿瘤侵及一叶甲状腺22例,双叶6例。5例密度不均匀,23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实质性占位(弥漫型19例);25例增强扫描,17例原发灶轻度强化。淋巴结转移20例,其中行增强扫描的18例转移淋巴结多强化明显。对照病理,5例密度不均匀者镜下见囊变坏死(3例)或肿块内夹有未被侵犯的甲状腺组织(2例),而23密度均匀者未见上述改变,肿瘤组织中细胞分布大致均匀紧密,转移淋巴结内血管丰富。结论:MTC的CT表现以弥漫性均匀低密度肿块、轻度增强、多累及一叶甲状腺为特点,转移淋巴结以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将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PSH影像表现多是肺孤立性肿块,密度不均匀,病变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10例,边缘不规则者1例;1例可见小的钙化,1例见空气新月征.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7例均匀强化,4例强化不均匀.CT与病理的关系是病变的高密度与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其血管瘤成分与囊变区.结论 PSH的胸部平片和CT平扫无明确特征表现,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8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7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8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4例,回肠末端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各1例,未确定原发部位者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7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坏死、囊变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2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7例,气体及对比剂进入其中;钙化1例,转移2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螺旋CT定位准确度为77.8%,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50%.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分析34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6例,神经纤维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及神经母细胞瘤6例,良性18例,恶性16例,扫描方法以肿瘤为中心行CT平扫,28例增强扫描,层厚10mm。结果: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腹膜后及腹膜后脏器(23/34)占67.65%,其余11例来源于腹腔脏器和腹壁,良性神经源性瘤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大多表现为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密度不均匀,有的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或相互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结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如果与大神经干走行无关,定性诊断较困难,肿瘤大小和密度不是区分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性表现,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对周围组织的侵蚀破坏才是诊断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IST)的MS CT征象与其危险度评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GIS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1例中,极低危险度3例,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2例,高危险度7例.CT能明确肿瘤部位.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的GIST肿瘤直径<5 cm,形态规则,腔内生长,密度均匀,强化均匀;中危险度的GIST肿瘤直径>5 cm,形态规则,密度较均匀;高危险度的GIST病灶直径多>5 cm,多呈腔内外生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扫描能清楚显示GIST的发生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及生长方式,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例腮腺少见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患者增强CT扫描影像分析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病变密度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果基底细胞癌: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且边缘清晰,病变组织中呈囊性病变,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不均匀中度-明显增强趋势,肿块组织边缘或内部均有结节状强化影存在,3例患者伴淋巴结增大的特征;肌细胞上皮瘤:3例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多伴随小囊变,仅1例患者病灶中出现小点状钙化影,实性组织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中度-明显增强,多伴动脉期强化结节及肿瘤边缘显著强化等特征;脉管瘤:主要结构为软组织肿瘤,肿瘤体积较大,密度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可在腮腺表面观察到静脉石突出,增强CT扫描后呈现轻度-明显增强;淋巴上皮囊肿:囊肿中存在粘稠囊液,呈高密度表现;腮腺脂肪瘤:主要为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增强表现,病变组织内部可观察到纤维分隔的现象;软骨肉瘤:主要以囊性肿瘤为主,且伴随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结论少见腮腺肿瘤具有一定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且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相关性,增强CT在诊断腮腺少见肿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