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隐静脉是冠脉旁路手术中重要的移植血管桥,然而其远期通畅率却较动脉桥低,10年通畅率仅有60%左右,其中又有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移植血管再狭窄,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而动脉桥来源有限且取材不便,也影响了冠脉搭桥手术的发展。我们以pUC-SRα为载体,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针对NF-kB mRNA的核酶R65转染冠脉旁路术模型犬静脉移植血管,观察其抑制内膜形成及中膜平滑肌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我院近5年针对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及治疗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目标动脉通畅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再干预率及术后1年截肢率。  结果  共纳入89名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5例(95.51%)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其中7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91.76%(78/85)。3例接受人工血管股-腘动脉搭桥术,1例接受人工血管髂-股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100%(4/4)。78例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术后1年内2例病例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97.44%(76/78)。术后1年内再干预率为19.23%(15/78),1年目标血管通畅率(不包括死亡)为85.53%(65/76),1年截肢率为3.85%(3/78)。行旁路治疗患者中,随访时长13~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及再次闭塞,人工血管保持通畅。  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术后血管通畅率,且手术创伤小,围术期风险低,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可作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旁路手术远期通畅率好,但围术期风险较高,手术创伤较大,可作为介入治疗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罗文琦 《北京医学》2006,28(6):361-36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Loop等[1]对1971至1979年行CABG的血管桥做了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内乳动脉(IMA)是最好的移植材料,它成为左前降支旁路移植血管的第一选择.此后,另一些动脉材料,如桡动脉(RA)、胃网膜右动脉(RGEA)、腹壁下动脉(IEA)等也被应用于CABG.并且,全动脉化的冠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远期通畅率[2].然而各种原因造成的移植血管损伤均可导致术中、术后血管痉挛,影响术后早期手术效果,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深入理解动脉移植材料收缩痉挛的生物学特性,术中及术后尽可能避免各种导致痉挛的刺激,应用最佳药物预防或对抗移植动脉的痉挛,对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腋-股动脉旁路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5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其中有间歇性跛者5例,下肢静息痛11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9例.闭塞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29例、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夹层1例.术式为腋-双股动脉旁路术19例,腋-单侧股动脉旁路术16例,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术后患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远期随访时间3~80个月,总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81%.结论 腋-股动脉旁路术具有侵袭性小,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中,内乳动脉因为其移植10年后仍有高达95%的通畅率而成为首选,而且病人的生存率较高,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桡动脉因其1年高于95%的通畅率近年渐被广泛使用,胃网膜右动脉在移植3-4年后的通畅率大于90%,腹壁下动脉1年后的通畅率能达到80%。其他可被选择的旁路血管包括人造血管可在特殊情况下有条件地使用。在选择旁路血管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临床状况和手术类型等多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 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主动脉、双股动脉 ,股总动脉、动脉 ,对侧股总动脉、同侧股深动脉及股动脉、股动脉耻骨上交叉旁路移植术。结果 :2例并发其他疾病于围手术期死亡 ,术后疗效评估为优 19例 ,良 8例 ,中 5例 ,差 3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2年通畅率 77% ,5年通畅率 6 3%。结果表明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术式选择应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显著为原则 ;对流出道内径 >3.5mm ,特别是年龄大、全身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应首选人工血管移植 ;临床Ⅳ期患者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986~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男31例,女8例,有2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多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79.4%),71%男患有阳萎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ZTA和MRA检查能够确诊.主动脉造影或DSA检查对疾病状况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帮助.手术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状态以及受累血管的条件.本组中13例患者行腹主-髂总动脉Y型人工血管移植术、6例行腹主-双侧股动脉旁路术、解剖外旁路5例、2例仅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另有1例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术加肾动脉成形术.腹主-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效果最好,1年通畅率100%,5年通畅率仍为75%.腋-股架桥术5年通畅率仅为37.5%.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及全面的综合治疗是提高Leriche综合征血管移植术后远期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近期结果和手术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1月,55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个体化全动脉CABG术。2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47.3%)作为移植血管材料,16例采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和双桡动脉(29.1%),11例使用原位左乳内动脉、游离右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20.0%),余2例使用原位双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3.6%)。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移植血管通畅率,考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有2例患者术后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急性肾衰,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围术期和随访过程中无死亡,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随访的移植血管全部通畅,无再次血运重建手术需要。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基于个体靶血管解剖特点的个体化全动脉策略可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冠脉搭桥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均于冠脉搭桥术后24 h给予抗血小板治疗。A组单用阿司匹林方案,B组单用氯吡格雷,C组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三组均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统计其术后3个月、1年及2年桥血管通畅率。结果 1术后3个月,A、B、C三组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5.00%、97.50%、97.50%;术后1年,三组动脉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50%、95.00%、95.00%;术后2年,三组通畅率分别为90.00%、90.00%、92.50%,不同随访时间点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A、B、C三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5.77%、95.71%、97.26%;术后1年,三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55%、94.29%、94.52%;术后2年,三组通畅率分别为85.92%、90.00%、91.78%,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联用对冠脉搭桥术后动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无显著影响,但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远期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变化趋势优于单用组。建议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long-term patency and longevity of the single and sequential ve-nous graft. Methods The coronary arterial angiographic data for 300 redo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CABG) were collected. Among them 106 cases had both single (159) and sequential (118) grafts. Results The oc-clusive and narrowness rate for the single grafts versus sequential grafts were: 1 year, 2% vs 2% ; 5 years, 3% vs 4% ; 10 years, 18% vs 19% ; 15 years, 60% vs 68% ; and 23 years, 76% vs 81% ,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general. Conclusion Sequential anastomosis itself does not has any adverse affects 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atency of the venous graft and its longevity in CABG operation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2.
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远端动脉旁路术在治疗重症下肢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3月应用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6例重症下肢缺血病人。[结果]36例中33例(91.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2±0.15升为术后0.87±0.2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31例,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术后1、2、3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5%、72%、70%,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7%、73%、72%。[结论]远端动脉旁路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输入红细胞对于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 年6月至2015 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PCABG的106例(共127例,失访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的使用与否分为两组:组Ⅰ(输注红细胞组,71例);组Ⅱ(未输注红细胞组,35例).术后1年左右行冠脉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组Ⅱ桥血管通畅率(96.97%)高于组Ⅰ(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96.92%)高于组Ⅰ(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围手术期输血会加大近期大隐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o probe into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 angiograph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CABG) 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BCT angiography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CABG. METHODS: EBCT angiography with 3-D reconstruction was achieved in 150 patients (142 men and 8 women, mean age, 57 +/- 8 years) with 399 grafts including 100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grafts (IMG), 296 saphenous vein grafts(SVG) and 3 radial artery grafts (RAG) respectively. The time from bypass surgery to EBCT scanning ranged from 7 days to 120 months, averaging 15 +/- 28 months. Enhanced single slice mode (SSM) and flow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3-D reconstruction of CABG were compared with bypass operation records and with coronary arteriograms (7 patients). RESULTS: 150 patients underwent successfully EBCT angiography and CABG 3-D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bypass grafts with flow studies, 318 of 399 coronary bypass grafts were patent including IMG patency in 87/100 (87%), SVG in 228/296 (77%) and RAG in 3/3 (100/100). The overall patent rate was 79.7%. In 7 patients with 12 coronary bypass grafts, EBCT studies showed graft patency (7 grafts) and occlusion (5),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graft angiography. CONCLUSIONS: EBCT angiography with 3-D reconstruction is effective in providing the entire anatomic structure of coronary bypass grafts and evaluating coronary bypass graft patency. EBCT flow study can provide quantitative data for evaluating coronary bypass graft patency and for supplemental diagnosis of CABG 3-D reconstruction. EBCT angiography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that could replace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iography for follow-up survey of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腔内重建与旁路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股腘动脉TASCⅡ(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Ⅱ) C/D型病变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03例(119条患肢)股腘动脉TASCⅡ C/D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1条患肢应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重建股浅动脉血运(腔内组) ,48条患肢行旁路转流术(旁路组).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近远期疗效、再手术率、1 ~10 年通畅率及保肢率. 结果:与腔内组相比,旁路组住院时间更长[(13. 2 ± 4. 7) d vs. (6. 5 ± 3. 1) d,P<0. 001],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更高(10. 4% vs. 1. 4%, P=0. 039;58. 3%vs. 31. 0%,P=0. 003),近期显效率更高(25. 0% vs. 9. 9%,P=0. 027),远期恶化率更高[37. 5% vs. 18. 3%,P=0. 019],1~10年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更高(P=0. 001, P=0. 001). 两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相当(89. 6% vs. 84. 5%, P=0. 426, 45. 8% vs. 56. 3%, P=0. 260);保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 3% vs. 94. 4%, P=0. 051). 结论:腔内治疗对于股腘动脉TASC ⅡC/D型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Li QL  Zhang XM  Zhang XM  Shen C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34-233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53例临床资料,共计104例次闭塞,10例末次闭塞保守治疗,其余94例次手术治疗: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26例次,再次搭桥或延长搭桥术2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扩张术18例次,截肢术14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股动脉或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2例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77例次血运重建手术,49例次术后人工血管再次闭塞(63.6%).6例失访;47例患者平均随访(29.8±17.1)个月,其中10例死亡(21.3%),12例人工血管闭塞后截肢(25.5%),25例患者保肢(53.2%),其中18例患者人工血管通畅(38.3%),7例闭塞保守治疗(14.9%).生存分析显示本组3年生存率77.4%,保肢率64.7%,累积通畅率45.7%,重建术式对通畅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再闭塞率及截肢率较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Dai R  Lu B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44-447
目的 探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SSM)和血流扫描(FLOW STUDY);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并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7例有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150例E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399支搭桥血清血管中有318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79.7%;其中,100支乳内动脉桥中87支通畅(占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应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35例伴重症下肢缺血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下肢静息痛和/或溃疡、坏死,术前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节段性闭塞为TASC C或D级病变。下肢血流重建采用以自体大隐静脉为移植物的动脉旁路手术。结果35例中34例(97.1%)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1±0.13升为术后0.91±0.2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1%、80%、75%,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5%、83%、77%。结论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