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等器械所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在医学领域中最有前途的学科,介入治疗被称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科、心脏科、腹部外科、骨科、神经内外科等。从肿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到心脏病、脑部疾病的治疗渗透到疾病的各个领域,而且取得辉煌的成绩,使原来需外科手术解决的问题,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解决,是复杂的外科治疗方法简单化;使原来无法认识甚至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认识并解决。  相似文献   

2.
AngⅡ的胞内信号转导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Ⅱ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该作用主要由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介导。研究揭示其受体后的信号转导存在两种主要径路,即MAPKs径路和JAK-STAT径路。AngⅡ激活MAPKs可能通过活化Ras途径和PKC径路;Src家族可能参与了AngⅡ激活JAK-STAT径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所有患者均给予脑保护装置)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复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供血状况改善.术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20例术后随访1~18月,术后3月时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介入放射医学的设备、材料、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有效的减少放射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各种影像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及设备的防护知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介入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提出避免介入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方案。结果增强放射线设备的防护意识,可以有效的避免介入放射线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医护人员及患者必须做好防范工作,以免介入放射线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临床诊断事故,有效的保护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身体健康,使介入放射线治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癌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79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穿刺侧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79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和发热表现,经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脊髓损伤表现,经对症治疗后终因全身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耐心细致的护理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介入治疗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肝癌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方法 对 79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穿刺侧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  79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和发热表现 ,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 1例出现脊髓损伤表现 ,经对症治疗后终因全身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结论 耐心细致的护理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介入治疗提供了保证 .  相似文献   

8.
介入放射学的挑战及解剖学的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始于60年代,首先由Margoils于1967年提出,并沿用至今。它是应用放射性影像学技术和专门的器械、材料对疾病实施诊断和治疗一门学科。由于导向设备、介入器械和材料等的限制,该学科曾一度发展缓慢。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随着USG、CT、MRI和DSA等影像设备在临床上用和普及,介及器械和材料不断更新,这门新兴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人体各部位的组织器官。介入放射学涉及材料学、生物物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药物学和临床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学科。介入放射学在使疾病诊疗实现少(微)创化、闭合化和计算机化的同时,也向古老的解剖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密切结合各种介入放射学技术开展解剖学研究。为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已成为解剖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介入放射解剖学因之应运而生,并将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而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渗透到了临床的各个学科。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所以肝脏的介入诊疗就成了临床介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肝脏的介入诊疗工作,必须熟悉肝动脉的解剖。特别是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日常介入诊疗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诊治冠心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冠状动脉介入可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与后者相比,前者具有创伤小、止血方便,外围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1]。我科自2013年1月~6月对35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诊治以来,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A case in which a 0.014" wire was broken during the sheath placement in the radial artery for transradial coronary procedure is described here, and a successful retrieval of it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is also described. Through the left femoral artery, the 6 Fr guiding catheter was advanced down to the tip of the broken wire at the brachial artery, and the distal part of the broken guidewire was captivated into the guiding catheter. By inflating the balloon catheter inside of the guiding catheter, seized broken guidewire between the inflated balloon and the guiding catheter was removed successfully by withdrawing the whole system en bloc.  相似文献   

12.
The posterior approach is a commonly employed exposure of the elbow that provides excellent visualization and efficacy for various orthopedic procedures, including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 (TEA) and fracture care. The posterior approach to the elbow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ate of woun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infection, skin necrosis, and wound dehiscence. Despit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complications and decreased elbow perfusion, data regarding the intrinsic anatomic etiology for preferential complications in this area has been scarce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the subdermal and cutaneous vascular perfusion about the elbow by describing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circulation, subdermal anastomoses, and volume of perfusion through cadaveric modeling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Fifteen upper extremity cadaver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with injection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directly into the axillary artery immediately preceding CTA imaging of each specimen. Sectra IDS7 software for Windows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all images to produce superimposed axial and 3‐D reconstructions of each CTA series. From these images it was discerned that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flow in the posterior elbow integument is anterior medial to posterior lateral. Both the posterior medial and posterior lateral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s emanate from proximally derived medial arterial sources with few anastomoses and minimal collateral perfusion from the anterolateral location. Consequently, it is important to preserve medial subdermal vascular structures to prevent ischemic wound complication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previously incised elbow integuments. Clin. Anat. 32:509–514, 2019. © 201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头部湿标本10例(20侧),动、静脉系统分别灌注混有红、蓝色染料的乳胶;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逐层解剖、拍照、测量。结果两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有:Ⅴ~Ⅻ对脑神经、内耳道、枕髁、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结论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含量的变化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on pregnancy,HDCP)的预后。方法 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瘸前期患者133例,其中轻度子瘸前期104例、重度子痈前期29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结果 轻度子瘸前期78例、重度子瘸前期4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无变化(P〉0.05),临床治疗有效,妊娠得于持续。轻度子瘸前期26例、重度子瘸前期25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P〈0.05,P〈0.01),治疗效果差,病情加重,最终需终止妊娠。结论 通过动态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可指导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和了解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人类触珠蛋白(HP)可分为HP1-1、HP1-2和HP2-2 3种基因型,HP2-2基因型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其可能机制包括:HP-Hb复合物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功能;不同基因型HP因其结构不同,功能上存在差异;糖尿病患者有其自身生理病理特点,HP的抗氧化能力被削弱。对于HP2-2基因型的糖尿病患者,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肘前、外侧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的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的前侧。采用传统的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与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腓骨周围重要的血管及其分支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腓骨移植后出现的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说明腓骨移植手术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采用8例完整的成人下肢标本(其中男6侧,女2侧),对腓骨上、中、下三部分的骨膜营养动脉、滋养动脉及其周围重要动脉分别进行解剖观测。结果在腓骨上段,从腘动脉发出一支向腓骨头走行的分支,在腓骨头分出三支动脉,其中一支向下(直径0.161 cm)移行为腓骨上段骨膜营养动脉,另一支水平环绕,第三支(平均直径0.155 cm)向上平均走行1.75 cm,直接进入膝关节。在中段除主要的一支腓骨滋养动脉(直径0.210 cm)外,其余的细小的腓骨滋养动脉呈节段性进入腓骨,并且一般有腓动脉发出的腓骨膜营养动脉(主干直径为0.195 cm),距腓骨头9.05 cm向下分布中段大部分骨膜。在下段,上部有从腓动脉分出的2~3支弓状动脉(直径0.075 cm),绕过腓骨后,继续走行在肌肉之中,在下部距外踝4.50 cm处有腓动脉穿出后下降。结论临床上腓骨移植后出现的并发症与各段分布的动脉有密切的关系,保护好这些重要的血管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利用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及股直肌与臀中肌之间的肌肉间隙显露髋关节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一种微创技术。学习曲线:以横轴表示反复次数(探索次数)、以纵轴表示各种学习测试、学习过程的曲线。背景:近年来,随着现代外科手术向着微创和“快速康复”的趋势发展,直接前入路开始受到骨科医师的青睐。目的:从直接前入路发展历史、手术适应证及患者选择、手术方法、常见并发症、术式优点、学习曲线等作一综述,以期为髋关节置换的快速康复提供思路。方法: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56至2020年收录的有关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inimally invasive,direct anterior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complication,learning curve”,中文检索词为“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并发症,学习曲线”,最终纳入6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髋关节直接前入路因其走行于肌筋膜间隙,而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肌肉界面入路,理论上不伤及重要的肌肉与神经血管,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微创手术入路;②虽然直接前入路具有康复快、患者术后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但由于国内大部分术者都是从其他入路改变过来的,存在着学习曲线长、早期并发症高等缺点。ORCID: 0000-0002-4061-2330(刘天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