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薇  洪蝶玫  刘少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7-2728
目的总结急诊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方法19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电监护、床旁X线引导下急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7FA鞘管,送入导管电极,见起搏钉后固定电极并连接起搏器,并采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手术时间5—10rain;5例患者在5~7d后转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消失,撤除起搏电极,病情稳定,痊愈出院;11例改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例重症心肌炎患者、1例心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很快恢复窦性心律,逐渐将起搏心律减慢,观察2d后撤除临时起搏器,继续药物治疗;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有效的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发生,保证起搏器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用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以维持血液循环。心脏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各种形式的心率失常,最常见的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为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前即有严重心率失常的患者,一般在术中埋置起搏导线,以备术后药物治疗无效时安置临时起搏器。本文即对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及观察护理进行阐述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40例,为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医院心胸外科所做心脏手术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28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58岁,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银侠  刘变侠 《河北医药》2013,(19):2919-2920
目的探讨分析临时起搏器在高龄外科手术中的保护效果及安全评估。方法选取2006至2011年收治的94例接受外科手术,并于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的高龄患者,对所有患者安装及拔除临时起搏器的情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根据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心电监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起搏组与备用组,对2组患者所合并的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与手术中所接受的麻醉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高龄患者均成功安放及拔除临时起搏器,并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术后临时起搏器的平均放置时间为(22.3±3.4)h,其中起搏组53例,备用组41例。起搏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房颤合并长R-R间歇、快慢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与传导束硬化症的患者要明显多于备用组(P<0.05),2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与心脏疾病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临时起搏器在高龄外科手术中能够有效预防及治疗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特点.方法 总结3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结果 39例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小,操作难度大,需全麻,风险明显增加,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外科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住院外科手术合并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前均安置了临时心脏起搏器,同时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结果 1例患者因血管变异安装起搏器未成功,其他患者全部成功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并顺利完成手术,并于术后48h内拔除起搏电极,除1例患者出现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急性心因反应,经心理护理缓解外,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心动过缓需外科手术患者常规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使手术适应证扩大,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同时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能保证腹腔镜手术患者能够顺利的完成手术,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在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心脏临时起搏保驾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68例病历资料。结果:68例术前全部成功植入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未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术后63例(92.6%)成功撤离临时起搏器,5例(7.4%)改行永久起搏器植入,68例(100%)均治愈出院。结论:心脏临时起搏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是简易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石兆云  李忠淑  刘从菊  方元 《河北医药》2003,25(11):835-836
目的 观察临时起搏器对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85例全部采用右倒股静脉穿刺,将临时起搏导管在X线屏幕监视下,导管电极放置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室。结果 全部起搏成功,治愈75例,死亡10例。结论临时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是一种有效、简单的急救措施,对病情凶险者应把握时机,即刻就地安置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刘云黎  林琴  罗雪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04-100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08年5月的58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行严密病情观察,密切监护,观察心电图,给予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的护理。结果:589例患儿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详细的出院指导,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保护性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不同程度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象,患者在X线机的协助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以后将临时起搏电极放置于患者右房心尖部位。保证起搏频率为每分钟60次,脉宽为0.5 ms,起搏电压为3~5 V,运用VVI方式进行起搏。结果患者术中或术后起搏后,没有患者发生心律减慢等严重心血管意外事件,所有患者的感知功能均正常。结论为开展介入治疗之前已经确诊为心脏传导异常或窦房结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临时起搏器安置,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并且在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为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徐东风 《中国当代医药》2013,(18):130-131,133
目的总结甲状腺全切术后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4月~2012年4月共56例行甲状腺全切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情观察和常规护理资料,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现和处理情况。结果术后出现6例并发症,其中,暂时性低钙4例,术后出血1例,术中分离时牵拉致单侧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无一例发生甲状腺危象,所有患者经精心护理,及时处置,均康复出院。结论甲状腺手术能否成功,不仅由手术决定,制订系统全面的护理方案对术后康复同样有重要影响,临床应参照患者的基本病情,及时了解术中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反应情况,研究并建立适用于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的全面的护理流程,并且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完善,使护理过程规范化,可有效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2.
周缨  谷惠敏  陈宗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595-2596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植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41例高龄(≥80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术中起搏参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4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心室单腔起搏器VVI29例、VⅥR2例、房室双腔起搏器DDD9例,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I例;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术中无心脏穿孔、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生电极脱位I例、囊袋血肿1例,经治疗后治愈,无感染、起搏器综合征发生。随访中死亡6例,死于术后2月至6年。结论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并不增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3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经颈内静脉放入球囊漂浮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32例中26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立刻起搏成功,有效起搏平均时间为6min,6例患者手术操作失败。结论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可以快速地恢复心脏的跳动,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06例心动过缓高龄病人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06例心动过缓的高龄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根据心血管系统异常程度,有20例麻醉前放置临时起搏器,选用全麻;其余86例未放置起搏器,选择硬膜外加全麻,测定诱导后10分钟,切皮时,拔管时BP、HR、SpO以及围手术期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诱导后10分钟BP均下降明显,未安起搏器86例患者中,有26例心率低于60次/分,需要给阿托品提高心率,其中5例给阿托品2mg无效,改给麻黄素后心率上升>60次/分,1例心率<50次/分,给阿托品、麻黄素无效,停手术,次日放置临时起搏器后顺利完成手术,拔管时患者BP、HR无明显变化。结论:老年心动过缓的手术患者,术前可视病情安置临时起搏器,并选用全麻或硬膜外加全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术后镇痛,减少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携带永久起搏器患者心脏手术中的影响因素和麻醉手术中的管理进行探讨。方法近两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携带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和麻醉。所患心脏疾病:换瓣4例,冠脉搭桥2例,置人永久性起搏器的原因主要是病窦综合症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维库溴胺和芬太尼。术中均使用单极电烙。结果6例患者中术前将起搏器程控为V00起搏模式1例,对起搏器进行临时程控使起搏心率维持在80--90次/分2例,其余3例起搏模式不变06例患者在手术开胸、取内乳动脉及关胸止血过程中,使用单级电刀和电凝,虽然输出功率很低(25~35J),并应用短脉冲放电,但对起搏器仍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由于问断放电操作,并未对患者循环造成严重影响。手术过程顺利,所有患者术毕均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以备不测。结论掌握麻醉手术中对永久起搏器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并发症,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对携带永久起搏器病人在心脏手术中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例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1例(11.1%)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三重酸碱失衡死亡,其余8例的并发症均治愈。结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善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时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并发症治愈率及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杨霞  谢文涛  刘秀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36-1638
目的:总结200例小儿鼾症经鼻内窥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加扁桃体切除术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手术及患儿的特点,做好术前、术后患儿的护理,对家长进行疾病健康教育;观察夜间睡眠情况;术后观察鼻腔、口腔出血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观察伤口疼痛、出血情况;合理指导进食,保持鼻、口腔清洁.结果:通过对200例小儿鼾症进行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儿鼾症的手术前进行心理指导,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和针对疾病的健康宣教,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病例48例,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双腔感知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25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23例。采用PHILIPS7500型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系统,分别测定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前、安置>半年后心脏各房室大小,并进行数据间的比较分析。结果除植入DDD型起搏器组右心房发生重塑改变(P<0.05)外,DDD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其余指标对比和VVI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改变(P>0.05)。结论植入DDD型永久心脏起搏器早期就可对右心房的重塑有影响,植入各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远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长期临床观察和扩大样本数。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63例,其中PDA患儿35例、ASD患儿21例、VSD患儿7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6个月~13岁,体重6~32kg。结果:63例患儿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行心脏彩超检查均显示无残留分流,心脏听诊无杂音,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2例上感,房室传导阻滞1例,溶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随诊观察未发生封堵器移位和再通。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详细的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杜丽  程自平  赵韧  陈刚  史学功  杨杰 《安徽医药》2019,23(8):1582-1585
目的 总结心力衰竭(心衰)病人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护理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 选取2017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RT/CRT-D 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的心衰病人6例,采用轨道法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并成功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采用优化护理方法,加强术中及术后心电监测,维持主动脉球囊反搏正常工作,加强术后抗凝治疗与监测。结果 6例病人术后1周随访,5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例轻度改善。1例病人发生左心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超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轨道法是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心内膜电极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术式。注重术中及术后心电监护及出凝血监测,加强主动脉球囊反搏护理监测,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