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动态,为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测巩固方案进行监测。[结果]连续15年螺情监测,查螺面积416.5×105m2,在一个村断续7年查出残存钉螺,有螺面积1.5×105m2,查出螺点36处,解剖活钉螺6 267只,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钉螺。病情监测,查病24 042人,粪检血清学阳性者1 052人,疫区耕牛1 292头,解剖家畜及野生动物358只,均未查到病原。[结论]本地无血吸虫病原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途径被阻断。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根除残存钉螺和加强外来传染源的监测上。  相似文献   

2.
<正>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播环节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血吸虫病的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因此,消灭和控制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据统计2014年底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4 324.42 hm2,其中山丘型12 173.38 hm2,占全国有螺面积的3.34%[2]。虽然山丘型面积占的比例较少,但是山丘地区钉螺大多分布在历史有螺环境,呈现钉螺分  相似文献   

3.
正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释义: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传染病,人和家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简称"疫水"),就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感染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10月。预防血吸虫病应做到:不要接触有钉螺(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宿主)滋生的湖、河、塘及水渠的水体,不要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在血吸虫病"达标"的平原水网地区钉螺和其他螺情的分布. [方法]于每年6月下旬在嘉善县与外县市毗邻河道中利用稻草垫诱螺和打捞漂浮物检索钉螺,并监测其他螺情分布. [结果]通过2年监测,未检测得钉螺,河道中优势螺种为食用螺,其他还有卷扁螺、小黑螺、海螵等. [结论]诱螺和打捞漂浮物检索是在河道中监测输入性钉螺的较好方法.而输入性钉螺的监测是"达标"地区巩固血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由腹泻或排脓便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晚期以肝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血压,巨脾与腹水。2005年湖南省血吸虫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至2004年底,全省尚有10多万血吸虫患者,钉螺面积2006万m2。所以各地有明确责任,力争在2007年达到全省控制血吸虫病的目标。调查钉螺不仅是制定灭螺规划和消灭钉螺的依据而且是考核灭螺效果、研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必须的工作。调查钉螺一般在上半年3、4、5月和下半年9…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杀灭钉螺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血吸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中 ,灭螺仍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而药物灭螺在其中居主导地位 ,在使用化学药物灭螺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杀灭钉螺的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毒力强、对人畜、农作物、水生生物无害的灭螺剂 ,更希望能找到一种能使钉螺产生烈性传染并致死的微生物来达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因此 ,微生物灭螺研究应运而生。1 微生物灭螺研究进展1 .1 概况 国内早在 50年代 ,许学积 [1 ] 在实验室人工饲养钉螺过程中发现有大批钉螺死亡 ,继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及再感染试验 ,意在寻找对钉螺致死的微生…  相似文献   

7.
南湾湖农场建立进水涵闸血防工程,采用草帘诱螺、设框查螺、水体尾蚴测定和人畜血吸血虫感染调查等方法,证实该工程能有效地阻止境外钉螺向垸内扩散蔓延,防止人畜感染血吸虫病,使农场成为封闭式的“无螺无虫害化”地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市化背景下残存钉螺复燃因素及对策。[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收集太湖平原及无锡市血吸虫病相关资料及观察有关现场进行分析。[结果]1981年调查无锡市锡澄运河东侧12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村血吸虫病患病率,Ⅰ线为7.09%,Ⅱ线为3.93%,Ⅲ线为17.39%,Ⅳ线为36.46%,提示血吸虫病患病率,下游>上游,低洼处>高亢处。2010年调查无锡市东郊3个乡、12个村中,距离市中心6.5km的4个村,历史有螺环境彻底改变,已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Ⅰ类环境);距离市中心12.5 km的4个村,历史有螺环境中Ⅰ类环境占43.97%,未进行改造或改造后又恢复为原始状态(Ⅳ类环境)占36.71%;距离市中心17.05 km的4个村,历史有螺环境中,钉螺孳生条件未能消除,有可能残留钉螺(Ⅲ类环境)占78.83%。实验观察结果,水样中溶氧量内滩池高于闾江河,总硬度、硫酸盐、氨氮和氯化物内滩池低于闾江河(P<0.01或<0.05);土样的有机质与镁离子含量,均为闾江河低于内滩池(P<0.05或<0.01);钉螺100 d存活率为67.00%,其中A箱、B箱、C箱、D箱分别为59.67%、62.00%、68.33%、78.00%(P<0.01)。[结论]太湖平原城市化背景下残存钉螺复燃与水系的变化及水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山丘型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后彻底灭螺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灭钉螺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血吸虫病。但是,已经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是否还要彻底灭螺,这是当前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规定:“在流行地区范围内,需要连续三年查不到钉螺”才算消灭,因此,不少地区虽然早已消灭血吸虫病,仍然对残存钉螺或已经无螺但环境仍然适合钉螺孳生的广大地区,全面开展预防性的药物灭螺,不但造成药物的严重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这种作法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值得慎重考虑。为了探讨防  相似文献   

10.
鳝鱼篓捕鳝致湖区钉螺向山丘地区扩散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市沙洋县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1990年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2 0 0 1年 7月 ,该县五里镇郝台村 (历史上无螺无病区 )发生 1例血吸虫病急感患者 (男 ,37岁 ) ,经询问 ,患者否认有外出血吸虫病疫区接触疫水史。随后 ,血防部门在该地开展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血吸虫病人 43例 ,感染率为5 .2 % ( 43/86 0 ) ;耕牛感染率为 2 0 .3 % ( 16 /79) ,并在该村唯一的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源严河中发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面积 33 .3hm2 。1 钉螺分布情况 钉螺主要分布在严河两岸的滩涂、荒地、沟渠、稻田中 ,上下长约 3km ,…  相似文献   

11.
黄梅县长江江心新洲滩1980年实现无螺无病。自1988年以来,钉螺回升面积达900亩,超过灭光前有螺面积31.9%,钉螺自然感染率为6.76%。致使1992~1993年持续发生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原因,主要是钉螺漏查残存、邻近疫源地的钉螺漂流扩散,以及地理环境植被变化的影响,加之外来人畜交往活动频率高交叉污染所致。建议控制钉螺扩散,灭清高危易感地带钉螺,开展健康教育,认真做好防护,杜绝血吸虫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白沙洲段长江外滩因有钉螺孳生而成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有很多非疫区的外来打工人员在此暂时居住。特别是暑假期间,因缺乏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以游泳、嬉水、捕鱼等方式接触疫水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血)。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收治了5例身患急性血吸虫病的学龄儿童,他们随父母从贵州来汉,因暑期在外滩摸龙虾而感染。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沼渠网型疫区,人口密集,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水田及相连沟渠钉螺面积大,活螺及感染螺密度均较高,血吸虫病严重流行。70~80年代,普遍采取灭螺和治疗粪阳病人、病牛为主的防治对策,部分地区可见效果,但在有大面积水田钉螺的湖沼渠网型地区则不显效果,不少乡镇(场)还见疫情回升。又鉴于财力不足,在这类地区完全使用五氨酸钠等药物灭螺,用量大、耗资多、效果也不佳,而且对外环境污染严重,已成日益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探索该地区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既效果好,有利于农业发展,又易于大范围推广使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常山县血吸虫病监测点2008-2011年疫情状况,掌握山丘地区复杂环境血吸虫病监测方法,为制订山丘地区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每年对螺情、自然因素、常住人群、流动人口和家畜疫情进行监测,纵向观察和分析山丘地区血防传播阻断下疫情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1年监测点疫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畜)。螺情监测每年均发现少量残存钉螺,4年累计发现有螺面积6 680m2,活螺1 021只,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本地居民血检IHA阳性率为3.43%,输入性病例血检IHA阳性率为6.37%,未发现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例。结论监测点疫情稳定,但有少量残存钉螺,仍易引起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应重点做好本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株洲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水体是否存在血吸虫尾蚴。方法用小白鼠进行水体感染后喂养1个月,解剖小白鼠查找血吸虫;统计分析近年株洲市螺情、病情资料。结果小白鼠感染率和感染度均为0,无人群家畜感染,活螺平均密度为0.02只/框,无感染性钉螺。结论通过小白鼠水体感染性测定,结合近年病情、螺情,株洲市疫区及湘江株洲段水体应无感染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四川省山丘地区人工生态湿地血吸虫病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人工生态湿地环境,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疫水测定和问卷调查。结果梅湾水库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 003 1只/0. 1 m~2和2. 033 9只/0. 1 m~2,金雁湖湿地公园活螺密度0. 08只/0. 1 m~2。监测沟渠漂浮物网捞法未见钉螺,诱螺试验捕获钉螺5只。钉螺模拟漂浮扩散试验最远漂移距离2 km。水体感染性监测中共解剖哨鼠677只未见阳性。湿地周边人群知晓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者仅占58. 00%,接触湿地水者占53. 00%。结论本调查证实四川省部分人工湿地有钉螺分布,随水系漂浮输入的可能性存在;湿地游客接触湿地水体普遍且人群血防知识欠缺。建议湿地建设时彻底消灭钉螺,实施防螺输入措施,开展长期系统监测,让湿地建设与血防共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洞庭湖及长江中游5个湖沼型县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2个乡镇12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为监测点,调查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畜感染状况、家畜饲养方式、垸内外钉螺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其原因。结果2012-2013年5个县市共调查6~65岁常住居民119 708人次、耕菜牛(主要传染源)19 828头次、钉螺孳生环境10 646.22 hm2,至2013年,监测区域内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85%和0.4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32.98%、64.55%和100.0%,疫情比往年有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同年全国其他地区。影响血吸虫病的主要因素仍是敞放于有螺地带的家畜(R复相关=0.64,P<0.05)以及具有疫水接触频率高的职业人群(RR=1.75)。结论湖沼型地区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需继续加强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查治病、查灭螺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洞庭湖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3年纵向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居民病情和疫水接触史进行队列研究,家畜病情和螺情进行纵向调查。结果 五一村居民累计血吸虫病率72.2%,累计急血患病率8.3%,累计晚血患病率1.6%,疫水暴露率43%。2002-2004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3.7%、11.3%、11.7%。粪检阳性者化疗后一年内疫水暴露率93.4%,居民重复感染率35.1%。五一外洲感染螺分布广泛,钉螺感染率达0.90%,感染螺平均密度0.0263只/0.11m^2。结论 垸外草洲是主要疫源地。本地耕牛及副业渔民是主要传染源,也是重复感染的主要对象。这类地区需加强垸外草洲综合治理,压缩疫源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江河滩地营林垦种对钉螺和人群血吸虫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试区3年研究结果表明,江河滩疫区通过营林翻耕作种植农作物,对控制直至消灭钉螺和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具有较好作用。钉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5项指标分别下限下降83.76%,76.08,83.33%,97.62%和36.37%。无1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西昌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04~2008年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8年每年开展人畜病情、螺情调查。[结果]2004~2008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42%、2.69%、0.78%、0.62%和0.40%,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86%、0.086%、0.052%、0.050%和0.047%,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逐年下降,感染率分别为0.0064%、0.0012%、0.0011%、0.00%和0.00%。[结论]在多年防治工作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的情况下,2008年西昌市人畜感染率和钉螺指标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