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С������̱������ѧ���о���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形成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最主要的疾病之一,25%的脑瘫患儿无法行走,部分合并癫疒间、认知障碍以及锥体外系反应异常等,不仅影响患儿  相似文献   

2.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核心问题是中枢性运动发育障碍和姿势异常,但其疼痛问题也非常突出,据报道脑瘫患儿中伴发疼痛者约占3/4[1-2]。脑瘫本身可引起多种疼痛,此外,治疗肢体残疾也可引起医源性疼痛。疼痛不但会强化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加重肢体畸形,而且还会在心理层面造成患儿负面情绪,导致其社会生活受限[3]。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性瘫痪是由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重的负担。为了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包括一系列运动及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常合并有足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及生活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治疗及康复训练对足功能的维持、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包括一系列运动及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常合并有足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及生活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治疗及康复训练对足功能的维持、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脑性瘫痪(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约为每1000名儿童中就有2例患儿罹患脑瘫,是世界上儿童身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2-3]。睡眠障碍往往与婴儿和儿童的结构性脑损伤相关。23%~46%的脑瘫儿童出现睡眠问题[4]。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目前导致全世界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痉挛性脑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已成为其研究热点,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脱位在行走不能及严重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发生率越来越高.患儿出生时髋关节一般正常,约2岁左右开始出现股骨头外侧偏移为特征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约4~12岁可发展为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约25%~75%的病例最终进展为影响日常生活的疼痛性、退行性髋关节炎.外科手术治疗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痉挛性脑瘫儿童的步态和姿势,维持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本文就痉挛性脑瘫继发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术前评估、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d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评估不仅可以评定患儿的障碍程度,指导临床分型,判断预后,更重要的是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为判断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脑瘫评估标准,该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小儿脑瘫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脑瘫)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许多先天遗传代谢病在早期可能会表现为脑瘫症状,临床工作中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文章目的是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疑似脑瘫的先天遗传代谢病的认识,准确诊断遗传代谢病,尽早治疗,改善预后,预防残疾发生,并为家庭优生优育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继脊髓灰质炎基本被控制之后,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对脑性瘫的病因学研究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对脑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脑损伤的一种结果 ,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痉挛型脑瘫系大脑皮层损害所致 ,可出现深腱反射亢进的现象 ,踝阵挛是深腱反射高度亢进的征象。本文旨在运用踝阵挛检查来及早发现痉挛型脑瘫 ,借以给予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改善脑瘫患儿预后 ,并由此强调踝阵挛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实用价值。资料及方法一、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1年3月至12月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弃婴。脑瘫组11例 ,男5例 ,女6例 ,首次检查时年龄在2~6月 ,平均4.6月 ;对照组15例系正常婴儿 ,男5例 ,女10例 ,首次…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肌肉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胎儿期到新生儿期由于脑部的非进行性病变而引起的运动和(或)姿势的永久性异常[1]。肌电检查证实部分患儿伴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脊神经背根病理检查证实存在广泛的脱髓鞘性改变。但对患儿末梢神经及肌的病理改变研究甚少。本文对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及其所属末梢周围神经的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以探讨其病理改变的特点。对象经临床确诊为痉挛型脑瘫患儿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4岁。双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以上,膝、跟腱反射亢进,步态为前冲或剪刀步态。方法局麻下取腓肠肌,部分标本…  相似文献   

13.
上田法是日本田正博士1988年创立,用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上田法对痉挛性瘫痪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作用。目前广泛运用于小儿脑瘫等中枢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在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脑瘫)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难题.痉挛型脑瘫肢体痉挛的病理机制在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损伤后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抑制障碍,导致肌肉被动牵张时速度依赖性抵抗力增加,肌张力增高致姿势异常、特殊步态,并有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有很多以降低肌张力为主要治疗目的的治疗于段,如药物、康复治疗、理疗、针灸、推拿等,生物电刺激疗法是最近新兴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及机制尚在探索中,现对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核心问题,运动技能学习(如限制-诱导运动疗法、目标-活动-运动集成疗法、目标功能导向性训练等)可通过影响皮层结构与突触可塑性、提高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诱发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来促进脑瘫患儿的神经重塑,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能学习应用于脑瘫患儿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脑瘫类型之一,占所有脑瘫的10%~30%,其运动残疾程度往往较重,治疗难度较大。依据其不同病因和损害部位可有不同亚型,治疗方法和预后有差异。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对本院收治的3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般资料:2003-11—2005-12本科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4例,其诊断分型符合全国第一届脑瘫座谈会诊断标准[1]。年龄5个月至8岁,确诊时平均年龄为11个月。分类及临床表现:3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分为两个亚型:手足徐动舞蹈型22例,张力障碍型12例。手足徐动舞蹈型在乳儿…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脑瘫)为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损伤儿是指出生前后或幼儿、少儿时期多种原因导致中枢神经发生障碍的小儿。表现为多种症状与多种症候群。笔者对2002~2006年来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64例脑瘫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将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瘫患儿口运动与进食和营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ou M  Fu P  Zhao JH  Lan K  Zhang H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765-768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口运动与进食障碍的发生率与症状学 ,并对营养状况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3月住院康复的脑瘫患儿 5 9例 ,男 39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31个月 (2 0~ 72个月 )。父母问卷调查了解高危因素、喂养史 ,神经病学检查评价脑瘫类型 ,Gesell发育评分评价运动发育年龄 ,测体重、身高评价营养状况 ,对所有患儿进行口运动与进食技能评分与现场观察 ,按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 9例患儿中口运动障碍 5 1例 ,所有徐动型和痉挛型四肢瘫、1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存在口运动异常 ,脑瘫组平均口运动评分为 (2 5± 15 )分 ,低于对照组儿童 (t=11 5 87,P <0 0 0 1)。口运动异常涉及下颌、唇、舌的各个运动测试亚项。 5 5例患儿存在进食方面问题 ,绝大多数患儿进食过程中需要家长帮助 ,半数患儿仅能进食流质和 (或 )半流质 ,不能进食固体食物。进食技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口相和口前相 ,脑瘫组进食技能分平均 (35± 11)分 ,亦明显低于对照儿童 (t=4 5 5 2 ,P <0 0 0 1) ,徐动型总分较低 ,其次是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组 13例患儿体重低于第 2 5百分位数 ,19例患儿身高低于第 2 5百分位数 ,提示体格发育存在受阻现象。结论 绝大多数脑瘫患儿存在口运动和进食障碍 ,  相似文献   

19.
高危儿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脑性瘫痪(CP,以下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婴儿期出现,伴有(或不伴有)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行为、性格、视听、语言功能异常等。近年来,随着围产期保健逐步完善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和抢救技术的进步,围产高危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此带来的脑瘫发病率也在上升。这一现象得到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的关注。根据报道,我国1~6岁脑瘫患病率为1.92‰眼1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国内外对于早期干预高危儿防治脑瘫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的信度和平行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新编制的“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和平行效度 ,为应用该评定表在婴儿期筛查脑瘫提供简便、可行的工具。方法 对 16例 6~ 9个月龄的脑瘫患儿间隔 1~ 2周评定“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的重测信度 ,对 36例 1岁内脑瘫患儿检查 ,计算Kuder Richardson系数 (rKR2 0 ) ,评价内部一致性信度。对 16例 6~ 9个月的脑瘫患儿和 6 8例 6个月正常婴儿分别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和Morgan等编制的“早期运动模式量表”进行评定 ,分析两者评分相关性和对脑瘫患儿的区分能力。结果 “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重测一致率为 97.1% ,Kappa值为 0 92 ;运动里程碑和神经反射 (原始反射与姿势反应 )rKR2 0 分别为0 5 4和 0 6 9。与“早期运动模式量表”同时对脑瘫患儿评分的相关系数为 0 85 (tr=3.0 5 34,P =0 0 0 0 ) ,“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和“早期运动模式量表”对脑瘫患儿的区分能力分别为 10 0 % (16 / 16 )和 87.5 % (14 / 16 )。结论 “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信度满意 ,其平行效度不低于国外用于脑瘫早期筛查的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