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病因、病机、治则与处方3个方面对如何从气虚、阳虚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的思路进行了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年老体衰或消渴日久,导致气虚便秘或阳虚便秘,治疗以补中益气汤、济川煎化裁,达到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而阳虚不能蒸阴化液,使津液不能输布上达导致消渴,亦不容忽视。从历史渊源、病机、主治、论治等方面探讨阳虚致消学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医运用导龙归海法治疗消渴 (2型糖尿病 ) ,并取得满意疗效的病例分析 ,初步总结了阳虚火浮型消渴的中医辨证、治则、方药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消渴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慢性疾病,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门九章教授在多年临床诊疗中发现,消渴病开始可以出现阴虚燥热,但消渴病的病程漫长,久病必伤阳气,故阴虚诸证可以演变为阳虚之证,阴损及阳,加之"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消渴病后期以肾阳虚证最为多见。门九章教授将历代医家对于消渴治疗的心得体会与自身临床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以温补肾阳、顾护胃气、联合方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等为治疗特色的针对消渴肾阳虚证行之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刚柔相济 勿忘温阳活血 通补并行 当求血肉有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很多书籍教材,论及消渴,亦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使滋阴清热一法,几成治消渴唯一正治大法.任师对此颇有微词,并力倡阴阳并重,辨证论治之说.消渴病机,主要为燥,燥为火热之属,最易伤气,所谓“壮火食气”(《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故消渴病发必见气伤.气者,肾气也,肾气受伤则阳虚,阳虚不能生命火,命火衰相火不生,相火不足,不能内寄于肝,肝阳失助,则并发肝肾之阳虚,阳虚不能蒸精化液,精枯液涸,故生口渴喜饮、多尿消瘦之患.  相似文献   

7.
温法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寒证.消渴病从寒论治最早源自<金匮要略>,其中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用于下消阳衰、阳虚或阴阳俱虚,说明那时已经充分认识到消渴日久会出现寒证.从唐代以后,多认为消渴病的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方药多以清热滋阴增液为主.但从现代临床实践来看,糖尿病并发症属寒者有很多,经辨证施治,以温法治疗属于寒证的糖尿病并发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以几则病例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拟"益肾消渴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分别用"益肾消渴汤"和"贝那普利"治疗,观察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疗程为1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结论 "益肾消渴汤"和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二者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综合疗效相当,但应用"益肾消渴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症状改善较快,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0.
“邵氏阳虚哮喘贴”组方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氏阳虚哮喘贴"为已故上海市名中医邵长荣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温阳、补肾、平喘之功,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从药物功效和现代药理方面对"邵氏阳虚哮喘贴"组方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临床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分上消、中消、下消及阴阳两虚、脾气虚弱、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证型论治,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全过程均有人体阴液的损耗,故此养阴是消渴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不同阶段养阴的方法,即初期:热盛津亏,当存而润;中期:肝肾阴虚,当滋而伏;气阴两虚,当补而宣;后期:阴阳两虚,当育而化。  相似文献   

13.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4.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阳外越是指在阳气本已亏虚的病理状态下,阴气仍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收敛潜降的作用,阳气虽虚却浮越于外而不得返宅,其包括阳虚阴盛状态下的上热下寒证和阴盛格阳证,及阴虚阳亢状态下,久病阴损及阳证。研究虚阳外越就必须从阴阳二气各自的特性以及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生的关系入手,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虚阳外越的根本病机和病理表现,更好地鉴别“实火”和“虚火”,并最终为摄生防病及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的证候分布与病机特点。方法:总结243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与证候分布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年龄多集中在45~55岁之间;证型以阴虚血瘀出现频率最高,占30.86%,其次为肝肾阴虚和阴虚热结。结论:围绝经期病理改变多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痰、瘀、热结为标,肝肾亏虚、阴虚不藏是围绝经期失眠的基本病机,阴虚及其导致的痰、瘀、阳浮、热扰是围绝经期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阴虚,胃热炽盛,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以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甘草为主要组成药物,符合糖尿病"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的病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阳虚气弱,或肾阳衰微,水液代谢障碍而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证,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肾气丸治疗亦符合病机,药证相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病人主要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0例糖尿病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经专家辨证分型,分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频次、频率分布,对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29.23%)、脾肾阳虚证(20.77%)、阴虚燥热证(16.92%)、肝肾阴虚证(13.85%)为主。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瘀毒互结证>阴阳两虚证。不同性别、是否久坐、有无家族史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有无吸烟史和饮酒史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病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性因素(P<0.05~P<0.01),年龄、饮酒史是脾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P<0.01),体质量指数是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8.
阴虚、阳虚、气虚证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中医阴虚、阳虚、气虚证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病人,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化学发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阳虚证、气虚证病人PMN化学发光值明显降低,其程度阳虚证大于气虚证,阴虚证没有变化;阳虚证、气虚证病人CD8亚群明显降低,阴虚证没有明显变化。对于CD3、CD4虚证存在显著差别。PMN化学发光值、CD8亚群缘分2可能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炎辨证,必须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引发或加重慢性肾炎的病因可因外感,也可由内伤所致,病理产物性病因和药邪同样不可忽视;而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往往是慢性肾炎的内在基础。慢性肾炎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和肾,尤以肾为重要。慢性肾炎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总体病势大多呈现气虚→气阴(血)两虚→阴阳两虚逐步发展的规律,而风、湿、热、瘀、浊、毒诸邪加速了慢性肾炎传变进程。  相似文献   

20.
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细胞因子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TNF-α、IL-8、IL-1β的浓度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分别检测30例COPD阳气虚衰证患者、30例COPD气阴两虚证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NF-α、IL-8、IL-1β的浓度。结果 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TNF-α、IL-8、IL-1β的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阳气虚衰组高于气阴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相比,阳气虚衰证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更明显;通过扶阳固本延缓气阴两虚证向阳气虚衰证发展的治法,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带来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