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昆明地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昆明地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36例和糖尿病组30例进行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作了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血浆比粘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低切变率下血流变指标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261m)脑血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对西宁地区150例脑血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血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沉方程K值明显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有下降(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西宁地区脑血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的异常,对其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G_z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0Gz重复暴露(G值增长率1G/s,持续3min,30min后重复暴露,共3次)。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Gz组大鼠全血粘度(ηb)、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屈服应力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而血浆粕度、红细胞比积、Casson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则无明显改变;在各切变率时,ηb增加值与EAI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10Gz重复暴露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变,全血粘度增高主要是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HgCl2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注HgCl2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异常在A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使用1%HgCl2复制家兔ARF模型,通过FASCO-3010型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ARF模型组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注HgCl2可致ARF家兔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它们在ARF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花椒仁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花椒仁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健康昆明种小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同时花椒仁油灌胃4周,摘除眼球取血,用试剂盒检测血脂值,用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参数,光镜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给药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升高明显(P〈0.05)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连续给药对小鼠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结论花椒仁油具有治疗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布状况。方法:对60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检测组)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血液粘度增高者占40.7%,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者占44.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者占41.0%。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老年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率较高,可为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L-精氨酸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左旋精氨酸(L-Arg)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700m高原,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L-Arg,治疗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9例(L-Arg组),将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NO)混合气治疗的另外8例高原肺水肿患者(NO组)作对照,分别测定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血栓形成系数(TF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NO组和L-Arg组治疗后较治愈前ηb、ηp、ηr、VAI、TFL均降低显著(P〈0.05~0.01),而HCT、TK、IR无统计学差异(P〉0.05);NO组与L-Arg组比较,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L-Arg治疗HAPE有效,通过提高NO水平而改善血液循环,且经济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大剂量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所有病例用二甲双呱进行常规降糖治疗,其中78例同时服用黄连素40d,34例同时用川芎嗪静脉滴注2个疗程(20d),分别检测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简称CD62),并同时对血糖、血脂进行观察。结果 黄连素和川芎嗪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表明黄连素和川芎嗪可明显改善血液粘度和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其中,黄连素治疗后在降低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元及血糖等方面比川芎嗪组更明显(P〈0.01)。结论 大剂量黄连素及川芎嗪均有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且黄连素对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纤维蛋白元及降低血糖方面优于芎嗪。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住院及门诊糖尿病病人57例,对照组30例,葛根素组27例,两组在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糖水平、血压、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比,两组均调整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一步控制血糖,葛根素组加葛根素50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10天,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的空腹血糖可比,对照组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相差显;葛根素组全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下降,且两组间相差显,结论:血糖改善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葛根素可使患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进一步的改善,提示葛根素可抑制2型糖尿病患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羟乙基淀粉进行体外血液稀释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外实验研究应用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Starch,HES)进行体外血液稀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声带息肉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20例)及林格氏液组(20例),采集静脉血12ml,等量分装于4支肝素抗凝试管中,以6%HES及林格氏液进行体外血液稀释,致使 血球压积(%)降至30、25、20,上机测定各标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HES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稀释后较稀释前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粘度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 6%HES可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率,提高 红细胞变形指数,可明显改善体外血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脂、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采用生化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65例CHF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脂和血浆NT-ProBNP、CTnⅠ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 165例CHF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60名正常对照者明显降低(TC:tⅡ=2.214,P<0.05; tⅢ=2.873,P<0.01; tⅣ=3.146; P<0.01; TG:tⅡ=2.167,P<0.05; tⅢ=2.863,P<0.01; tⅣ=3.063,P<0.01; LDL-C:tⅡ=2.147,P<0.05; tⅢ=2.056,P<0.05; tⅣ=2.184,P<0.05; HDL-C:tⅡ=2.137,P<0.05; tⅢ=2.256,P<0.05; tⅣ=3.148,P<0.01).在生物标志物的测定中,165例CHF患者的血浆NT-ProBNP、CTnⅠ和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BNP:tⅡ=2.096,P>0.05; tⅢ=2.813,P<0.01; tⅣ=4.135,P<0.001;CTnⅠ:tⅡ=2.736,P<0.01; tⅢ=2.962,P<0.01; tⅣ=3.816,P<0.001; hs-CRP:tⅡ=2.103,P<0.05; tⅢ=2.956,P<0.01;tⅣ=4.452,P<0.001),而且随左心室射血功能(LVEF)的降低而逐步升高.结论 CHF患者血脂水平(TC、TG、LDL-C和HDL-C)随LVEF的降低而降低,具有血脂代谢紊乱的现象;血浆生物标志物水平(NT-ProBNP、CTnⅠ和hs-CRP)随LVEF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脂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相关性。方法:对263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A检查,根据MRA所提示脑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n=141)和对照组(n=122)。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TG/HDL-C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C/HDL-C及LDL-C/HDL-C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HDL-C水平狭窄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和HDL-C降低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评估中,TC/HDL-C和LDL-C/HDL-C比值是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福建省泉州地区汉族肥胖人群脂联素基因第4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5)与血浆脂联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 随机选择肥胖症患者248例,正常对照者223例,采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空腹血浆脂联素水平;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脂联素基因SNP45。 结果 ① 肥胖症组和正常对照组脂联素基因SNP45的GT+GG基因型的分布分别为61%和44%(χ2=14.182,P<0.01),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和25%(χ2=10.708,P<0.01)。②肥胖症组中,脂联素基因SNP45的GG+GT型与TT型相比,前者的TG、LDL-C水平(t=2.604, P<0.01; t=5.507, P<0.01)升高,而脂联素和HDL-C水平(t=2.275,P<0.05;t=10.100,P<0.01)降低。③正常对照组中,脂联素基因SNP45的GG+GT型与TT型相比,前者的脂联素、TG、TC水平(t=2.510,P<0.05; t=2.922,P<0.01; t=3.272,P<0.01)显著低于后者。④以脂联素基因SNP45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症组中脂联素基因SNP45的GG+GT型与TT型相比,GG+GT型血清脂联素水平减少(OR=0.810,95%CI:0.673~0.975,P<0.05),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OR=1.746,95%CI:1.060~2.875,P<0.05);正常组中GG+GT型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OR=3.962,95%CI:1.089~14.411,P<0.05)。 结论 ① 脂联素基因SNP45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肥胖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②脂联素基因SNP45与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水平相关。③肥胖症组中脂联素基因SNP45与脂联素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在我院确诊的高血压病同时具有高脂血症患者135例。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10mg(A组,45例),20mg(B组,45例),40mg(C组,45例)。比较三组中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脑钠肽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20mg、40mg)4周后血脂均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可改善内皮功能,其中C组4周后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01),脑钠肽(BNP)水平明显低于A、B治疗组(P〈0.001),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明显高于A、B组(P〈0.001),不良反应三组相似。结论降脂治疗可改善内皮功能,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改善内皮功能及脑钠肽水平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l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ey、hs-CRP、LDL-C及CCA-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Hey、hs-CRP、LDL-C及CCA-IMT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CCA-IM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等指标变化与LDL-C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APD患者Hcy水平及CCA-IMT,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抗动脉硬化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7.
西红花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LOX-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红花酸高剂量组、西红花酸低剂量组。高脂饲料建立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时取主动脉做病理切片检查。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主动脉LOX-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西红花酸对其血管平滑肌细胞LOX-1表达的影响。结果高、低剂量的西红花酸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TC、TG和LDL-C含量;明显降低主动脉LOX-1的表达。结论西红花酸可明显下调动脉粥样硬化大鼠LOX-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高原低氧应激环境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压缺氧应激组,缺氧组大鼠置模拟海拔6 000m低压舱内48h×3次,实验结束后,缺氧组从低压氧舱中取出后立即断头处死,测定血糖,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型HOMAβ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血脂(TC、TG、LDL-C、HDL-C),称量脏器重量,测定肝、肌糖原含量。结果:相比较正常组,Hypoxia组大鼠血糖值稍有降低,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Hypoxia组大鼠的HOMAβ高于正常对照组。脏器重量结果显示,Hypoxia组大鼠的肾脏重量显著降低(P〈0.05),脾脏、肝脏重量显著升高(P〈0.01,P〈0.05),肾上腺重量有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ypoxia组大鼠TC含量显著增高(P〈0.01);Hypoxia组大鼠肝糖原显著升高(P〈0.05),而肌糖原显著降低(P〈0.01);Hypoxia组大鼠TRH、TSH、T3具有下降趋势,仅TSH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4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原低氧应激条件下,大鼠机体呈现血糖降低,胰岛功能增强,肝糖原储备增加,肌糖原储备减少,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入住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年龄将≤45岁者分为青年组(n=257),将≥65岁者分为老年组(n=320),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青年组的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HDL-C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但BMI、TC、LDL-C、吸烟率、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患者的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但老年组三支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比率要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单支和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或略低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支血管病变时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结论肥胖、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是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患者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好,但三支血管病变时预后比老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口服)和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1次,缓慢静滴),对照组单用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Alb)、肌酐(Sc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U-Alb明显降低(P〈0.05,P〈0.01),但Scr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U-Alb、TC、TG、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贝那普利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不仅降低蛋白尿,还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在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两药合用在延缓DN进展方面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