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慢性疾病。至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胰岛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研究显示在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浓度明显降低,考虑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促进其凋亡,阻止固有免疫反应中抗原提呈,同时可通过抑制胰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免疫细胞活化,有效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本文将对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祁娟  许烨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0):2663-266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糖尿病(GDM)发病的关系。方法按病例-对照设计的方法,选取GDM患者和健康妊娠对照各80例作为受试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体内血糖和肝功能等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法对所有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上的rs1544410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两组人群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rs1544410的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型基因型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bb型(P<0.05),两组的肝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rs1544410多态性位点与南京地区汉族妊娠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对照各50例,比较两组的VDR基因型分布;用相关性分析判断VDR基因多态性与骨矿质面密度的关系。结果 VDR基因型在各组中的分布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定律(P〉0.05)。 3种酶定义的VDR基因型的分布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A型和Aa型相比aa型在腰椎及股骨均有较低的骨矿质面密度。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限制性内切酶BsmⅠ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1-09/2003-03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为糖尿病组,男45例,女61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2人为对照组,男42人,女60人。纳入对象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两组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限制性内切酶BsmⅠ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计算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106例和健康体检者10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酶切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B,b;存在3种基因型BB,Bb,bb。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位点等位基因b,B频率在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明显[糖尿病:39.6%,60.4%;对照组19.6%,80.4%,χ2=19.90,P<0.01],两组间基因型bb,Bb,BB的分布差异明显[糖尿病:17.9%,43.4%,38.7%;对照组5.9%,27.4%,66.7%,χ2=17.76,P<0.01]。等位基因b与2型糖尿病患病有显著关联(RR=2.7,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等位基因b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P=0.01,OR=2.218,OR95%CI:1.99~3.778),而等位基因B对2型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P=0.049,OR=0.359,OR95%CI:0.129~0.999)。结论: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联,等位基因b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林敬  李洁 《华西医学》2023,(5):749-75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黑质纹状体系统功能正常发挥有赖于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的正常表达。近年来,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分歧。该文旨在对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其不仅影响钙磷代谢,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有明显相关性,即与肥胖、血脂、血压、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及血糖均呈负相关关系。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亦被发现与代谢综合征明显相关。但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就三者的关系作一综述,为探索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靶点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及其对发病年龄及癌症等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研究样本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中第二外显子及第八内含子的多态性,而该多态性分别以FokI及BamI内切酶作鉴定。然后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BsmI的多态性显影响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病例组的B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为高。FokI的多态性可能与发病年龄有关。而两皆与癌症等级并无显相关性。结论:这一研究为首欠探讨中国族群中前列腺癌的遗传因素,研究结果亦认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可能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孙妍  高玉叶  高硕 《临床荟萃》2022,37(6):568-571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等。巨噬细胞浸润是糖尿病肾脏病的特征性表现。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是血浆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最主要的转运蛋白,可转化为强效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发挥炎性作用。尿VDBP为糖尿病肾脏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讨。研究发现,VDBP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临床特征相关;VDBP通过调控维生素D代谢影响胰岛素抵抗;VDBP结合血游离脂肪酸,诱导β细胞功能异常,介导氧化应激等炎症反应,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从而促进肾脏疾病进展。糖尿病肾脏病血清和尿VDBP浓度增加,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降低,补充维生素D及类似物可显著降低尿蛋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现就VDBP在糖尿病肾脏病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实验引起的糖尿病小鼠维生素D代谢酶表达的改变以及肾脏中分子间钙转运蛋白的变化.方法 雄性DBA/2J小鼠被连续5天注射链脲霉素(实验组)和空载体(对照组),Zhang.Y等使用边缘定量CT测量骨密度,用番红O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来研究目的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型糖尿病可导致泌尿系大量钙的排泄和胫骨干骺端近端及股骨远端骨小梁的丢失.显微结构也显示骨质丢失与骨小梁恶化有关,定量PCR显示糖尿病小鼠肾脏内mRNA水平的表达为10周后25-羟化维生素D-24-羟化酶下调,20周后25-羟化维生素D-1α-羟化酶上调.另外,实验组小鼠体内肾脏瞬时感受器电位V6、质膜Ca-ATP酶(PMCA1b)、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实验组小鼠肾脏内PMCA1b和VDR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该实验局限性在于缺乏血清中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和磷水平的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支持1型糖尿病引起骨丢失的潜在机制可能是维生素D代谢酶的改变和肾脏转运蛋白表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常见病的高危因素集中在基因研究方面,研究显示维生素D受体(VDR)存在多态性,但是VDR基因多态性对VDR蛋白质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影响还不明确。目前,数个毗邻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如BsmI、ApaI、TaqI、FokI等与疾病的联系受到广泛关注,而VDR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机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糖尿病及骨关节炎等方面知之甚少。本文就VDR多态性与SLE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而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联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提出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人为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的补充治疗手段。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以上问题都将成为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通过综述形式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重要遗传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的关系,以探求北京地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试验,在2004—09/2007—12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和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完成。对象:筛选2004—09/2006—12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0-80岁健康汉族男性230人。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基因型,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0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②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基因型。⑧受试者L2-4椎体、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结果: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F36.96%,Ff4696%,ff16.08%,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40-59岁年龄段男性仟基因型组骨密度较FF,Ff基因型低(P=0.037)。其余各年龄段、各部位仟基因型组骨密度大多低于FF,Ff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多态性分型与骨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该项检测对筛查男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与心血管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相关,从而增加冠状动脉性疾病的危险性。维生素D与分布于心血管细胞上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调节与心血管疾病过程相关的基因的表达。维生素D低水平状态通过激活促炎症瀑布导致内皮功能异常和动脉壁的硬度增加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能调节细胞增殖、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与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维生素D受体除通过炎症因子的调节影响乳腺癌的进程外,其基因多态性会导致维生素D受体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本文将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7例白血病患儿和268例健康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儿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儿童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卓纳  辛燕  郭果香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641-2644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毛发有一定关系。目的:全面阐述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毛囊干细胞、毛发生长周期、信号转导以及脱发性疾病等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以"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毛发、脱发、基因多态性"或"vitamin D,vitamin D receptor,hair,alopecia,gene polymorphism"为检索词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1990/2011-11发表的关于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毛发关系的文章,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5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目前研究显示,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毛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异常可导致脱发等疾病的产生,为预防和治疗脱发性疾病提供新的可能,并有望在未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VDR和CTR基因多态性与河北汉族妇女骨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和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河北汉族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方法对60 名河北汉族妇女的VDR和CT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的差异。结果VDR Bb基因型者各部位BMD值低于bb型( P <0.05);CTR CC基因型者L1~L4BMD值有较TC基因型者降低趋势(0.05< P <0.1);复合基因型CCBb的BMD值最低。结论VDR Bb基因型与低值BMD有密切关系;复合基因型CCBb可作为预测中国汉族妇女OP的一项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表达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病情评估与血糖控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以体检中心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对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为17.02±0.51ng/ml低于健康体对照组的23.48±0.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r=-0.541,P=0.000),与全部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663,P=0.00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低于健康体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即2型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3水平与血糖控制有关,这对指导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可以诱导肠道中CYP3A4的转录表达,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突变将涉及到它自身所翻译的蛋白改变,而其相应的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或功能亦可能会发生改变.目的:确定HT-29肠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Fokl突变在对其下游靶基因CYP3A4转录的影响.方法:取肝胆管结石患者术中切除的肝脏组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 h维生素D受体(野生型和Fok1突变型),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在体外HT-29细胞中检测转染不同载体后的细胞在给予不同浓度(1,10,100 nmol/L)的药物1,25(OH)2VD3(维生素D受体的天然配体)处理后,CYP3A4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将野生型和突变型维生素D受体质粒共转染于HT-29细胞中,在1,25(OH)2VD3孵育24 h后,3个浓度代表CYP3A4mRNA转录水平的荧光素酶活性数值分别与溶煤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转染Fok1突变型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数值稍大于转染野生型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数值,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维生素D受体Fok Ⅰ突变体对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与维生素D受体野生型没有差异.提示在肠细胞中,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诱导CYP3A4转录表达,但是维生素D受体Fokl突变体对CYP3A4的转录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D是人体内一种激素,其经典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及骨矿化。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在糖代谢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维生素D对胰岛具有保护作用,并且是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密切相关。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能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枨来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