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罪犯人格障碍症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格障碍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大五人格量表(BFI)对420名罪犯进行调查,并与普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①罪犯人格障碍症状显著高于普通人群.②罪犯在大五人格量表中的神经质因素与12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因素与除强迫型以外的11种类型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罪犯群体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格异常,需要及时矫正治疗.各类人格障碍与人格五因素模型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测量方法对321名大学生的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大学生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总体竞争的相关分别是0.211、0.179、0.217,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则与总体竞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73);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神经质对总体竞争倾向存在着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外向性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男生的竞争心理主要与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向性相关,而女生的竞争心理主要与严谨性和神经质相关。结论:大学生竞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不同维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博客行为动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生博客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博客行为动机问卷和NEO-PI-R自评量表对河南省3所高校2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博客行为动机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博客动机各维度和人格五维度呈不同程度的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对情感抒发,外倾性对获取名利和信息共享,经验开放性对人际沟通、情感抒发和信息共享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宜人性对获取名利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博客行为动机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对3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数据结果。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呈显著正相关(r=0.350,0.108,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62,P<0.05);外倾性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69,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5);开放性与情绪低落、低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r=0.142,0.291,P<0.05);宜人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正相关(r=0.319,P<0.05);严谨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负相关(r=-0.115,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252,P<0.05)。结论人格各变量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其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NEO-FFI)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作为测查工具,对湖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09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57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在神经质、责任心特质上和朋友支持、居住环境、经济支持来源及参与活动情况上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人格的经验开放性在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上主效应或交互作用显著;贫困大学生神经质因子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人格的其余各因子除经验开放性与责任心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和责任心是社会支持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具有高神经质、高责任心的人格特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支持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人格特质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与人格的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表、手机成瘾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海南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0.5%;男生成瘾率43.9%,女生为38.2%,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4.772,P0.05);医学专业成瘾率为46.2%,高于非医学专业的36.2%(χ~2=14.686,P0.0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手机成瘾率分别为38.2%、38.4%、44.3%、44.0%;(2)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外向性(F=7.320,P0.05)和开放性(F=11.034,P0.05)有统计学差异;手机成瘾与外向性、顺同性、严谨性、神经质相关显著(r=0.161,-0.188,0.237,0.231;P0.001)。结论: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性别、专业对手机成瘾有一定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存在相关性,其中神经质、严谨性和外向性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PID-5(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DSM-5)是基于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第三部分所提出的以病理性人格特质诊断人格障碍的自评量表。本研究以南京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PID-5进行初步应用以及有效性检验,为人格障碍的评估引进新的视角以及方法。方法: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进行测量,并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PID-5的220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其第131项、177项等项目之外,其余项目与对应特质总体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2)对其进行重测信度检验的结果显示,其信度系数r值均在0.686以上(P0.000);(3)对其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4)相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PID-5中的特质及维度与SCID-II中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分别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5)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其符合DSM-5提出的多维度特质模型。结论:PID-5在大学生群体样本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能够对基于DSM-4所筛查出的人格障碍个体有较好的预测性,支持DSM-5所提出的多维度特质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博客创作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博客行为调查表和NEO-FFI大五人格问卷对4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经验开放性(β=0.414,wald=6.627,P<0.05)和尽责性(β=0.509,wald=5.226,P<0.05)特质对大学生博客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特征可以作为是否参与博客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0.
重新违法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重新违法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 4)对122名重新违法犯罪人员及932名初次违法人员进行测试,并对两者的结果予以比较。结果:与初次违法犯罪人员相比,重新违法犯罪人员以吸贩 毒品者相对居多,文化程度偏低,PDQ^ 4的总分、偏执、反社会和边缘三因子得分较高,结论:偏执、反社会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是导致重新犯罪现象的重要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学习适应及其与人格变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一般状况,揭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大学二、三年级学习适应性呈现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没有呈现显著差异。在教学模式维度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呈现显著差异(P〈0.05)。人格变量中的活动水平和情绪化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显著相关(P〈0.01),并进入了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大学生的人格活动水平、情绪化等能较好地预测其学习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共病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27例符合DSM-IV轴I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了DSM-IV轴II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严重程度(CGI-SI)、社会功能缺陷(SDSS)等评定。结果:①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73.2%;②共病者焦虑障碍的发病年龄更早(P<0.01),焦虑障碍病程更长(P<0.05),疾病更加严重(P<0.01),其焦虑、抑郁水平更高(P<0.05;P<0.05),社会功能更差(P<0.01)。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3.
缓解期重性抑郁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症(MDD)和心境恶劣障碍(DD)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及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的特征。方法:采用NEO-PI-R个性调查表及人格诊断问卷(PDQ^ 4)对58例MDD和57例DD患者及115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MDD和DD在NEO-PI-R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外向性、严谨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DD患者的神经质分高于MDD患者,MDD患者的顺同性分高于正常组;在30个特质层面上,MDD和DD与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DD患者的N1(焦虑)、N4(自我意识)分明显高于MDD患者,E4(热情性)、A1(信任感)分明显低于MDD患者;MDD和DD在PDQ^ 4的边缘型(BDL)、回避型(AVD)、抑郁型(DEP)、分裂性(SZD)、偏执型(PND)、强迫型(OBC)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DD患者在分裂型得分明显高于MDD患者,在表演型(HST)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MDD和DD的人格特征既有共同的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均伴有人格障碍,但DD患者比MDD患者人格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现状.方法:用PDQ 4问卷从314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再以PDI-Ⅳ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结果: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Ⅳ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评定标准的大学生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其中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结论:B群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的普通人群患病率,但略高于国内以往的调查结果,B群人格障碍各型之间有较高的共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倾向特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定向自陈量表修订版(LOT-R)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 BU)对346名年龄在18~22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乐观特点分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父母惩罚和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P<0.01);高乐观的大学生与低乐观的大学生分别在父母教养的情感温暖、惩罚、拒绝否认等维度上差异显著(t=-2.89,-2.27,2.53,-2.56,-3.75;P<0.05~0.001)。结论大学生的乐观倾向特点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合适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乐观人格特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2592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用人格诊断问卷(PDQ 4)调查大学生人格障碍阳性率,探讨PDQ 4在特殊群体中的适用性.方法:以PDQ 4 问卷为工具,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调查综合大学大学生2592人.结果:大学生样本PDQ 4总分为29.32±12.04;十二项人格障碍分量表分(除分裂性、回避型、强迫型外)都普遍高于国内普通人群,样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各分量表得分的百分位显示在P90、P95位的得分普遍高出PDQ 4原量表划界分;在性别差异上,男性在分裂型和自恋型上分量表分较女性高(P<0.00),女性在回避型、边缘型和依赖型上高于男性(P<0.00),但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三个因子,分别为因子I-神经质,因子II-冲动性特质,因子III-精神质.结论:以PDQ 4筛查大学生人格障碍,所得阳性率高于普通人群样本;该问卷的某些条目和原划界分不适合本研究样本,提示在用于我国文化背景时需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症患者人格与心理症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神经症为一组精神障碍 ,发病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1] 。为了解神经症患者的人格与心理症状的关系 ,为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对 80例神经症患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测评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取自 1998年 11月至 1999年 1月我院心理门诊资料完整的神经症病人。共 4 0例 ,其中男4 2例、女 38例。年龄 18~ 50岁。小学 4人、初中 19人、高中 4 0人、大学 17人。诊断分型 :抑郁性神经症 15例、恐怖症 13例、焦虑症 13例、癔症 12例、强迫症 11例、疑病症 9例、神经衰弱 7例 ,全部诊断符合C…  相似文献   

18.
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及其应对方式。方法: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测评。结果:①躯体化障碍组的EPQ-E和EPQ-N分、EPQ-L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化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外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②躯体化障碍组的消极应对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积极应对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③相关分析结果为,EPQ-N、EPQ-L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表现为外向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四来自西方的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的效度进行比较研究,母\方法:本研究将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SCIⅡ(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SCI-ⅡPQ(DSM-Ⅲ-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I-Ⅳ(DSM-Ⅳ人格障碍检测)在中国大陆人群中抽样测试并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在四个检测工具中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具有较好的效度;IPDE较其他检测工具的效度更为完善,IPED的不足之处;项目8、结构稳定性差,项目2、3、8、24、25、29、52的区分度较差。结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有较好的独特性和鉴别诊断效能;IPED较其他检测工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