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应用体会。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OPCAB 266例,年龄39—88岁,单支血管病变2例、两支血管病变20例,三支血管病变244例,LVEF26—67%。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8.2±3.3小时,138例(51%)不需输血,一过性心房纤颤15例,伤口感染4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部感染1例,住院死亡4例(1.5%)。生存262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温昭科  毛志福  林辉 《微创医学》2006,1(3):167-169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患者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中用CTS或Guidant组织固定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选用的血管材料有左乳内动脉53根、右乳内动脉3根、桡动脉18根、大隐静脉152根、头静脉1根。结果72例治愈;共搭桥227根,平均3.07根,病人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术后住院8~45d,平均(18.03±5.24)d。死亡2例,1例为使用IABP后肾功能衰竭;1例为术后呼吸衰竭。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治疗合并脑梗死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 总结了2002年2月~2004年5月9例合并脑梗死冠心病患者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术后4d复查头颅CT梗塞面积无增大,无头痛、呕吐、饮水呛咳、肢体偏瘫、失语和偏盲等。2例术后出现房颤。1例下肢取血管处伤口感染,心绞痛症状缓解,心功能明显恢复,痊愈出院。结论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脑梗死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42例的临床措施。方法: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2例。均在全麻经胸正中切口,采用左乳内动脉和/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心表特殊固定牵开器用于暴露心脏后壁冠状动脉。平均手术时间213m in。8例搭桥2根,27例搭桥3根,7例搭桥4根(2.98根/例),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2±0.6)个。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心肌梗死发生,手术后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48个月,所有患者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有适应证的患者,OPCABG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12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 2002年4-10月对12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在全麻、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其中双支血管病变2例。三支血管病变10例;平均每例搭桥2.9支。结果 全组死亡l例。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疗效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 .[方法 ]对 1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分析 ,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病人术后恢复顺利 ,无任何并发症 .相关资料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良好的疗效 .[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症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并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治疗组),其中女性5例,男性38例,年龄(62.40±9.14)岁,左主干病变20例(46.5%),多支病变23例(5...  相似文献   

12.
梁运宁  甘耐炎  陈军  陈波 《广西医学》2002,24(9):1347-134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到 2 0 0 1年 6月 ,在我院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2岁 )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双支血管病变 7例 ,三支血管病变 15例 ,其中左主干病变 4例。术前 13例患者心电图有ST段下移、心肌供血不足表现。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 (平均 2 6 )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11例 ,桡动脉 6例。结果 :除 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外 ,无一例死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 (5 6± 3 9)小时 ,平均ICU时间 (4 3± 1 6 )天 ,12例 (5 0 % )未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330ml,术后平均住院 (2 1 7± 7 3)天。随访平均 16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肌供血明显改善 ,心功能恢复满意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济、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易被患者接受 ,但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3.
2001年8~9月,我们在非体外循环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1 0月 ,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 ,给 4 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 ,其中 1 5例全部采用乳内动脉 (1 7支 )和桡动脉 (1 8支 )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 35支 ,平均 2 33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结果 全组无术中需转体外循环情况 ,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 ,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 ,住院天数为 1 3~ 2 7天 ,平均 1 6 5 2天。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近期效果与同时使用静脉桥的搭桥术相同 ;围手术期无动脉性桥血管痉挛的情况发生。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重症冠心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经验.方法 20例重症冠心病者,全部采用OPCABG,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64支,平均3.2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住院天数为19~45天,平均25.2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可用于多支病变或/和危重急症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治疗冠心病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心衰很有效的辅助装置.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对手术效果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冠心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经验.方法 20例重症冠心病者,全部采用OPCABG,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64支,平均3.2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住院天数为19~45天,平均25.2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可用于多支病变或/和危重急症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治疗冠心病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心衰很有效的辅助装置.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对手术效果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Off-pump and 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time to move 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o the editor: Chen and colleagues, and the editorial staff of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deserve much credit for carrying out and publishing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study of on-pump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 surgery in 300 patients with tripl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lthough this study is limited b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OPCAB)在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1例冠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1周,3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心电图29例正常,2例显示轻度心肌缺血.结论 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与其夹层范围和程度相关, 对于发生于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合并对角支或合并回旋支、右冠脉的冠脉夹层且服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尤其是夹层合并非夹层处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50%以上患者,应尽早行外科OPCAB治疗.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o obtain early results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eft main coro- nary artery(LMCA) and triple vessels stenosis by comparing with those of a similar group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CCAB). Methods:Data for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MCA and triple vessels stenosis who underwent CCAB or OPCAB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January 1999 and May 2006. Non-randomized, retrospective data analysis included demo- graphic and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operative details, clinical outcome and early follow-up. Results: The number of distal anastomo- sis and grafts varied from 3 to 6. The average number per patient was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OPCAB group:3.76± 0.98, CCAB group:3.81± 1.02). Thirty-day mortality occurred to one patient in the OPCAB group whereas two early deaths were observed in the CCAB group but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frequenc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ABP usage, mediastinitis, re-operation for bleeding (or tamponade)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 Postoperative inotropic requirements, peak CK- MB, ventilation time, blood loss, FFP, RBC transfusion need and the length of ICU-stay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PCAB group compared with CCAB group(P < 0.05).Conclusion: Significant LMCA and triple-vessel stenosis can safely and effectively undergo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OPCAB surgery. LMCA should no longer be seen as a contraindication to perform OPCAB graf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