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史春香  杨悦武  郭治昕  祝国光  元英进 《中草药》2005,36(11):1731-1733
介绍了现代近红外光谱的测量原理、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分析技术的优势、模型建立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分析领域和药物生产中的应用,如判别药材产地、测定药材主要成分量、假药识别、在线检测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非破坏、无污染等优势,随着近红外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将对中药的现代化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药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概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中药提取浓缩在线检测的可行性,为近红外技术在中药提取浓缩在线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随着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加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无需试剂、不破坏样品和在线测定的优势,其将在中药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具备的快速、无损、可在线分析等特点与优势。文章在阐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中的独特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全面控制中药制剂质量中的应用,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分析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样品分析新技术,具有诸多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对近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品种鉴定、产地鉴定,加工炮制鉴定和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各种中药鉴定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专属性鉴别、中药真伪鉴别和其内在质量评价以及道地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优势,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应用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剂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近年来在制剂领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综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剂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近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辅料的鉴定与分析、制剂生产中的过程监测与质量控制以及成品药物制剂的分析。结果与结论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非破坏的有效分析技术,在制剂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药质量鉴定运用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鉴定研究中药质量,制定质量标准,扩大及寻找新药源.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新型分析技术,本文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及特点,研究中药质量鉴定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在改善药物分析手段,特别是改善质量控制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方法:结合辉瑞公司近年来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制药工业中应用的几个方面。结果: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对药品质量进行一次性综合评估,节省时间,方法简便,符合GMP原则的要求,对于优化质量控制手段具有较大的意义。结论:该技术可以在我国的制药工业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在各个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析技术,由于其具有快速、环保、无损的优点,使得其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为光谱的复杂性与重叠性通常需要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分析计算。笔者拟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点、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总结,并对二者在中药产地鉴别、真伪判断、炮制品判别、成分预测、含水量检测等方面的联合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该联用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对医药工作者更好地运用该项技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光谱分析由于具有快速、简便、无损伤等优点,在药物分析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应用在药品检测车上,近红外模式技术在打假查劣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药品检测车已经装备了大量化学药品、抗生素等品种的定性鉴别模型或定量模型。然而在中药、中成药的模型识别方面几乎还是空白。以海金沙为研究对象,通过车载近红外软件,尝试建立能控制海金沙质量的定量模型,以探讨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化学成像是一门新兴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快速分析技术。它将传统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成像技术相结合。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可视化的核心部件;重点阐述高维数据可靠性获取、转化、分析及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近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罗雨  李文龙  瞿海斌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9):3515-3519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以其快速、无损、样品几乎无需处理、信息丰富等优点在制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方法开发的生命周期中,分析方法需要经过规范的验证才能投入使用,而目前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具体实验性验证尚无明确的标准与判别指标,各类文献报道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进行了评估与验证。该文对药学领域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的验证进行综述,对现有的相关标准文件内容与主要的验证思路进行分析、讨论,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学领域的规范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成为实施中药制造过程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文介绍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生产全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构建,详细描述了该系统设计过程中监测工序的筛选原则、检测方式的选择依据以及应避免的潜在风险等核心问题。同时,阐述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造过程近红外光谱技术体系的开发,包括聚酰胺柱色谱和大孔树脂柱色谱洗脱过程监测方法的建立,以及成品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此外,结合作者的科研及工作经验,讨论了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运用于中药制造过程质量监测及控制的潜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包括中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团队建设、生产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设计、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规范化以及过程分析系统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可为同行业其他企业生产过程分析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最后,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工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汪小莉  李嬛  秦昆明  刘晓  蔡宝昌 《中草药》2013,44(15):2165-2171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分析方法,化学计量学可以用于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结合,可以作为中药制药过程控制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控制或在线监测.将重点介绍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成药液体制剂方面的应用进展,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中成药液体制剂生产过程监控.  相似文献   

17.
刘南岑  耿立冬  马丽娟  吴志生 《中草药》2021,52(21):6768-6774
中药逐渐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质量检测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药的进一步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推广出来的一种新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用于制药领域的过程分析和鉴定。从申请量趋势、专利技术构成、申请人类型、当前法律状态、转让情况等角度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梳理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中药鉴定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近红外检测装置的申请状况,为国内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检测技术.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近红外模式识别建模过程中常用的光谱预处理和波长选择方法、建模方法,详细介绍了近红外模式识别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谱(NIR)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具有分析效率高、不破坏样品、在线分析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声光可调滤光器近红外光谱仪(AOTF)的原理、技术特点、仪器装备和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资料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适于定量分析及定性鉴别、可做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检测、可通过光纤进行远距离在线检测等特点,在制药分析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介绍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的特点和综述该技术在石油化工、制药工程、农业与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基础上 ,结合中药的特点 ,对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并对该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