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总结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过去12年该院治疗的9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措施进行分析。结果:9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出血原因依次为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等。检查方法巾结肠镜使用次数最多,占66%,血管造影阳性率最高达75%。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十分重要,首选结肠镜检查,在大出血情况下,可考虑急诊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将33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10例,女122例),分为儿童组31例(9.34%),青年组101例(30.42%),中年组114例(34.64%),老年组86例(25.90%)。其中289例经肠镜检查,43例经钡灌肠、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或手术探查。结果 289例经肠镜检查的病人均确诊;43例经钡灌肠、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或手术探查的病人,32例(74.42%)明确了诊断。本组资料表明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依次为大肠癌(25.30%)、息肉(19、90%)、肛周病变(18.63%)、、结肠炎(17.17%),憩室(3.61%)等;息肉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痔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大肠癌在中年组、老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果酱色或咖啡色血便多来自小肠及右半结肠,暗红色血便来自左半结肠。结论 大肠癌、息肉、肛周病变、结肠炎和路室等疾病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年龄及性别与病因相关;便血的颜色与病变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病变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对25例小肠血管病变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因。占52.0%(13/25)。肠系膜血管造影阳性诊断率为83.3%(15/18),术中内镜检查阳性率为77.8%(7/9)。18例患一次手术成功。4例患经再手术成功。总治愈率为88.0%。结论:肠系膜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术中注射美兰染色肠管、术中内镜检查是术中重要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1991年1月2002年5月本院73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选择Olympus电子内镜系列,Seldinger’s血管造影,小肠钡灌及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了解消化道出血原因。结果从出血部位分为: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出血19例,占26.2%;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包括空肠、回肠出血51例,占69.9%:结肠出血3例,占3.9%。从病变性质可分为:平滑肌瘤12例,占16,4%;肉瘤2例,腺癌12例;占16,4%;钩虫病10例,占13,7%;血管畸形10例,占13.7%;腺瘤6例,占8,2%;壶腹癌3例;胃癌4例;溃疡4例;恶性组织细胞疡(简称恶组)2例,憩室4例,其他克罗恩病1例,错构瘤1例,缺血性肠炎1例,类癌1例。检出方法:胃镜9例,十二指肠镜2例,小肠镜25例,小肠钡灌15例,血管造影17例,结肠镜2例,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3例。结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平滑肌瘤、肉瘤,腺瘤、癌,钩虫病,血管畸形等;出血部位主要在小肠。诊断需结合病史合理选用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病灶部位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诊断下消化道出血385例。结果①本组385例因下消化道出血者行结肠镜检查,明确病病因者有366例(95.66%)。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溃结)、直肠炎居首位,占31.69%,其次是肛裂、痔(17.92%)和慢性结肠炎性反应(17.66%);②病灶部位以直肠多见,占45.71%,其次乙状结肠占29.61%,降结肠占9.61%。结论下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繁杂,易造成漏诊、误诊。及时的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将33例结肠镜直视下活检、19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43例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结果:诊断符合率内窥镜为90.9%,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为84.2%,螺旋CT扫描癌肿检出率为44.2%,淋巴转移符合率28.2%,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87.5%,原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诊断符合率66.7%。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及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不能完成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可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螺旋CT检查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55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分析,其中小肠出血24例,大肠出血31例。结果 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以肿瘤为最多见,其它病因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小肠出血术前确诊率为58.3%,大肠出血确诊率为100%。结论 急诊下消化道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盲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钡灌肠联合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x线片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患儿的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中先天性巨结肠19例,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1例;钡灌肠显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组较先天性巨结肠组患儿狭窄段发生率少,直肠扩张发生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钡剂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消化道钡餐联合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检查对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和导管、导丝定位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以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方法:分析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表现,对其中18例通过导管、导丝标记定位,并行急诊或择期手术。结果:25例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23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92%;18例标记定位者中13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证实均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为100%。本组无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有效的方法,放置导管、导丝定位标记能帮助外科医生顺利寻找出血部位并切除出血的原发病变,且无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胃肠出血99mTc-RBC显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出血^99mTc-RBC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消化道出血患者放射核素显像与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血管造影(DSA)、气钡双重造影、上消化道钡餐、全消化道钡餐、钡灌肠造影、隐血试验的结果。结果 核素显像的灵敏度为96.3%,显著高于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DSA、气钡双重造影、上消化道钡餐、全消化道钡餐、钡灌肠造影;与隐血试验无显著差别。核素显像的准确率为97.4%,较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DSA、气钡双重造影、上消化道钡餐、全消化道钡餐显著性高;与钡灌肠造影、隐血试验比较无差别。结论 核素显像用于胃肠道出血定位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是一种无创、安全、简便而有效的诊断胃肠道出血的检查方法,尤其对慢性间隙性出血、慢性渗血、少量出血和病情危重不宜用侵入性方法检查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结直肠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结肠镜检查的28例患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以结直肠出血为主;病因复杂,以细菌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血管畸形等较常见。结论:急诊结肠镜检查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局灶性病变可进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超选择性腹部动脉分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经导管行病变血管栓塞术或保留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结果:本组21例患者.16例发现异常,阳性率约76%,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8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肿瘤3例、畸形血管团2例。13例经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成功率为100%;5例经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病灶。结论:超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经导管栓塞或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也为手术切除病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术中内镜检查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报告11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术中内镜检查情况。10例于小肠中段切口置镜,1例手术探查时发现小肠病变,切除病变肠段后于端端吻合前行内镜检查。发现小肠出血性病变10例,1例位于结肠脾曲,以血管性病变为最多(8/11),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说明术中内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兼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严重下消化道出血(Sever lower intestinal hemorrhage,简称SLIH)是指屈氏韧带以下消化道大量出血,伴有明显低血容量的临床表现或休克而急需输液输血者。由于SLIH的病情紧急,死亡率较高,病因繁多,临床特征少,下消化道范围广难以明确具体出血部位等问题,常给诊断与处理带来许多困难,有必要复习和探讨。 一、病因 病因繁多,出血部位广泛。据Wirsching总结132例SLIH的病例中57.5%的出血部位在直肠,30.3%在结肠,10.6%在小肠,未发现病变者占1.6%。出血病因:直肠癌与息肉占31.1%,痔25%。直肠溃疡9.1%,多发憩室7.6%,肠道感染  相似文献   

16.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8~2011年间急诊结肠镜诊治的6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历资料,并对其急诊结肠镜下表现、治疗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结肠镜检查,6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均查明了出血的病因,并于内镜下成功止血;其中17例息肉出血(25.37%)、7例血管畸形破裂出血(10.45%)均在急诊结肠镜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00%.结论 急诊结肠镜可查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能对息肉性出血和血管畸形出血进行病因性治愈;对其他出血性疾病起到临时止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急诊结肠镜检查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应用较为安全,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原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9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占37.9%.血管畸形31%.憩室10.3%.出血部位在空肠10例.回肠19例。16例患者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10例(62.5%)与手术结果相符,5例术中肉眼找不到出血部位惠者结合内镜检查明确诊断.1例经动脉注射美蓝溶液确诊。[结论]正确诊断小肠出血要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血管造影、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等.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小肠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其病因复杂多样,国际与国内报道不甚相同,我国以肿瘤、憩室、伤寒、出血坏死性小肠炎为多见;临床诊断应依据病人的病史、病程、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出血量选择吞线试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小肠气钡造影、红细胞核素扫描、血管造影以及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明确出血部位;并采取相应手术、介入或手术探查 中内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行DS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征象以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作出诊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导丝或导管进行术前定位。结果:DSA检测出血病灶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小肠出血占37.9%,结肠出血占62.1%。手术和造影证实,肿瘤性出血8例(27.6%),非肿瘤出血21例(7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并且在造影中发现出血部位后置入标记物,可以为手术中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很有效的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