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是仲景服药法的一大特点,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小议如下。调和营卫以取汗: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调合营卫,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复感。如服用桂枝汤尤须啜热粥温覆以助药力取汗,即益汗  相似文献   

2.
护理方法与疾病的康复有密切关系,而药后护理无疑将对药物的显效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伤寒论》所述的药后护理法,内容十分丰富,可作为药后护理的典范。一、吃热粥《伤寒论》药后食粥有二方面含义: 一为借谷气充汗源,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而解。如服桂枝汤后,仲景嘱日“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其发汗力较弱。然药后用粥,既可助药力以发汗,又不致汗出“如  相似文献   

3.
从服药时间、服药量次、辅服白饮及啜粥、药后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论》的服药护理知识作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粥早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于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中用栝楼桂枝汤治痉,"微取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是  相似文献   

5.
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饮食之一。它是由谷类食物煮至糜烂而成,故又称“糜粥”。如: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有“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的载述。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的把啜粥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辨证用粥的先河。谨就仲景粥疗的临证意义略论如下。一、益阴酿汗助药祛邪《素问·评热病论》:“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汗者,精气也”说明汗为阴液,源于水谷化生,谷气盛则精气充,精充而津液足。仲景在应用桂枝汤类发汗剂时,每喜用粥以助药力。如服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栝萎桂枝汤治柔痉,方后注“汗不出,啜热粥发之”  相似文献   

6.
王键旋 《光明中医》2011,26(1):18-19
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美食大国。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中国的粥在4000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作为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  相似文献   

8.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小用到米粥之方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一、粥的原料:有小麦、大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余”;大建中汤“可饮粥二升余”;三物白散方服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等。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桂枝汤服法中有“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之说。近阅《中国医学大辞典》、《医用古汉语》等医籍,对“须臾”均无明确的解释。考古代的梵典《曾只律》释为“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个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由此可知,古代每一昼夜为三十须臾,而现代则每一昼夜定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又额定为六十分钟。据此,可以组成下列公式: 一须臾=(24×60)÷30=48(分钟) 所以说每一须臾为48分钟。桂枝汤服后四十八分钟再啜热粥是有道理的,田为中药汤剂一般需服后三十分钟左右才能发挥药效,此时邪正相搏,啜热粥正助药力,使药效如桴鼓。苦啜热粥过早或过  相似文献   

10.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米粥之方法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 一、粥的原料;有小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 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  相似文献   

11.
以桂枝汤口饲动物,17.5和35g/kg·d剂量组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对病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有增强作用。给相同剂量桂枝汤后45min,再给予热粥,并提高环境温度,从22℃升高到27℃,维持1h,与单纯给药组相比,能显著提高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也有增强病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的倾向。上述结果对《伤寒论》所述桂枝汤服后啜粥、温覆以助药力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说明。  相似文献   

12.
仲景“啜粥”浅谈李金生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啜粥法"近30余次,用料有粳米、小麦、大麦、米粉、小麦汁、大麦汁等,方后大都有注明,其用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益阴生津,发汗驱邪:粥饮具有滋阴养荣以生津之功,温服鼓动卫阳而发汗,此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伤寒论》胃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天申  郭长河 《河南中医》2009,29(11):1045-1046
《伤寒论》重视脾胃学说,处方中善用甘草和大枣,也反映仲景重视胃气的观点,同时也十分重视从服药方法上顾护胃气,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记载使用粥的方剂共25首,分别伍用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其中粥汤调和药物6首、药后服粥8首、粥药混合煎煮11首。粥在这些方剂中分别起到顾护胃气、助益汗源、温补阳气、养阴生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和散剂等作用,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可为现代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发汗"问题是方剂学、伤寒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对《伤寒论》文本进行研究,发现桂枝汤在《伤寒论》的发汗作用必须通过"啜粥温覆"调护方法,并且《伤寒论》霍乱后期桂枝汤应用不是以发汗为治法及目的。另外依据诠释学理论,争议原因主要是由研究范围不明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有33条7方(其中桂枝汤18条,白虎汤4条,白虎加入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1条,十枣汤1条,三物小白散1条,理中丸3条),为中医食品作药用的特殊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一、用粥方法先用与后用:《伤寒论》中直接用粥作为治疗药物的有白虎汤、白虎加入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此三方均用粥养胃和中。具体方法,如26条:“白虎加入参汤,……知母、石膏、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将其他药与米放在一起煮熟,去渣后温服。三方用粥法基本相同,是先用粥法。后用法有理中丸(汤),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四方。其中理中丸(汤)用粥法是“服(理中丸)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386条)。所谓“食顷”,是指服理中丸(汤)后极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8.
“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曾出现过两次。原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338条说:“……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19.
论仲景的药、粥并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仲景的药、粥并用牛沛然,牛宏俊汉代医家张仲景在治病中十分重视药粥并用,所创药粥并用方剂,在《伤寒论》中有12个,在《金匮要略》中有15个,除去两书重复者外,共有药粥并用的方剂21个,涉及两书条文达64条之多。仲景的药粥并用,不但在当时增加了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服用桂枝汤后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中均以粳米为粥,用以防止药物苦寒败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十枣汤后仲景提出要喝糜粥,其目的就是固护正气、加强祛邪作用;仲景根据巴豆得热助泻,得冷泻止的特点,让病人进食冷粥以防止下利太过,耗伤正气。仲景使用粥,也有冷热粥及先后之别,如三物白散用的是冷粥,桂枝汤和理中汤是药后服粥,白虎汤、桃花汤则是用粥作为辅料,一起服用。现代人对粥的用法多侧重于养生保健及治病调体两方面,在原有常用谷物的基础上,加上有治病作用且口感较好的草药,一起熬制,来发挥更多的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