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hTNK-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26例言语、肢体肌力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溶栓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优于溶栓前(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溶栓后不良反应主要为牙龈出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做好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各项护理工作,以确保静脉溶栓的成功,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再通堵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临床预后[1].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卒中研究组首次报道,对于发病后3 h时间窗内脑梗死患者给予静脉rt-PA(总量小于90 mg)溶栓治疗,能够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34例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到就医时间(onset-to-door,OTD)、就诊到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TN)、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及溶栓治疗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OTD在1.5小时内有26例(26.47%),DTN在1小时内仅3例(8.28%)。溶栓后早期有效者18例(52.94%)。出血转化13例(38.23%)。结论县级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急性脑梗死一直是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梗死的治疗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我院自2004~2006年应用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于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我国疾病的第二大死因,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患病人数(600~700)万,死亡约150万,为第1致残性疾病,其中急性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60%~80%。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发病4.5 h内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已被证实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每治疗100例患者有32例获益。在经过筛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后4.5 h之内静脉应用rt-PA效果很显著。医学理论和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药物为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分析患者危险因素、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及脑出血等溶栓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71.0%,大量饮酒史51.6%,高血压病49.6%,糖尿病32.25%,心房颤动9.6%,既往脑梗死病史9.6%。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0.91±50.29)min。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8.32±2.77)、(5.48±1.07)、(5.41±1.26),溶栓后24 h及溶栓14 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进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34,P=0.490)。溶栓过程中1例(3.2%)出现皮下出血,2例(6.4%)出现牙龈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而且安全;rt-PA静脉溶栓后主要在24 h内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无效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试验组选择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41)。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确切,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症状改善为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治的68例AMI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重点在溶栓治疗前做好准备工作,强调心理和饮食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严格各项技能操作;治疗后积极预防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治疗顺利,静脉再通率为72.8%,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0例AMI患者应用国产尿激酶及进口链激酶开始溶栓治疗后90分钟行CAG。结果:尿激酶和链激酶血管开通率分别为60.8%及63.0%;CAG提示有残留血栓的分别为86.9%及81.5%;5周病死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85%及2.17%,均无统计学意义。加大尿激酶剂量至200IU,并不增加血管开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AMI是由突然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所致。尿激酶和链激酶用于静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两种溶栓剂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且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患者共95名。首先,记录其发病时间,按发病时间将其归入二组:上午组(n=42):6:01~12:00,其他时间组(n=53):12:01~6:00(次日)。第二,分别在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0分、120分抽取肘部大静脉血,测定其①抗凝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②纤溶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抗原、PAI-1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D-二聚体。第三,对溶栓开始后2小时是否再通进行判断。第四,对95名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及抗凝纤溶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再通率低,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 PAI-1抗原水平高,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差异。溶栓前及溶栓后30、120分未通患者较再通患者 PAI-I 抗原、PAI-1活性水平高,均有显著差异(P 均<0.05)。而抗凝血酶Ⅲ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及 D-二聚体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溶栓存在晨起抵抗现象,其原因可能与 PAI-1抗原及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3年内接受静脉溶栓 3 0 2例 (AMI)患者中的 83例女性AMI的临床疗效。结果  ( 1 ) 83例女性AMI与 2 1 9例男性患者比较 ,溶栓后梗塞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明显为低 ( 57 8%比 73 5% ,P <0 0 1 ) ,尤其3 8例≥ 60岁的老年女性比 92例老年男性明显为低 ( 55 9%比 73 0 % ,P <0 0 2 5)。 ( 2 )经溶栓治疗的男性AMI患者比女性的 5周死亡率 ( 4 1 %比 1 4 5% ,P <0 0 1 )及中度以上心衰率 ( 1 4 2 %比 2 6 5% ,P<0 0 5)明显为低。结论 国人女性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但其临床疗效似乎低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错误溶栓治疗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12月至1995年8月,对15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进行溶栓治疗,12例发生误溶(7.7%)。其中早期复极综合征4例,室壁瘤2例,心肌炎1例,心肌病1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间歇性左前分支阻滞互例,其它2例。本文分析了误溶病例与AMI的鉴别要点,并提出了减少误溶,提高诊疗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早期应用尿激酶(UK)2.0万U/kg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UK 2.0万U/kg静脉滴注,对66例发病6h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I)。另设60例普通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溶栓后2h NFDI为21.39±2.81,较溶栓前25.96±3.29明显减少(P<0.001),治疗后21d溶栓组NFDI为19.01±3.35,明显低于对照组22.67±3.68(P<0.001)。治疗后21d溶栓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3%、66.7%、83.3%显著高于对照组13.3%、30%、4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基础上,应用国产UK 2.0万U/kg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在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立即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0万U,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再通,再通率为86.67%,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心肌梗死后早期采用静滴尿激酶进行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4年内649例AMI患者中,67例右室AMI(均合并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各亚组疗效比较。结果(1)67例右室AMI患者中,42例接受溶栓治疗,高于平均接受率(62.7%比46.1%,P<0.01)。(2)未接受溶栓治疗之患者中,右室AMI在住院期病死率(28.0%比13.6%)、右心衰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Ⅲ级(60%比32.6%)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4%比21.8%)均比非右室AMI患者明显为高(P<0.05~0.01)。(3)右室AMI患者比非右室组,在溶栓后的病死率(-20.9%比-7.4%)、心功能≥Ⅲ级(-31.4%比-19.0%)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25.0%比-11.7%)的净减少率均更为显著(P<0.05~0.01)。结论右室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并比非右室AMI患者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9.
在2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用乳胶颗粒凝集法检测了血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和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在梗塞相关动脉(IRA)再通者明显升高(P<0.01),而IRA未再通者仅稍有升高(P>0.05)。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和IRA再通与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和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应用地塞米松(氟美松)与未用地塞米松两组,于30和60分钟静脉滴注链激酶150万U。结果:①本组链激酶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70%,病死率为6%,其溶栓副作用多为穿刺部位轻微出血及低血压,1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治疗而好转。②溶栓再通组病死率显著低于未通组,而Ⅲ级以上者(Killip分级)则显著少于未通组。③30分钟和60分钟给药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副作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地塞米松组低血压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与未用地塞米松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减低趋势。结论:①链激酶作为溶栓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于国人使用。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保护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③30分钟内静脉滴注链激酶同时应用地塞米松的给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