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对3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在2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4例3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是详细了解服药史,及时处理;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避免或减少病人自行超量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及Danan量化评分标准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评分,分析发生肝损害的药物相关性。结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损害住院病例的14.07%(83/590),其中肝细胞损害型53例(63.86%),胆汁淤积型22例(26.50%),混合型8例(9.64%)。8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药物相关者占40.96%,不确定药物相关者占44.57%,药物不相关者占14.47%。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 5年来 ,我们收治药物性肝损害 55例 ,现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55例中 ,男 2 1例 ,女 34例 ;年龄17~ 72岁 ,平均 4 4岁。服西药 38例 ,服中药 17例。诊断均符合以下标准 :( 1)用药 1~ 4周出现肝功能损害 ;( 2 )具备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关节炎 2项以上者 ;( 3)使用同一药物再次出现肝损害 ;( 4 )停用可疑药物肝功能好转或转正常 ;( 5)排除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1 2 临床表现 服西药后 38例中 ,乏力 17例 ,消化道症状 12例 ,皮肤瘙痒 11例 ,皮疹 16例 ,发热 5例 ,关节肿胀 4例。服中药 17例 ,乏力 5例 …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肾移植术后因免疫抑制剂应用所致的肝损害(DILI),本组发生率为18.6%(23/124),其中21例治愈,2例死亡。结果提示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结核药物(25.0%),抗肿瘤药物(23.3%),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15.0%),抗感染药物(11.6%)和抗真菌药物(6.7%)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因右小腿肿痛,自服头孢氨苄0.5g/次,3次/d,服药1周后右小腿肿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低热。拟诊“右小腿丹毒”,给予甲培新注射液400mg/次,2次/d,林可霉素注射液0.6g/次,2次/d,静脉滴注,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右下肢肿痛症状减轻。但连续用药14天后,突然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升至38.8℃,不伴其他症状,改用新福欣注射液2.0g/次,  相似文献   

8.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  相似文献   

9.
10.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常见且易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就扑热息痛、百服宁用于发热的常规治疗剂量致病人肝损害,谈谈预防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1.
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90例因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每次600 mg,1/d;对照组32例,不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停用抗结核药物.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下降非常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28例,对照组以甘草酸二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2例,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75.78%)高于对照组显效率(6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显效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药源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问题,在我国发生率为0.46%~1.08%,其中由中药引起的占30%左右。作者检索了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梳理了中药相关性肝损害的基本情况,以期为中药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易引发肝损害的单味中药主要有黄药子、雷公藤、铅丹等,复方中药主要有青黛丸、克银丸、消核片等,以及中药汤剂小柴胡汤等;造成肝损害的中药有毒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萜类、内酯类及毒性植物蛋白类等;肝损害的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大、黄疸、转氨酶升高,损害程度与剂量及疗程密切相关。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多为可逆性,但严重者亦可致死。因此,中医临床医生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慎用、少用肝毒性中药,必要时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的变化,以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36例小胃癌临床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设备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功能数字X线机及胃精细法钡气造影,全部病例由胃镜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24例患者做出癌或可疑癌的诊断,11例报告为糜烂性胃炎、良性小溃疡,X线漏诊1例,病灶检出率99.7%。检出6~10 mm病灶31例,3.5~5 mm病灶4例,2.8 mm病灶1例。结论:数字图像可清晰显示胃的微细结构,胃精细法造影对小胃癌及微小胃癌检出率高。“间歇检查法”对发现小而浅的病灶帮助很大,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AM-36对大鼠液压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4-氯苯基)-2-羟基]乙基-4-[3,5-双(1,1-二甲基)-4-羟苯基]甲基哌嗪(AM-36)对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8只sD大鼠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后制作中度液压颅脑伤模型,致伤后30min、24h和48h分别给予研究组大鼠AM-36(0.1mE/100g)和后两组大鼠等量等渗盐水腹腔注射。致伤后24h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致伤后24h和1周对大鼠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Fluoro-Jade(F—J)染色,着重观察致伤部位周围皮层、丘脑及海马等区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研究组大鼠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致伤后24h和1周,皮层、丘脑及海马CA1和CA3区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研究组大鼠变性的F—J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伤后早期系统应用AM-36能降低脑组织水含量,对大鼠液压颅脑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F-J染色能较准确地反映脑液压伤后的病理学改变,可用于组织病理学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闭合性阴茎损伤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手术或随访证实的闭合性阴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合性阴茎损伤的高频超声图像清晰、典型,常可见白膜及海绵体连续性中断、海绵体血肿、阴茎皮下血肿、尿道回声连续性中断等特征,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血供情况。结论高频超声检查简单、高效、非侵入性,在闭合性阴茎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闭合性阴茎损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生化指标、CT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半肝放疗10、15和20 Gy组,放疗后3个月内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放疗后第3个月观察肝脏CT影像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20 Gy组死亡3只,余组无死亡;10和15 Gy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于放疗后1个月起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放疗后下降,纤维蛋白原(FbgC)、凝血酶时间(TT)于放疗后1周升高显著,2周恢复至正常;CT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静脉期全肝广泛强化,肝内静脉显影不清,延迟期造影剂消退快;病理表现为随放疗剂量加大,肝静脉闭塞征、肝纤维化和胆管损伤表现越明显,同一放疗后肝脏照射区损伤较非照射区略重.结论 半肝放疗20 Gy死亡率明显增高,10和15 Gy后可引起肝功能改变及凝血功能一过性改变;CT表现为增强扫描显示强化减弱,肝静脉显影不清;随放疗剂量加大放射性肝纤维化、肝静脉闭塞征等表现加重.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rterial damage following arterial chemo-infusion, arterial reaction to anti-cancer drugs and Corticosteroid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clinically. In experiment, chemo-infusions (Mitomycin C, Adriamycin, Cisplatin) with or without Corticosteroid were carried out into the auricular and femoral arteries of rabbits, and the arterial changes were examined angiographically and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histologic examination showed the damages of various degrees characterized by intimal edema with pyknosis of endothelial cells, thrombus formation and detachment of intimal layer. The degree and frequency of the damage increased as the drug dose an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However, higher blood flow and Corticosteroid could reduce the damages in some degrees. Clinically,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of Cisplatin with or without Corticosteroid were studied. In conclusion, when angiography following ACI reveals narrowing and/or irregularity of the target artery, reduction of drug concentration and dose as well as elongation of infusion intervals are advi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生化指标、CT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半肝放疗10、15和20 Gy组,放疗后3个月内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放疗后第3个月观察肝脏CT影像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20 Gy 组死亡3只,余组无死亡;10和15 Gy 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于放疗后1个月起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放疗后下降,纤维蛋白原(FbgC)、凝血酶时间(TT)于放疗后1周升高显著,2周恢复至正常;CT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静脉期全肝广泛强化,肝内静脉显影不清,延迟期造影剂消退快;病理表现为随放疗剂量加大,肝静脉闭塞征、肝纤维化和胆管损伤表现越明显,同一放疗后肝脏照射区损伤较非照射区略重。结论 半肝放疗20 Gy死亡率明显增高,10和15 Gy后可引起肝功能改变及凝血功能一过性改变;CT表现为增强扫描显示强化减弱,肝静脉显影不清;随放疗剂量加大放射性肝纤维化、肝静脉闭塞征等表现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