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腭部牵张延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自制的腭部牵张装置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 ,探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新方法。方法 :用 7只健康青春期杂种雄性犬为实验对象。手术形成腭裂模型 ,在实验侧行牵张成骨术。手术当天、术后 7、1 8、60d分别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制作术后 60d头颅骨标本。在模型和颅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结束时 ,动物实验侧硬腭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退 ,牵张间隙内为新生骨组织。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可后退腭裂模型犬的硬腭后缘 ,延长硬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制成牵张器,利用NiTiSMA的超弹性产生的恒定的张力进行硬腭牵张成骨,达到治疗腭裂骨质缺损,封闭腭部裂隙的目的;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12只8周龄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两组动物均手术形成硬腭中部裂隙,建立腭裂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同时放置NiTiSMA牵张器.待硬腭裂隙闭合时及4、8周时分别处死每组两只动物,取标本,组织切片观察.所有动物手术前后及处死前取上、下颌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对照分析各时期的咬(牙合)关系变化.[结果]对照组动物腭部裂隙较原裂隙稍增宽,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手术后10~14d闭合,组织学分析实验组腭上颌缝区可见明显的新骨形成,牵张成骨对(牙合)关系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牵张器可产生恒定的牵引力,刺激新骨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牵张成骨用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镍钛记忆合金进行骨膜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的成骨过程及规律。方法用健康杂种犬8只建立腭裂动物模型。2月后在裂隙缘一侧安置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进行骨膜牵张,牵张力为250±20g。分别于20、30、40和60 d取材,在取材前14 d与前3 d对家犬进行肌肉注射四环素(50 mg/kg),采用组织荧光化学法对实验侧及对照侧骨组织形成过程进行观察及评价,并进行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检测。结果不同牵张时期荧光亮度由弱变强,荧光双标记线间距逐渐变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膜牵张成骨效果稳定,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腭裂患者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先天因素,探讨腭裂手术中,骨形成蛋白复合物人工骨的移植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实验大白鼠为对象,制作腭部中缝处骨质缺损模型,以生物吸收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作为骨形成材料复合移值,观察大白鼠头颅三维方向生长及局部组织学情况。结果:①在B组腭中缝处可见散在、不规则点、片状新生骨的阻射影;②重组人骨形成蛋白—聚乳酸复合物植入组(B)术后4周时,可见新生软骨生成量增加、成板层状。③统计学检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N组、B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失去鼻中隔软骨对上颌骨生物性牵制推动力,以及失去腭中缝处向外横向扩张的软骨成骨能力,是导致腭裂(除外软腭裂)时上颌骨发育不良的内在重要因素。②腭裂手术中,人工骨的移植只能部分对抗中缝处无骨性结构带来的颌周软组织对上颌骨弓的向中线挤压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抑上颌骨在腭裂时先天性、内在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牵引,以0.6 mm/次、2次/d的速度牵引,牵引期为17~18 d,牵引高度20 mm左右。牵引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获得标本,进行大体标本、普通X-ray和CT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延长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X-ray观察结果显示:牵引间隙逐渐变模糊,骨牵引器固位良好,下颌骨在解剖关系状态下位完成骨缺损修复,固定期2周放射影像可见新骨生成,1个月可见骨样结构,2~3个月骨质修复完成。CT观察结果显示:在牵引的区域,新生成的骨的质和量都非常的好,与原来的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建立犬垂直向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mm,长5mm。先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随机选取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mm,共5d;分别在牵张后1、2和3月将动物处死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50)mm。组织学切片显示在牵张区有骨质形成,其骨小梁方向与牵引方向一致。【结论】采用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成功建立稳定的、重复性好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牙槽骨牵张器的国产化和临床上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凌宁  王银龙  李峥 《重庆医学》2015,(32):4478-448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机将犬牙移入牵张成骨区后龈沟液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水平变化。方法8只无牙周疾病且正常恒牙列beag le犬行牵张成骨术后分为两组(2周和6周),均行牙齿移入牵张成骨新骨区。观察对实验牙加力1、2、3、7、14、28 d后龈沟液中AST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实验牙龈沟液AST水平前3 d均存在上升趋势,且2周组上升较6周组明显;7 d后AST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在21 d达最低,并逐渐恢复;当28 d时AST水平再次上升。结论牵张成骨2周后实验牙移入新骨区龈沟液AST整体水平较6周后明显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ST水平改变并非呈线性升高。  相似文献   

9.
陈风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305-1306
目的:提出修补腭裂的改良方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应用常规方法即可完成绝大部分腭裂的修复。在设计腭瓣切口时,对于裂宽不超过15mm的腭裂,采用直线缝合法或窄腭瓣和小的犁骨粘膜瓣封闭裂隙,尽可能减少腭裸露面积,保留不需切开的腭粘骨膜,以减少腭裂修复手术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重建腭咽括约肌环:提倡腭功能重建,为患儿术后的正确发音提供满意的条件。结果:400例腭裂手术成功率100%。结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以手术修复腭裂为主要治疗手段,提倡腭功能性修复原则,为术后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8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实施减阻-牵张措施,加力14d后,停止加力固定30d;对照侧仅行拔牙术。1、7、14、2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停止加力30d时,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而不会造成龈下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11.
Fan H  Wang X  Lin Y  Zhou Y  Yi B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99-702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牵引方式的选择。方法  8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 ,年龄 11~ 2 5岁。其中不全腭裂 1例 ,单侧完全腭裂 4例 ,双侧完全腭裂 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 ,7例患者采用改良高位台阶式LeFortⅠ型截骨术 ,1例儿童患者行LeFortⅠ型截骨后采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完成牵引。手术前术后均投照定位头颅正位、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 ,并在模型外科上准确测量牵引距离 ,设计牵引方向 ,牵引完成后即开始术后正畸 4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果  8例患者均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定牵引。除 1例右侧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处约有 1cm× 0 .5cm的骨缺损外 ,其余病例牵引区均有致密新骨生成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平均 2 0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 ,上颌骨及咬合关系均稳定 ,无明显复发。 8例患者平均牵引上颌骨向前达 12mm(5~ 15mm) ,患者的上牙槽座角由术前的平均 71°增加到术后的 79° ,所有病例均达到容貌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全畸形的有效方法 ,且不需植骨、效果稳定、对腭咽闭合的影响较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成人腭裂临床特点的分析,探讨腭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2例成人腭裂的中耳功能、免疫指标和咽腔深度、裂隙宽度、裂隙两侧腭部宽度及软腭长度等临床特征进行测量。结果成人腭裂多数患者裂隙增宽、硬腭宽度、软腭长度不足,扁桃体肿大、下鼻甲肥大及咽后壁滤泡增生等并发症及传导性耳聋发病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B因子、C3、IgA和IgM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人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手术难度增加,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3.
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置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对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20.1岁,所有患者施行上颌高位台阶状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均采用内置式牵引器前徙上颌骨,术前、牵引完成时、牵引完成后6个月拍摄静止位定位头颅侧位片,定点测量6个腭咽部结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上颌骨DO,平均前徙距离为11.3 mm.牵引完成时及完成后6个月鼻棘点至咽后壁的距离、软腭鼻腔面最突点至咽后壁的距离、软腭长度及软硬腭交角与牵引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而软腭厚度则明显减小,牵引距离与腭咽部结构变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采用内置式DO技术前徙上颌骨治疗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会造成患者腭咽腔深度显著增加,可能会使腭咽闭合功能受损,但腭咽部软组织的代偿性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测量唇腭裂患者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前后头颅侧位片及模型的相关数据,观察扩弓治疗对患者牙颌系统的影响。 方法 选择11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快速上颌扩弓,扩弓前后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由软件生成侧位片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制取石膏模型并测量其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显示扩弓后上切牙轴倾度减小,上下第一磨牙垂直向压低,牙弓宽度和牙槽骨宽度增加,与扩弓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颌平面角及腭平面角扩弓前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扩弓前后牙颌系统改变主要在横向上,矢状向和垂直向上改变较小。生长发育期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手术辅助扩弓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森  张洪  魏云  吴映儒  张茜蕾  钱江  沈亮 《吉林医学》2011,(7):1253-1254
目的:探讨大龄患儿先天性腭裂的修补方法及避免复裂穿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96例大龄患儿腭裂手术的相关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一次性成功修补94例,成功率97.92%。2例失败病例分别为:腭部穿孔1例,悬雍垂裂1例。结论:大龄患儿先天性腭裂裂隙缘较宽,一次性修补成功较困难,在采用二瓣法的基础上充分游离腭大动脉及解剖分离咽侧壁,充分减张软腭的张力后,大部分患儿能一次性成功修复,且其复裂或穿孔发生率极低,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Cltyepfte pa olafte t hweith m oors twi tchoomutm conlelfyt l ispese n(C hPu/mLa)n is b oirnthe defects, occurring once in every 500 to 1000 living births·The mammal palate is formed by union of the primary palate and secondary palate·The primary palate forms from the posterior protrusion of the fused maxillary prominences, while the secondary palate forms by paired lateral maxillary palatal shelves·Formation of mammalian secondary palate is a multi-step process, including palatal shelf ou…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各类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牵引成骨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选择常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所难以矫治的7类复杂牙颌面畸形88例,采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矫治,其中包括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9例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11例)、重度小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7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4例)、颌骨缺失重建(8例)、牙槽突缺失垂直牵引成骨(17例)、上下颌牙弓狭窄牵引成骨扩大(12例)。其中22例采用德国Medico n公司与Martin公司生产的牵引器,其余均采用不同类型的国产牵引器。其截骨方式、牵引器选择与安放、牵引方式依不同患者的畸形分类、畸形严重程度、不同颌骨部位而不同。结果:88例患者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54岁,平均22.5岁,上颌骨牵引成骨距离7 ~15 mm,下颌骨12~50 mm。3例因合并局部慢性感染,导致部分新骨吸收;另3例因牵引器故障,下颌下缘骨折等原因另行手术完成牵引;其余所有病例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牵引成骨,取得了良好成骨效果,并使患者的牙颌面畸形得到满意矫治。结论: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为各类复杂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维甲酸(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方法将特定妊娠期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一部分在妊娠8d,10d,12d管饲RASOmg/kg,一部分在妊娠10d给予40mg/kg、50mg/kg和60mg/kg三种不同剂量RA;对照组小鼠在妊娠8d,10d,12d管饲等剂量玉米油。观察胎鼠腭裂比率,确定诱导腭裂形成的最佳作用条件。结果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妊娠第10天50mg/kgRA诱导腭裂的比率为93.75%(P〈0.05),诱导腭裂形成的比率最高。结论RA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其最佳剂量为妊娠第10天给予50mg/kgRA。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ctivin on osteogenesis dur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Methods Rabbit mandibular distraction model was used and the new regenerating tissue in the distraction zone were harves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l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for activin A was performed in the harvested tissues. Results Positive stain was noted in early phases of distraction. At the end of distraction phase osteoblasts and osteoid in primary mineralization front were strongly stained and osteoblasts and osteocytes in peripheral new bone zone were moderately stained. There were also broad activin A stains in osteoblasts and active osteocytes in early consolidation phase.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activin is increased dur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 It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osteoblastic cells secretion, differen-tiation to osteocytes and bone formation dur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