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在心肌无再流中的作用以及中药通心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中华小型猪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0.05g·kg-1.d-1)、中剂量(0.2g·kg-1.d-1)和大剂量(0.5g·kg-1.d-1)通心络治疗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阻断3h,再灌注1h建立AMI再灌注模型。测定并对比AMI前、后3h和再灌注后1h血清及再灌注后正常、再灌注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冠脉结扎3h,血T-AOC、T-SOD和GSH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再灌注后,上述指标降低和升高更显著(均P0.01)。(2)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区心肌组织相比,模型组再灌注区心肌T-AOC、T-SOD和GSH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而无再流区上述指标降低和升高比再灌注区更显著(均P0.01)。(3)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通心络能显著提高AMI3h血T-AOC、T-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均P0.05),并显著提高再灌注1h血T-SOD含量(P0.05);大剂量通心络能显著提高AMI3h和再灌注1h血T-AOC、T-SOD含量,抑制MDA生成(均P0.05)。(4)中剂量通心络仅能显著提高再灌注区T-AOC含量(P0.05),降低MDA含量(P0.05);而大剂量则显著增加再灌注区T-AOC、T-SOD和GSH含量(均P0.05),抑制MDA的合成(P0.01),并显著增加无再流区T-AOC和T-SOD含量(均P0.05),降低MDA的含量(P0.01)。结论:机体抗氧化防御功能降低和心肌局部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可能是AMI再灌注后无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通心络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抑制心肌局部的氧化损伤,起到了减少无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立远 《医学信息》2019,(11):167-168
目的 研究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保护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成功实施PCI或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室壁异常节段恢复率、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异常室壁运动节段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V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均较治疗前降低,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性,可减轻对患者心肌缺损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的影响。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0只,随机分成以下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和Ang-(1-7)治疗组,每组10只。Ang-(1-7)治疗组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Ang-(1-7)(25μg.kg-1.h-1)3d。假手术组和I-R对照组经微量泵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均在3d预处理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2h,再灌注2h。测定缺血前、后和再灌注2h时血清NO含量及光镜下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的变化,并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心肌缺血前Ang-(1-7)治疗组NO已显著升高(P<0.01);心肌缺血后2h时,各组NO均比缺血前显著降低(P<0.01),但Ang-(1-7)治疗组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再灌注2h后,各组NO均比缺血2h时进一步降低,但Ang-(1-7)治疗组仍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在I-R对照组为65.00%,而Ang-(1-7)治疗组为27.50%(P<0.01)。心肌梗死面积在I-R对照组为(28.70±5.45)%,而Ang-(1-7)治疗组为(15.46±4.32)%(P<0.01)。结论静脉持续给予Ang-(1-7)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血清NO水平,可保护心肌微血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0只,随机分成以下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和Ang-(1-7)治疗组,每组10只.Ang-(1-7)治疗组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Ang-(1-7)(25 μg·kg-1·h-1)3 d.假手术组和I-R对照组经微量泵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均在3 d预处理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2 h,再灌注2 h.测定缺血前、后和再灌注2 h时血清NO含量及光镜下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的变化,并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心肌缺血前Ang-(1-7)治疗组NO已显著升高(P<0.01);心肌缺血后2 h时,各组NO均比缺血前显著降低(P<0.01),但Ang-(1-7)治疗组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再灌注2 h后,各组NO均比缺血2 h时进一步降低,但Ang-(1-7)治疗组仍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在I-R对照组为65.00%,而Ang-(1-7)治疗组为27.50%(P<0.01).心肌梗死面积在I-R对照组为(28.70±5.45)%,而Ang-(1-7)治疗组为(15.46±4.32)%(P<0.01).结论 静脉持续给予Ang-(1-7)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血清NO水平,可保护心肌微血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中药方剂通心络(TXL)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引起的小鼠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血管紧张素Ⅱ组(Ang Ⅱ组),通心络保护组(Ang Ⅱ+TXL组).扫描电镜观察胸主动脉内皮的损伤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CD11c的表达及胫、腓骨骨髓中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标志ER-MP58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主动脉壁、心肌间质、肾皮质中S100的表达.结果:电镜显示Ang Ⅱ+TXL组血管壁上内皮细胞的损伤明显较Ang Ⅱ组减轻,骨髓中ER-MP58及血液中CD11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胸主动脉壁、心肌间质、肾皮质中S100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通心络可通过抑制骨髓中DCs前体细胞的数量,减少DCs在组织、血液中的水平,对血管紧张素Ⅱ导致的小鼠血管内皮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心络对高血压病患者内皮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小琼 《中国微循环》2006,10(3):214-214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长期的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硬化(AS)的形成和发展,出现靶器官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内皮功能的异常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内皮损伤的标志性指标。本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vWF变化了解通心络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镁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n=67)和对照组(n=65),干预组在接受溶栓前30分静脉给25%硫酸镁20ml,两组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成功病例(镁剂治疗组n=39,对照组n=36)的心律失常、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心肌顿抑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镁干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少(P〈0.02),心肌酶峰值较低(P〈0.001),梗死心肌和顿抑心肌节段较少(P〈0.005),左室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镁剂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内皮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4组。空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阿托伐他汀3 mg·kg-1·d-1灌胃;通心络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0.31 g·kg-1·d-1灌胃,连续给药,于6周末酶法检测各组血脂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NO、MDA水平及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情况及ICAM-1 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ICAM-1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TC、TG、LDL-C、HDL-C及MDA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NO水平及SOD活性低于空白组(P<0.01);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I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多于空白组(P<0.01)。两药物干预组TC、TG、LDL-C及MDA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NO水平和SOD活性则高于模型组(P<0.05, P<0.01),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I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亦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P<0.01),通心络组HDL-C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且通心络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P<0.01)。结论: ①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NF-κB的激活及ICAM-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异常有关。② 通心络超微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述病理损伤,可能与其抗氧化、抑制NF-κB核转位进而降低I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致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动物16只随机分两组,制备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参麦(SM)组8只,缺血30 min,再灌注时从静脉快速输入自体血和20 mL生理盐水(参麦注射液加入其中,1.5 mL/kg)(I-R+SM);对照组8只,缺血30 min,静脉输入自体血和等量生理盐水(I-R+NS)。各组动物除回输血液外,外加100 mL液体补充丢失的水分。观察缺血前(BI),I-R后30 min,1 h,2 h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NO2-/NO3-含量,血液pH值和尿量变化。结果:SM组血浆NO2-/NO3-含量高于对照组,I-R 2 h,对照组(4.08±1.95) μmol/L,SM组(7.56±1.21) μmol/L(P<0.01);SOD活力也高于对照组:SM组(70.05±9.87) Nu/mL;对照组(43.17 ±10.93) Nu/mL(P<0.01)。随着SOD活力,NO2-/NO3-水平升高,酸中毒有所纠正,pH值逐渐上升,循环血流状态改善,尿量增加。 结论:参麦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致缺血再灌注兔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SOD活力,促进NO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能否改善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局部微环境,从而提高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存活和移植效果。方法28头中华小型猪被分为4组(n=7),分别为对照、通心络超微粉(自AMI前3 d用药直至后4 d)、MSCs移植和通心络超微粉+MSCs联合组。AMI模型由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 min制成,再灌注后即刻经心肌内注射DAPI标记的自体骨髓MSCs(3×107cells/动物)。在移植后1周(基线)和6周(终点),以核磁共振(MRI)检测心功能。6周后处死动物,检测移植细胞在体存活和分化、梗死周边心肌凋亡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终点时,与对照组、MSCs组和通心络超微粉组相比,联合组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轻,并伴较多存活心肌。与MSCs移植组相比,联合组移植细胞的在体存活和成心肌分化能力均显著增强(P<0.0001)。MRI显示在基线时各心功能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终点时,和对照组相比,仅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001),室壁运动障碍节段数、梗死室壁增厚率、梗死面积和左室质量指数均显著减小(P<0.0001)。终点时,和对照组相比,在通心络超微粉组和联合组梗死周边区的心肌凋亡均显著减轻(P<0.0001),SOD显著增加(P<0.05),MDA显著减少(P<0.05)。结论实验表明AMI再灌注后即刻心肌内移植自体骨髓MSCs生存和分化能力有限,未产生显著功能学获益。而围移植期使用通心络超微粉可显著改善梗死局部微环境,提高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化,并产生显著心功能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其合用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重塑(LVRM)的作用。方法:AMI术后24h存活的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①AMI对照(n=25)、②AMI+卡维地洛(1mg·kg-1·d-1, n=25)、③AMI+西拉普利(1mg·kg-1·d-1, n=25)及④AMI+合用(n=25)4组;另设假手术组(n=17).直接灌胃给药。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病理学分析。去除梗死面积<35%或>55%者, 最终在以上各组分别有(13, 12, 12, 14)和13只大鼠。结果:AMI各组间梗死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45.2%-46.7%, 均P>0.05).AMI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容积(LVV)、重量(LVW)和室间隔厚度(STh)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均P<0.01), 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及其校正值(±dp/dt/LVSP)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 P<0.01).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合用组的LVEDP、LVV均显著低于AMI对照组(P<0.01), STh均显著薄于AMI对照组(P<0.01), LVW均显著轻于AMI对照组(P<0.05, P<0.01), ±dp/dt显著高于AMI对照组(P<0.05, P<0.01), 且LVEDP和STh在合用组显著低于两单用药组(P<0.05, P<0.01), 余指标在3个用药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卡维地洛、西拉普利及其合用均能有效防治大鼠AMI左室重塑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功能,且以合用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心肌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处理组(给予氟伐他汀10 mg·kg-1·d-1喂服1周),所有动物在手术前检测血脂,对照组和处理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RT-PCR检测缺血区及假手术组对应区域心肌ICAM-1 mRNA的表达。 结果: 各组动物在手术前1 d血脂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开始后处理组各时点左室舒张末压(LVEDP)小于对照组(P<0.05),左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大于对照组(P<0.05);他汀组LDH-1、CK、CKMB活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他汀组心肌组织ICAM-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假手术组表达最少。 结论: 氟伐他汀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6只、高蛋氨酸饮食组(M组)12只;于实验第4周始,将M组再随机分为两组,M+0组6只,继续饲高蛋氨酸饮食;M+F组6只,在高蛋氨酸饮食基础上,再加以叶酸、VitB12,继续观察3周;6周时统一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制备主动脉血管环,比较M+0组与M+F组及C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同时,对3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形成过程中0周、3周、6周时血清中Hcy、ET-1、Ang-II、NO2ˉ/NO3ˉ、NOS各指标及处死动物时局部血管组织中ET-1、Ang-II、NO2ˉ/NO3ˉ、NOS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 结果: (1)M+0组主动脉血管对Ach的最大舒张反应性(Emax=26.73±4.51)低于M+F组(Emax=47.84±5.62, P<0.05)及control组(Emax=56.42±7.82, P<0.05);(2) 3周时,M+0组及M+F组血清中Hcy、ET-1、Ang-II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NO2ˉ/NO3ˉ、NOS明显低于对照组及0周时(P<0.05);(3)6 周时,M+0组上述指标继续升高;M+F组血清中Hcy低于 M+0组(P<0.05);NO2-/NO3-、NOS高于M+0组(P<0.05);ET-1、Ang-II各指标与M+F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最大舒张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局部血管组织内皮细胞 ET-1、Ang-II、NO的分泌而发挥作用的;早期以叶酸、VitB12干预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1种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观察其能否逆转高脂血症大鼠的内皮功能障碍。方法: 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脂血症组(HC,即溶剂对照组)及吡格列酮1.5 mg·kg-1·d-1组、3 mg·kg-1·d-1组、10 mg·kg-1·d-1组、20 mg·kg-1·d-1组(HC+PIO)。通过比较给予累积浓度的ACh(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和酸化NaNO2(非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后血管的舒张程度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使用MS2000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的参数(包括±dp/dtmax)来判定心脏功能。结果: (1)高脂血症可以导致严重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给予10-9-10-5 mol/L累积浓度的ACh后,高脂血症组血管张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血管最大舒张程度由99.78%±3.01%降低到50.51%±2.45%(P<0.01),而给予10-8-10-4 mol/L累积浓度的酸化NaNO2后,2组间的血管张力无明显差别(P>0.05);(2)吡格列酮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且10 mg·kg-1·d-1剂量组作用最明显;(3)吡格列酮在减轻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减轻了高脂血症大鼠心功能的损伤。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直接减轻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可能会有效预防随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1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消心痛组41例,通心络组43例,通心络联合消心痛治疗组40例(通心络联合组)。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并与35例健康者比较。结果:消心痛组、通心络组和通心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3.17%、85.00%和88.37%,后两组与消心痛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3组血中NO水平和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而ET-1和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治疗后,通心络和通心络联合组患者NO水平和SOD活性明显升高,而ET-1和MDA水平明显下降。而消心痛组患者在治疗后,除NO水平明显升高外(P<0.05),SOD活性、ET-1和MD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通心络可有效改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其机制可能与提高NO水平、保护SOD、抑制ET-1和MDA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缺血后适应(IP)对实验兔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兔结扎左室支(LVA)后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松结后直接再灌注)、G-CSF组(松结并于术后12 h开始使用G-CSF皮下注射)、IP组(予以IP行改良再灌注)和G-CSF + IP组(联合应用IP及G-CSF干预)。观察各组术中心电图ST段变化,检测手术前后血常规和心肌钙蛋白I(cTnI),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各组梗死心肌的面积、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凋亡。结果:IP组术中ST段回落快于模型组;G-CSF处理后,实验动物血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增高;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术后7 d的cTnI明显低于模型组;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指标好于模型组,联合治疗组最佳;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梗死周边细胞凋亡程度低、血管密度高,联合治疗组最好。结论:G-CSF联合IP可有效减轻心肌梗死后急性期的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恢复期的心脏修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兼有α_1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剂柳胺苄心定(labetalol,简称Lab)对急性心肌梗塞家兔心肌血流量(放射性微球法),梗死范围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并与心得安比较。结果表明:小剂量Lab(1mg/kg)主要显示β受体阻断效应,它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非梗死区心肌血流量,缩小梗死范围,其效应与心得安相似,且能改善左室舒缩功能;大剂量Lab(5mg/kg),能同时阻断α_1和β受体,它能降低动脉血压,相对增加各区心肌血流量,显著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范围。结果提示: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同时阻断α_1和β受体较单纯阻断β受体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