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 pp)引起的虫媒疾病。皮肤利什曼病(CL)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溃疡,一般不产生内脏病变,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目前,CL尚无有效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病情也无法得到控制。虽然大多数的CL人畜共患患者可在6~9个月内愈合,但患者身上会留下大面积终生性疤痕。  相似文献   

2.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原虫性疾病,有较强的致病性。关于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发生利什曼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作者报道2例甲氨蝶呤治疗患者发生皮肤利什曼病,由O ld W orld属引起。作者推测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利什曼感染发生的免疫反应可能被甲氨蝶呤抑制调节,并使免疫抑制个体更易发展为临床疾病。接受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患者发生不典型皮肤利什曼病2例@Saha M.$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Royal Free Hospital, London,United Kingdom @Shipley D. @McBride S. @冯义国…  相似文献   

3.
背景:地中海盆地是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利什曼病的地方病区域。过去几年间随着H IV感染的出现,这一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显著增多,成人尤著。而且这些患者中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皮肤损害屡见报道。病例报道:一35岁葡萄牙女性———从1997年开始静脉吸毒的H IV阳性患者———2000年患内脏利什曼病,2001年和2002年中数次发作,均采用五价锑盐(锑酸葡甲胺)、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锑酸葡甲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成功。内脏利什曼病第二次复发治疗几周后,体检发现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性丘疹,无自觉症状,随后波及躯干和上肢。皮损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以色列,大多数皮肤利什曼病(CL)由硕大利什曼原虫引起。最近,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是在以色列北部Tiberias及其周边地区,CL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目的:评价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CL的诊断学临床(皮损大小、数目、部位和类型)和实验室(培养和PCR分析)参数、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间经直接涂片证实的CL进行评价。回顾病历记录并进行电话调查。结果:49例患者中,男性34例(69%),女性15例(31%)。平均年龄31.1岁(M=26岁,极差1~70);76%患者居住在Tiberias及其周边地区。平均皮损数目2.6个(M=2个,极差1~10)。皮损常位…  相似文献   

5.
背景:CD4+和CD8+T淋巴细胞在利什曼病的结局中起不同的作用。然而,原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显示T细胞在皮损中的分布有很大的可变性。目的:本研究用流式细胞检测法确定利什曼病皮损中的主要T细胞亚群,及与利什曼原虫敏感性循环T细胞的关系。患者和方法:用流式细胞计量法确定34例皮肤利什曼病(CL)、4例黏膜利什曼病(M L)及4例播散性利什曼病的病损处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 C)表型。体外利什曼原虫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得到利什曼原虫敏感T细胞。结果/结论:所有病损处均有不同数量的γδ淋巴细胞,与病程无关。IL-2R阳性细胞和γR干扰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目的是研究干燥型不同临床形式皮肤利什曼病(CL)表皮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方法:研究16例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干燥型皮肤利什曼病(CL),临床上分为:①坚硬丘疹、结节、中央有结痂的斑块,病程<2年者5例;②具有特征性丘疹周围有陈旧结痂,病程>2年的狼疮样利什曼病6例;③皮损不愈合的慢性非结节,病程>2年者5例。石蜡包埋切片H E染色,CD1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慢性和狼疮样利什曼病相比,急性患者每毫米长表皮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增加。结论:急性利什曼病皮损呈递的抗原数量最多,因而朗汉斯细胞的数量增加,将来自于利什曼原虫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几种方法用于治疗皮肤利什曼病(CL)显示出不同的结果。体内外研究显示唑类药物有抑制利什曼原虫的作用。目的:评估口服依曲康唑治疗CL的疗效及药物耐受性。方法:200例经寄生虫学证实的CL患者,患者的来源地包括一个重要的L型流行区,病程少于45d,进行随机、双盲、安慰组对照临床试验。患者接受依曲康唑200m g·d-1和安慰剂(100例患者)8周治疗。结果检测包括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痊愈(所有皮损表皮恢复正常)和寄生虫学痊愈。结果:83例接受依曲康唑治疗和75例安慰组患者完成了此次试验。8周治疗结束后,依曲康唑和安慰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9…  相似文献   

8.
背景:皮肤利什曼病(CL)在北欧罕见,由于当地医师缺乏经验,常易忽略该病。目的:旨在鉴别易漏诊的CL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19例针对利什曼原虫的多聚酶链反应证实的CL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来自这些患者的28个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仅1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为CL,其他诊断包括:恶  相似文献   

9.
双氢青蒿素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治疗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的疗效。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腹腔感染金地鼠,两周后分为小剂量治疗组(n=5)、大剂量治疗组(n=5)及对照组(n=5)3组开始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给予双氢青蒿素25mg/kg,大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50mg/kg,对照组给予植物油,口服途径给药,每天一次,3组均持续治疗14d。治疗结束后7d剖杀3组金地鼠,通过有限稀释法及LDU计数法计算各鼠肝、脾内寄生的虫数。结果 双氢青蒿素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的有效率均为80%;有限稀释法显示,小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79.11%,肝脏抑虫率为86.21%;大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83.77%,肝脏抑虫率为87.13%。LDU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有限稀释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脾脏和肝脏的抑虫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报道双氢青蒿素对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1名31岁的男性自3岁起患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DCL),经米替福新治愈。DCL是一种对身体和社会心理有较大影响的疾病,目前无有效疗法。方法:此患者共接受治疗120d,首先用药100m g/d持续一周,然后用药150m g/d。结果:治疗43d时患者皮损消失,76d时浸润征象消失。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米替福新对此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应进一步评估这一治疗DCL的试验性疗法。米替福新治疗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1例@ZerpaO.$Institutode Biomedicina,Apartado postal 4043,San Jos'e,Caracas1010A,Venezuela Dr. @Blanco B. @KanneeC. @王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用二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L-AmB)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 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IF I的原发基础病包括血液病32例及非血液系统疾病14例。普通AmB用量为0.5~1.0 m g/(kg.d),L-AmB用量为0.5~2.0 m g/(kg.d),总剂量为215~2950m g,中位数455m g,疗程10~119d,中位数17d。并对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抗真菌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二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3.9%,真菌清除率为71.0%。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5%、71.5%及7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颤、发热19.6%,低血钾21.7%,肝、肾功能损害各为10.9%和15.2%。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经验性治疗是提高IF I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只要预防得当,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二性霉素B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一种口服耐受性良好的药物可用于治疗黏膜皮肤利什曼病(MCL)。目前所用的非肠道给药疗法与五价锑剂药物有关,毒性显著、复发率高。目的:评价大剂量伊曲康唑治疗MCL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对厄瓜多尔13例MCL患者进行非对照性治疗研究,患者给予伊曲康唑400mg·d-1,疗程至少3个月。结果:第1月13例患者均有反应,但是治疗到12个月后只有3例(23%)患者完全缓解,未见副作用。病期短、病情轻至中度者治疗反应性好。长疗程、大剂量的伊曲康唑对多数MCL患者无效。伊曲康唑治疗西半球黏膜皮肤利什曼病@Calvopina M.$Department of Parasito…  相似文献   

13.
<正>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名黑热病(Kala-azar),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白蛉为传播媒介[1]。我国内脏利什曼病致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2]。临床表现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等。及时、正确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4.
背景:动物传染性皮肤利什曼病(ZCL)由硕大皮肤利什曼原虫引起,是沙特阿拉伯许多地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地方性疾病。其传播媒介为巴浦白蛉,主要动物宿主为沙漠啮齿类动物。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120例Z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患者大部分为非沙特阿拉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首先,介绍脂质体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剂)作为一线药治疗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的用法;其次,评估法国南部该病的发病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的图表方法,研究1996—2003年患内脏利什曼病的儿童。结果:32例15岁以下的内脏利什曼病患儿接受了一线药脂质体两性霉素B的治疗。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年龄<5岁,无免疫缺陷,脾大、高热及血细胞减少。在这一人群中,疗效为97%(1例复发)。通过治疗,病情迅速好转。用药量从18到24m g/kg不等(第1至5天和第10天)。另有4例该病患儿没有将脂质体两性霉素B作为一线药治疗。因此,在这一地区每年<15岁儿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几乎没有资料能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感染者的由皮肤病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目的:在法属圭亚那描述9例H IV感染者的皮肤利什曼病,并同普通无H IV感染者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作比较。方法:1994-04/2000-12在法国嘎纳开展了病例对照研究。作者比较了9例患有利什曼病的H IV感染者和与之相匹配的27例对照者的相关变量,包括利什曼病的临床类型、皮损数量、淋巴血管炎和腺体疾病的表现、治疗后复发率复发或再感染。结果:8例H IV感染者患有限局性皮肤利什曼病,1例患有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所有对照者患有皮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自1994年至2002年间,13例患儿包括白念珠菌肝脓肿和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和皮肤淋巴结感染、孢子丝菌病等儿童原发性深部真菌感染,探讨采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例患儿均为临床和真菌学确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阳性并鉴定到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采用二性霉素B或静脉滴注,结合自身脑脊液稀释的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其他患儿分别给予伊曲康唑口服、10%碘化钾口服、二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治疗前后患者均检查肝肾功、血常规和尿常规。结果 13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有效率为92.3%。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的明显变化。二性霉素B和二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的患儿出现低热、肌肉颤抖、低血钾等。其他治疗的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可根据年龄和病情、深部真菌感染菌株不同,分别给予二性霉素B、二性霉素脂质体、伊曲康唑等治疗,安全性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CD)最初有效而后出现复发,这给该药的维持治疗带来了问题。目的:针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最初有反应但在维持治疗期间病情加剧的CD患者,评估增加英夫利昔单抗剂量的治疗效果。方法: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12例具有炎症和肠瘘表现的CD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最初对剂量为5m g/kg的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有反应,但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复发,随后接受剂量为10m g/kg的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在增加剂量前后,对H arvey-Bradshaw指数、瘘管活动性和皮质激素用量进行评估。结果:当病情复发后用5m g/kg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期间,平…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青蒿琥酯治疗恶性疟的适宜剂量,本文设五个不同剂量组进行比较。其中三天总量:A组8mg/kg、B组6mg/kg、C组4mg/kg、D组2mg/kg、E组1mg/kg。结果表明,D、E两组分别有3/5人,5/8人6天原虫不转阴,提示剂量不足;而A、B、C三个剂量组所有病人原虫6天内均转阴,平均清除95%原虫所需的时间均为16小时,平均退热时数约20小时,平均原虫转阴时数约60小时,三组无明显差异。为了便于不同年龄组的药量计算,初步推荐青蒿琥酯治疗恶性疟的适宜剂量为三天总量4.8mg/kg,对原虫严重感染者(感染率≥6%),首剂加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