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 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 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 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 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浙江慈溪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特征与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输入性登革热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建立了病例主动发现、报告的加强监测系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采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与序列测定。结果2004年7月22日~10月14日,浙江省慈溪市共报告了8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逍林镇82例,浒山街道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男女性比为1:1.9(29:54)。发病年龄为7~76岁,20~50岁组占78.31%(65/83),无明显职业特征;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且与泰国的毒株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病原学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后,迅速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登革热疫情报告、监测和媒介监测网络;访视报告的每个病例或可疑病例,并在疫点周围展开病例搜索;采集登革热病例、疑似病例、疫点部分人群血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非疫点、疫点蚊媒进行凋查。结果:广州市2002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23例,发病率为20.14/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以城市居民区为主,随后向城郊、农村扩散,最后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以街(镇)为单位计算,最高的发病率达212.4/10万。流行季节为5月中旬~11月下旬,高峰为7~9月;3~12月份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0~19.8;病毒为登革Ⅰ型;潜伏期为2~8d;爆发疫点人群隐性感染率达17%;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但低年龄组发病率略低。结论:2002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其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为广州市历史之最.总体流行态势处于半自然状态。早期病例未及时诊断,疫情发现迟,疫情控制不力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广州市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近3年连续流行同一型别病毒,登革热是否有本地化趋势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疫情流行历时38d,共发病187例,男性90例,女性97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居多。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供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5,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应用ELISA法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IgM/IgG抗体检测。结果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由I型登革热病毒引起,流行历时83d,共发生病例70例,发病全部集中在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大的城乡结合部。全部病例中男性发病25例,女性发病45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81岁。职业分布以家务、农民、学生发病率较高。结论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形势严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以发热、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爆发疫情的特征进行分析,为鉴别诊断和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爆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分离。结果:2002年9月,广州市增城石滩镇郭屋社近2个月来出现多例“发热、头痛、呕吐、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病人,部分病例“肥达氏”试验抗“O”及抗“H”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疑为“伤寒”爆发流行。但同时作登革热的抗体检测,检出多例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进一步的调查在病例的血标本中分离出5株登革I型病毒,同时用RT-PCR的方法从8份标本中检出4份登革Ⅰ型病毒阳性,与同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病毒型别一致;取患的恢复期血清作肥达氏反应,结果抗“O”、“H”的滴度与第一份血相比,均显下降。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发生在增城市石滩镇郭屋社的传染病疫情是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经当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清除积水、防蚊灭蚊、隔离治疗病人为重点的登革热防治综合措施后,郭屋社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1周后已无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8.
1995年肇庆市端州区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调查分析李宁李满仪张心欢(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卫生防疫站,广东526040)关键词登革热;暴发;调查中图号R512.801肇庆市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区,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74893人。199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曾发生登革热流行的旧疫区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及分布。方法在1986年曾爆发Ⅱ型登革热疫情的黄埔区鱼珠街一带,对2周内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横断面采样,收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并和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RT—PCR法检测抗体阳性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结果登革热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3.3%,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登革热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年龄成正相关,0~20、21~30、31—40、41~50、51—60、61~70和7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5.8%、9.1%、26.5%、27.7%、32.5%和35.1%。30岁以下年龄组与31~40岁年龄组、31~d0岁年龄组与41~60岁年龄组、41-60岁年龄组与61岁年龄组间的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登革热疫点和非疫点15岁以下中小学生滤纸血样标本中均未检测到抗登革病毒IgG抗体。RT—PCR法未检测到抗体阳性者血清中有登革病毒。结论登革热疫点人群抗登革病毒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疫点人群,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登革热疫点在登革热疫情后,登革病毒可能在蚊媒体内存在低密度的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海南省自1991年后再未发生登革热流行后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6年采集海南省既往登革热不同流行强度地区健康人群血样931份和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样81份,分别检测登革IgG和IgM抗体。结果被调查的931名健康人群中,13例登革IgG抗体阳性(1.4%),主要集中在既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年龄最小的38岁,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低发区未检出阳性,发热病人血样检出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海南省自1991年来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但目前既往流行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政府建立登革热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的常规经济投入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情况进行调查。用比较分析法对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采取常规措施共投入225390元;发生登革热疫情后,共投入疫情调查处理费212197元;病人的总诊疗费用为86770.9元,平均每例为3099.O元;病人及其家属消耗误工费用为15050元,平均每例为537.5元;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费用效益比率为1:5.7。结论:查出中山市登革热预防和控制费用以及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证明该市实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东山区2002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东山区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收治病例的报告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2002年5~11月东山区发生了Ⅰ型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本区常住人口发病共314例,发病率51.43/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波及10条行政街,有多个暴发点,其发病年龄最大87岁,最小2岁,男性143例,女性17l例,血清学检查登革热抗体阳性277例。结论 本次登革热流行是继1995年以来发病率最高、暴发点多、夹杂家庭聚集、流行时间长的一次发病,且传染源未明,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方法对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海珠区1996—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1例。年均发病率为1.47/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8.09/10万之间。其中7-11月是发病高峰;20~3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29,P〈0.001)。结论登革热具有周期性发病率上升的流行特点,其发病率与当地人群的易感性和蚊媒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疫情流行80天,共发病70例,发病率为3.5/10万;病例呈一定的聚集性,爆发疫情的病例占78.6%;采取联防联控等综合性控制措施效果明显。结论登革热疫情传播迅速,流行时间长,控制难度大,采取政府干预、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是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将1991年38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与1985~1986年37例比较发现:消化道症状较多而出血较少。在大多数病例实验室结果显示心肌酶升高、肝、肾功能受损,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38例中的大多数患者感染Ⅰ型或Ⅳ型登革热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9年广州市2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特点.方法 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层析法、ELISA法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并采用PCR对病毒进行分型.结果 两名患者均来自登革热疫区,出现乏力、发热、头痛等症状.患者的DEV-IgM均呈阳性,DEV-IgG呈阴性,病毒型别均为登革Ⅰ型.结论 两名患者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由于发现及时,患者救治方案正确,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二代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与蚊媒种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1999年福州市近郊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媒介蚊虫的关系,以控制登革热的再次流行。方法:访视现症病人,开展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M与IgG,从病人血清及白纹伊蚊体内分离病毒。设5个监测点,调查孳生场所,全年观察幼虫的季节消长规律。结果:经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原学检测确认,本次流行的病原为Ⅱ型登革病毒,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罹患率为3.5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商人为主,分别占 45.84%和21.05%,呈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病例集中在8~9月,分别占47.68%和38.15%。在各种材料容器的水体中,广泛发现白纹伊蚊孳生。1月见少量幼虫;2月仍有残存幼虫;3月开始繁殖;4月上旬出现成蚊,密度逐渐上升,6月初与9月下旬分别出现主次高峰,11~12月下旬仍可发现幼虫;成蚊9月上旬密度最高;病家周围环境以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最多,流行特征与蚊媒种群密度的关系,呈互为制约作用。结论:本次流行有着明显的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和家庭聚集等特征,发病与疫区白纹伊蚊孳生地多,密度高,人群普遍易感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 对105例登革热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患均有发热(100%),伴有头痛(83.3%),全身肌肉(75.2%)、骨、关节痛(61.9%),结膜充血(74.2%),皮疹(66.6%),淋巴结肿大(80%),白细胞减少(93.3%),血小板减少(82.8%),登革热抗体阳性率(63.2%)。结论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典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