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吡喹酮180mg/kg、阿苯达唑90mg/kg及吡喹酮90mg/kg合并阿苯达唑45mg/kg,3d分服,每日3次,分别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66例、62例和74例,治后1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依次为98.5%(65/66),61.3%(38/62)和87.8%(65/74);未转阴者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7%,65.0%和97.3%。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组的疗效虽稍逊于吡喹酮治疗组,但其对轻、中度感染者的疗效仍较满意,且药物副反应少而轻,对合并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线虫的患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对感染了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于吡喹酮(Pra)500mg/kg/d、甲苯达唑(Meb)25mg/kg/d或阿苯达唑(Alb)300mykg/d治疗14天后,取包囊液测定了其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吡喹酮组小鼠囊液中有2种氨基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有3种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而甲苯达唑组和阿苯达唑组囊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各有14种和13种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可干扰细粒棘球蚴囊的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3.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比较刘宜升,吴云明,杜文平,胡绪铮,吴中兴,陈有贵,郑蔡阳,尤春法,李广悦,拾景美阿苯达唑(Albendazole)治疗肠道线虫病和绦虫病的作用已被公认。在驱治华支睾吸虫(Cs)时因疗程较长,尽管有较满意的疗效,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5.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休克19例分析郭建勋1周芳1马云祥21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医院(450003)2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本文对我院3700例囊虫病病人服阿苯达唑、吡喹酮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其中服阿苯达唑者1989例,出...  相似文献   

6.
反复查治防治华支睾吸虫病及肠道线虫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五华县榕树村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线虫病防治试点研究。1990年防治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29.4%,经用吡喹酮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复治1次,1991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下降至13.9%,1992年下降至8.7%,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0.4%钩虫或鞭虫感染者经用阿苯达唑治疗,单纯蛔虫感染者用噻嘧啶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1992年比1990年分别下降70.0%、37.1%和12.2%。说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吡喹酮以及苯并咪唑类药物对重组的华支睾吸虫乳酸脱氢酶(CsLDH)酶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药物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加入CsLDH所催化的丙酮酸还原成乳酸(正反应)以及乳酸氧化成丙酮酸(逆反应)的标准反应体系当中,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ADH在A340处吸光度,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相比于对照组,9mmol/L的吡喹酮对正、逆反应的抑制均可达到94%(P<0.01);0.2 mmol/L的阿苯达唑对正、逆反应的抑制分别为84%(P<0.01)和79%(P<0.01),0.06 mmol/L的芬苯达唑对正、逆反应的抑制分别为92%(P<0.01)和86%(P<0.01),0.1 mmol/L的甲苯咪唑对正、逆反应分别为98%(P<0.01)和87%(P<0.01)。结论吡喹酮、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可能以CsLDH为作用靶点杀伤华支睾吸虫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肝片形吸虫患者采用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的治疗情况,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对人肝片形吸虫病治疗无效,而三氯苯达唑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喹酮、三苯双脒、左旋咪唑、蒿甲醚、青蒿琥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体外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的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100个/只)5~7周后解剖,从胆总管内采集华支睾吸虫成虫,亨氏盐平衡溶液培养。取24孔培养板,每孔放置华支睾吸虫3~4条,加入不同浓度的上述药物,于药物处理后1、4、24、48和72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活动和形态变化。结果吡喹酮可迅速减弱华支睾吸虫的活动,使口吸盘丧失吸附皿壁能力,虫体蜷缩、皮层出现空泡。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1μg/ml。三苯双脒0.5、1和10μg/ml组虫体接触药物后迅速麻痹伸直呈松弛状。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05μg/ml。左旋咪唑10和20μg/ml组华支睾吸虫的活动经药物作用后逐渐减弱,虫体松弛,但48h后,大部分虫体和口吸盘明显恢复活动。左旋咪唑的浓度高达50μg/ml时,虫体立即伸直麻痹,其表现与三苯双脒组相仿。蒿甲醚和青蒿琥酯10μg/ml和50μg/ml组虫体和口吸盘的活动减弱,虫体收缩,继则松弛,体表出现空泡,培养72 h后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虫体死亡。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10μg/ml和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目前我国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治疗现状,推动全国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治疗规范化和驱虫工作的开展。方法 从2016年上报的全国各地重点蠕虫病防治工作报表中,选取有华支睾吸虫病报告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上述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抽取20个开展华支睾吸虫病治疗的县(区、市)。收集省级和县级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个体治疗方案和华支睾吸虫病群体性化疗方案,比较各地方案差异。结果 省级水平上,3个省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个体治疗推荐方案,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无群体性化疗方案。县级水平上,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个体治疗中,13个采用吡喹酮,7个采用阿苯达唑。从12个县(区、市)获取明确的吡喹酮治疗方案,按感染者体重60 kg换算,治疗总剂量为3.6~18.0 g,服药时间1~6 d,服药次数3~18次;从4个县(区、市)获取明确的阿苯达唑治疗方案,按感染者体重60 kg换算,治疗总剂量为0.8~8.4 g,服药时间2~7 d,服药次数2~14次。县级水平上,只有1个县开展了群体性化疗(具体为选择性化疗)。结论 目前,我国缺乏华支睾吸虫病群体性化疗方案。虽然多地开展了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个体治疗,但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在药物种类、剂量、服用次数和时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制定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群体性化疗策略指南,在国家层面推动华支睾吸虫个体感染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1.
在五华县榕树村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线虫病防治试点研究。1990年防治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29.4%,经用吡喹酮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复治1次,1991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下降至13.9%,1992年下降至8.7%,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0.4%。钩虫或鞭虫感染者经用阿苯达唑治疗,单纯蛔虫感染者用噻嘧啶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1992年比1990年分别下降70.0%、37.1%和12.2%。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对华支睾吸虫病及钩虫病,采取反复查治仍不失为一项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40)潘孝彰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目前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常用药,均为广谱药物。吡喹酮(praziquantel)为杂环吡嗪异嗪啉衍生物,我国1975年研制成功,1978年开始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合大规模应用的防治华支睾吸虫、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蠕虫病的新方法,1992年3月至1993年12月,我们试制了含量为1%阿苯达唑药盐,并观察了该药盐的驱虫效果。阿苯达唑剂量为5g,30d为1疗程,华支睾吸虫虫卵阴转率为91.1%(41/45);阿苯达唑2.5g,15d为1疗程,钩虫、蛔虫和鞭虫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6.7%(29/30)、100%(78/78)和98.0%(49/50);其副反应率为7.7%(11/142);其副反应为腹痛、腹泻、头晕等,反应轻微,未经处理而自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及肝区超声波检查治后均无异常改变。在华支睾吸虫及其他肠道蠕虫病流行区,经1年2次普服驱虫药盐,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由防治前的11.1%降至2.6%,防治效果比较显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37.7%、66.9%和20.6%降至18.8%、34.8%和6.0%。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两种剂量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广西龙胜县卫生防疫站龙胜541700杨智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见诸报告的方案很多,笔者选择总剂量12mg/kg体重和180mg/kg体重进行治疗观察,以期探索一个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治疗用吡喹酮系上海天...  相似文献   

15.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沙鼠泡球蚴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沙鼠泡球蚴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肝脏组织内泡球蚴形态变化和泡球蚴囊周组织反应。为观察疗效,将肝脏泡球蚴分为Ⅰ级:衰退性囊泡、Ⅱ级:静止性囊泡和Ⅲ级:增殖性囊泡。结果显示:阿苯达唑剂量较大组(50mg/kg·d)Ⅰ级囊率最高(P<0.05),其次为吡喹酮两组。早期治疗组比晚期治疗组Ⅰ级囊率为高。泡球蚴囊周淋巴细胞数以阿苯达唑治疗组为高(106.9±34.3—300.1±59.5)(P<0.0001)。联合用药组无明显提高疗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吡喹酮和阿笨达唑对大鼠体内华支睾吸虫体表所致的变化。用吡喹酮(300mg/kg)2h后虫体体表发生肿胀,出现泡状物;4~24h后泡状物破坏,体表组织溃烂;36及48h后体表剥落。用阿苯达唑(150mg/kg)24h后虫体体表亦有肿胀;36h后有突起状物;48h后体表组织出现溃烂。对两种药物引起虫体皮损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微小膜壳绦虫病的药物和方法,将 105 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随机分为5 组(包括对照组),分别用吡喹酮 60 m g/kg 顿服、吡喹酮 15 m g/kg 顿服同时伍用阿苯达唑100 m g/d×3d、阿苯达唑200 m g/d×3 d 和吡喹酮15 m g/kg 顿服4 种方法进行治疗。各治疗组的阴转率和对照组的自然阴转率在治疗后 1 周分别为 90.48% 、95.00% 、40.00% 、100% 和 12.5% ;治疗后 1 个月分别为 95.24% 、95.00% 、35.00% 、84.21% 和 20.00% ;治疗后半年为 76.19% 、63.16% 、46.15% 和62.50% (无对照组)。结果表明,小剂量与大剂量吡喹酮治疗的效果均很明显,集体驱虫防治微小膜壳绦虫病以15 m g/kg 为宜。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协同增效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皮疹75例分析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徐红秀,葛凌云,杨艳君,邵国林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岩吡喹酮(PQT)及阿苯达唑(ALB)作为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QT治疗慢性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应用吡喹酮(PQT)、阿苯达唑(ALB)3种疗法治疗脑囊虫病415例:1.PQT30mg/kg·d×12,第2、3疗程为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2.PQT10mg/kg·d×12,递增至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3.ALB、PQT联合治疗,共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88.43%,总有效率为99.76%。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分别用于治疗人体脑囊虫病均获得肯定的疗效。近期,采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囊虫病,获得了更加满意的疗效。现将使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联合治疗176例脑囊虫病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