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无肛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77;16.58)和(18.18&;#177;13.71)kPa,(11.87&;#177;5.61)和(5.16&;#177;3.84)kPa,P&;lt;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77;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77;130.02)和(117.01&;#177;74.35)cm(cmHg)^2,P&;lt;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177;67.78)和(266.18&;#177;49.38)μV,(152.20&;#177;37.42)和(114.08&;#177;51.41)μV,P&;lt;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Vaizey、Werner、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价生物反馈的效果,同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因素。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Vaizey和Wexn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最大收缩容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与年龄、病程、吻合口位置、手术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肛管收缩能力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是指利用直肠肛管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及计算机声像等技术,以视、听觉的形式显示体内生理活动,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对某些异常的生理活动进行矫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大便失禁已被证实较药物及物理疗法更有效。本研究采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检测等方法,对20例先天性无肛  相似文献   

4.
贾映东  ;杨朝辉 《华西医学》2009,(8):2128-2129
目的:探讨保留肛门外括约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国产一次性管状吻合器,对32例低位直肠癌行保留肛门外括约肌超低位结肛吻合,随访12-36个月。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全组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9.4%(3/32)。结论: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外括约肌保肛手术,遵循肿瘤根治的原则下,能保留患者正常的肛门排便功能,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肛门失禁患者进行外括约肌主动收缩和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后肛门节制功能的变化,分析外括约肌主动收缩训练改善肛门节制的可能机制。方法:于1998-10/1999-05在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采用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直肠测压仪对27例正常儿童和另12例失禁患儿进行括约肌主动收缩状态下压力的测定,得到外括约肌收缩压力增加值。2004-10/2006-05在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生物反馈训练仪(CTD-SYNECTICS公司生产,通过可视动画形式和可听的声音高低信号形式将直肠肛门动力情况反映出来,通过指导者的语言讲解,配合正确的动画曲线和声音信号的指导训练,纠正异常的直肠肛门动力。)对13例不同年龄段的失禁患者进行括约肌主动收缩和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其中儿童7例,成人6例。每次外括约肌持续收缩的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一般为5~10s,放松10s,完成6~8次上述收缩和放松动作后休息10min。儿童每次持续1~1.5h,成人1.5~2h,平均训练6次。记录首末次训练外括约肌收缩电位平均值的变化;直肠测压获得的距离肛门缘3,2,1cm层面8个方向外括约肌收缩压力的增加值。结果:全部参与实验的正常儿童27例、肛门失禁患儿12例和接受生物反馈训练的失禁患者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接受生物反馈训练的肛门失禁患者中10例末次训练外括约肌收缩电位的平均值显著大于首次训练(P<0.05),治疗有效率为76.92%(10/13)。②肛门失禁患者生物反馈训练前肛门外观呈开口状态,黏膜轻度外翻;10例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有效者肛门外观呈关闭状态,黏膜外翻消失。③正常儿童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状态下,距离肛门缘3,2,1cm层面,各方向括约肌收缩压力增加值分别为,后(6.133±7.263),(9.358±6.652),(9.412±6.628)kPa;右后:(2.611±2.609),(7.131±5.583),(7.116±6.355)kPa;右:(4.000±5.430),(8.810±6.271),(9.343±6.267)kPa;右前:(3.111±7.812),(7.264±7.441),(10.860±7.575)kPa;前:(2.467±6.559),(5.674±7.080),(11.600±8.099)kPa;左前:(2.289±5.876),(5.837±6.865),(12.390±9.169)kPa;左:(3.422±6.710),(7.161±6.313),(11.906±7.782)kPa;左后:(4.678±7.482),(8.252±6.537),(10.227±6.836)kPa,失禁患儿既不存在这种收缩压力增加值的显著梯度变化,也不存在压力增加值的方向变化。结论:正常儿童由近端向远端存在外括约肌主动收缩时存在压力显著增大的梯度变化,且存在外括约肌后方高压向前方高压的转变,形成对直肠肛门的直接方向压迫作用;失禁患儿无上述变化,可能是形成肛门失禁的机制之一。外括约肌主动收缩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加强外括约肌的收缩电位,有助于形成外括约肌压力纵向梯度变化及对直肠肛门的直接反向压迫机制。  相似文献   

6.
双吻合器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提高了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肛门括约肌及排便功能,但由于其对肛周神经、肌肉组织的牵拉损伤及术后直肠、肛管容量的减少,导致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大便失禁、尿潴留、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故加强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基础.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10月应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2例.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Pena术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直肠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使术后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尤其对高位无肛治疗效果远比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为好。现临床已广泛采用这种手术方法,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临床上除了应用抗生素外,术后护理也是极重要的环节。我院自1987年以来收治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34例,均行Pena术。正规的Pena术分三期:一期乙状结肠造瘘;二期后矢状肛门直肠成彤术;三期关瘘术。我们对高中位  相似文献   

8.
胆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国内外治疗方法较多,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本院近年来采用盆底加强,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大便失禁12例,取得满意疗效,术后进行康复协调训练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促使患儿尽快恢复排便反射,提高其生活质量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周围肌组织脓肿长期被临床忽视的原因,并总结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脓肿患者的MRI表现,并随访术后患者控便及排便能力。  结果  18例为单一肌组织脓肿,21例并发两组以上肌组织脓肿,其中存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脓肿28例,浅部脓肿26例,耻骨直肠肌脓肿9例,肛提肌脓肿4例,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脓肿1例;感染肌组织肿胀增粗,基本保持解剖形态,其中外括约肌深部呈典型“U”形,肛提肌呈对称“蝴蝶翅膀样”表现;肛周脂肪间隙清晰34例,脂肪间隙结构不清5例,术中触及内口26例。35例未累及肛提肌患者术后控便和排便良好,3例肛提肌脓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控便不良及排便无力,另1例失联。  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有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甚至肌组织内部形成脓肿,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脓肿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很可能不受影响,肛提肌脓肿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CT排便造影显示肛门外括约肌(EAS)的形态及变化,评价其功能。方法 分静息、缩肛、排便3期采集60名健康志愿者的坐位CT排便造影图像,重建标准的肛管冠状位及正中矢状位图像,对耻骨直肠肌(Pr)和EAS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Pr、EAS的深部和浅部分别在肛门直肠结合部、肛管上部和中下部水平压缩肛管,EAS皮下部位于肛管下方,内翻呈圆锥状,与肛周皮肤共同自下而上封堵肛管。静息期,EAS深部间距(31.50±4.10)mm,浅部间距(28.36±4.14)mm,肛管-EAS皮下部夹角(60.95±19.20)°;缩肛期,EAS作向心运动,更紧地闭合肛管,深部间距(30.85±4.10)mm,浅部间距(26.04±3.48)mm,皮下部内翻程度加大,肛管-EAS皮下部夹角(56.87±16.18)°;排便期,EAS作离心运动,肛管开放,深部间距(37.51±5.17)mm;浅部间距(31.68±5.10)mm,皮下部自内上向外下翻转,肛管-EAS皮下部夹角(112.23±22.48)°。结论 EAS主要通过压缩、悬吊、绞索和套塞方式维持肛门自制。EAS的深部、浅部和皮下部在排便时依次开放,其皮下部作翻转运动参与排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29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进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每次20 min,每周3次,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分析29例治疗前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29例患者中排便不协调者26例(89.7%)、排便推进力不足者3例(10.3%)。括约肌静息压松弛率小于20%为20例(69.0%)。排便反射感知阈值增加24例(82.8%)。经治疗后临床痊愈2例(6.9%),显效7例(24.1%),有效14例(48.3%),无效6例(20.7%),总有效率为79.3%。结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多存在盆底肌不协调收缩,排便反射感知阈值增加,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12.
Biofeedback conditioning for fecal incontinenc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wenty-one subjects suffering daily from fecal incontinence were treated with biofeedback training as a rehabilitative trial. Fifteen of these patients had incontinence follow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s; the other six had senile incontinence. A device was employed to record the pressure existing at the level of the anal canal and to stimulate the rectal ampulla to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ernal anal sphincter and the sensibility of the rectum. Of the 31 treated patients, eighteen (86%) presented good results with satisfactory recovery of anal incontinence, and three subjects (14%) showed unsatisfactory results (more than one episode of incontinence monthly). Although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showed improvement in external anal sphincter contraction, the sensibility of the rectum to endoluminal distention improved more in good responders. The employment of biofeedback training to obtain improvement of the threshold of rectal sensibility (minimal volume of endoluminal distention to produce the sensation of imminent defecation and external anal sphincter contraction) has proved useful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incontinen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孙晓娜  余金钟  党中勤 《临床荟萃》2008,23(22):1618-1621
目的分析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患者睡眠影响因素及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特征。方法67例CFC患者和同龄、同性别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1例接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CFC睡眠紊乱患者和对照组同时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结果PSQI问卷评估中,CFC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42例(62.7%)CFC患者存在睡眠紊乱,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和心理情绪评分比较中,前者的平均年龄、女性、平均文化程度和SAS、SDS标准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中,睡眠紊乱CFC患者的肛门括约肌的静息压、最大缩窄压、括约肌松弛压、肛管高压区的长度检测值以及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和引发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最小容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CFC患者有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后者与增龄、抑郁、焦虑评分、肛门外括约肌松弛不良或反常收缩以及各类肛门直肠敏感性指标增强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P〈0.05),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虽有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电图显示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有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直肠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15.
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的感知阈值和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PC Polygraf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4例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闽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IC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CIC患者的初始感觉、疼痛、排便等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支气量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模拟排便时,CIC组33.33%(8/24)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矛盾收缩。结论 CIC忠者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总结对30例经肛内吻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术前认真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新的手术方法的基本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悲观、恐惧心理;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做好肠道准备;补充足够营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胃肠减压,减少胃液对肠内的压力;做好饮食护理;肛门、会阴部护理;自制软肛管引流,降低吻合口的张力;肛旁引流防止渗出液的积滞;应用气囊扩肛器扩肛,预防吻合口疤痕挛缩狭窄;加强肛门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无大便失禁及污粪,5年来随访、复查,尚未发现复发,肛门功能优良。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和肛肠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的感觉功能和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3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泻组和便秘组各17例,采用PC Polygm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测定34例IBS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结果 腹泻组和便秘组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初始感觉阉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IBS腹泻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BS便秘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排便时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IBS患者排便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及神经丛的数目和形态。方法用乙烯硫脲诱导健康妊娠Wistar-Imammichi大白鼠产生有内括约肌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取胎仔行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经染色后观察直肠肛管发育情况及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和神经丛数的数目。结果实验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每个视野的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为(1.206±0.012),神经丛数仅为(0.308±0.051),对照组正常胎鼠分别为(3.710±0.043)和(1.227±0.07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实验组正常胎鼠两项数值分别为(3.012±0.032)和(1.187±0.0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和神经丛数的减少是肛门直肠畸形的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后大便失禁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便失禁的康复方法,使大便失禁者能自控。方法:⑴对患者说明大便训练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合作。⑵刺激肛门括约肌、直肠。⑶盆底肌功能训练。⑷卫生棉条塞肛。⑸定时排便训练。结果:每天遗便多次的脊髓损伤患者用棉条塞肛2~4天后,大便次数都减至1~2次或2~3天一次,有效率100%。14例患者(70%)经训练后有便意,20例患者中除1例因经济问题提前出院,1例效果欠佳,都能定时排便,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