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4~6岁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有效的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影响.方法 对92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运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多个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各因子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结果 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因子存在显著相关:①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94,P<0.01);②父母的责任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也呈显著的负相关(θ=-0.227,P<0.05);③儿童的神经症行为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12,P<0.01);④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对幼儿行为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K=8.121,P<0.05).结论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4~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与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对保定市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考学生家长共435人,进行了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①高三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t=-2.264,P〈0.05)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PLOC各因子差异显著(P〈0.01);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PLOC中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②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焦虑与PLOC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进入了对焦虑的回归方程,对焦虑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市280名3~6岁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3~6岁儿童抑制控制能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溺爱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放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0.24;P<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与抑制控制总分显著正相关(r=0.14~0.29,P<0.05),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与抑制控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β=0.16,0.11,0.22,0.16;P<0.05),放任性教养方式显著地负向预测幼儿的抑制控制(p=-0.15,P<0.05);家庭环境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抑制控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民主性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抑制控制,放任性教养方式部分通过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和组织性间接影响幼儿的抑制控制.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能力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可独立影响幼儿抑制控制,也可通过家庭环境对幼儿抑制控制产生间接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建设良好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抑制控制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与3~6年级儿童心理控制源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问卷》和《儿童控制知觉多纬度测查表》调查180名3~6年级农村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控制源。结果 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8,P0.01;r=0.231,P0.01);信任鼓励型因子与内部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4,P0.01);2母亲教养方式的专制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206,P0.05),溺爱型因子与未知方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190,P0.05)。父亲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和忽视型因子与儿童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r=0.372,P0.01;r=0.267,P0.05;r=0.310,P0.01);3父母教养方式中信任鼓励型因子和情感温暖型因子与女孩心理控制源中的内部控制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6,P0.01;r=0.259,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因子、溺爱型因子与男孩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因子存在正相关(r=0.343,P0.01;r=0.255,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忽视型因子与男孩心理控制源内部控制因子存在负相关(r=-0.211,P0.05)。结论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与3~6儿童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具有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的特点。方法:对来自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全部对象进行DSM-IV诊断,其中符合ODD诊断标准的对象225人及对照组225人由父母填写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儿童自己填写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结果:ODD组在父、母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及父亲过度保护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教育成效、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ODD组家庭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DD患者的父母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源外控性较强,家庭亲密度低、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6.
ADHD儿童行为与教育子女方式问题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DHD儿童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对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间接影响其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守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未来取向的影响关系中,心理控制源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内容包含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以及心理控制源问卷。结果:①相较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汇报了更多的父母消极教养(P0.01)。②父母积极教养与消极教养分别与心理控制源(r=0.227,0.318;P0.001)及未来取向(r=-0.211,-0.236;P0.001)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③心理控制源在父母积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5,Bootstrap 95%CI为[0.01,0.08]),但在父母消极教养与未来取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效应值为-0.02,Bootstrap 95%CI为[-0.05,0.01])。结论:留守家庭中,心理控制源是父母积极教养影响其子女未来取向的重要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特点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82例情绪障碍儿童和82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情绪障碍儿童父母双方都存在管教过严、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保护过多,而关心理解和支持不够等消极的养育方式。结论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父母心理控制源的影响。方法:应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PLOC)对369名父母进行测查并对量表做出信、效度分析。结果:修订后的量表保持原有的五维度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TLI=0.878,CFI=0.851,RMSEA=0.056),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6。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对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存在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成效”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低,内控性越强(P〈0.05);在“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这个因子上父亲比母亲的内控性强(P〈0.05)。结论: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变量对父母心理控制源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移情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武汉市773名初、高中生为被试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并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180,0.155;P0.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r=-0.136,P0.001);(2)父母拒绝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ab=0.01);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c’=-0.02,P0.001),还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网络欺负(ab=-0.01);父母过度保护只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c’=0.05,P0.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和危险行为的关系,并考察神经质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珠海市某中学初中生329人作为被试(男生178人,女生151人)施测父母控制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倾分量表。结果: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的抑郁和危险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r=0.30,0.25;P0.01),与神经质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P0.01);父母行为控制只和危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与抑郁不存在显著相关;行为控制与神经质无显著相关;神经质与抑郁和危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3,0.28;P0.01);在控制其他的变量后,青少年的神经质人格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抑郁关系中呈现完全中介效应,在父母行为控制与抑郁之间起遮掩效应;神经质在心理控制和危险行为以及行为控制和危险行为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父母控制通过神经质进而对青少年的抑郁和危险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We compared stress, locus-of-control, and role-satisfaction indices in clinic and control mothers. Participants were 67 mothers of children 2 to 10 years old. Twenty clinic-referred mothers had behavior problem children; 47 control mothers had relatively well-behaved children. Mothers completed the Eyberg Child Behavior Inventory, the Parenting Stress Index, the Parent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 the Cleminshaw-Guidubaldi Parent Satisfaction Scale, a demographic inventory, and a consent form. Clinic mothers indicated higher levels of parenting stress, more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nd less satisfaction in their parental role than control mother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advisability of pretreatment assessment of such parental variables to ai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with proble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执行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之间的作用。方法:应用方便取样在陕西省西安市招募243个家庭,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37个,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表、中文版Buri父母权威问卷,执行功能神经心理测查(包括数字广度测验、连线测验和斯楚普色词测验)进行调查。结果:对于两个年级组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放任维度(r=-0.28,P0.05;r=-0.40,P0.01)和儿童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呈负相关(r=-0.38,P0.01;r=-0.29,P0.05);高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权威呈正相关(r=0.40,P0.01),与母亲专制呈负相关(r=-0.34,P0.05),而与儿童执行功能三成分得分均不存在相关。母亲放任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年级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母亲更多采取放任的教养方式对待并教养子女,进而阻碍了中年级组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译版,对589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P<0.05)。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的养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在校抑郁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情况,并探讨其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亲职压力36项简表PSI-SF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为工具对220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1抑郁情绪组在亲职压力总分(F=5.63,P=0.004)及亲子互动失调(F=4.71,P=0.01)和困难孩子维度(F=7.24,P=0.001)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2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抑郁青少年,其父母亲职压力高(P〈0.01);3抑郁青少年父母的亲职压力与家庭功能的角色(r=-0.572)、情感反应(r=-0.364)、情感介入(r=-0.549)、行为控制(r=-0.386)以及总功能(r=-0.292)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角色、情感介入、情感反应和家庭月均收入进入了亲职压力的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9.6%。结论抑郁青少年父母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自身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高校161名大一到大三学生为被试,对其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低(r=-0.215,P<0.01),外倾性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高(r=0.180,P<0.05),神经质分数越高其内控归因的分数越高(r=0.284,P<0.01);②父母的惩罚严厉等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归因总分越高(r=0.176,0.165,P<0.05;r=0.271,0.241,P<0.01;r=0.280,P<0.001);③父母感情温暖理解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的分数越低(r=-0.160,P<0.05;r=-0.263,-0.264,-0.240,P<0.01),其外倾性分数越高(r=0.199,P<0.05;r=0.230,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和神经质分数越高(r=0.197,0.178,P<0.05;r=0.257,0.208.0.268,0.267,0.299,P<0.01)。结论大学生倾性人格特质及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易形成外控型归因方式,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质易形成内控型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examine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perceived stress, affective distress, and self-reported parenting strategies among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over the initial 6 month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ges in distress and subsequent parenting strategies. METHOD: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gathered regarding parental perceived stress, caregiver burden, affective distress, and parenting strategies from 65 mothers of children (mean age = 8.3 years) with cancer at 2-5, 12-14, and 22-24 weeks postdiagnosis.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other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maternal affective distress decreased over the time course of the study. Perceived stress also decreased, while caregiver burden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Parental consistency fluctuated over the study period, while other parenting strategies (i.e., control, nurturance, and responsiveness) remained stable. CONCLUSIONS: Although maternal affective distress decreased following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cancer, sources of stress (e.g., caregiver burden) may remain stable,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interventions to bolster parental coping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