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25例神经源性肿瘤中良性肿瘤23例,其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发生于后纵隔22例,其中2例肿瘤侵入椎管,呈哑铃状改变.1例发生于前纵隔.CT表现为紧邻纵隔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胸壁肌肉组织,部分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区,3例肿瘤内尚可见斑点状钙化.恶性者2例,均发生于后纵隔,为恶性神经鞘瘤.CT表现为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血性胸水,另1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 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典型的CT影像特征,CT除能较准确诊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外,还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形态以及累及周围结构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江涛 《河北医学》2002,8(11):999-1000
目的 :评价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 :全部病例均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 ,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边缘清楚 ,2例密度不均 ,其中之 1例合并有钙化。结论 :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纵隔支气管囊肿(mediastinal bronchogenic cyst,MBC)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MBC的CT图像,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囊肿位于中纵隔9例(右侧7例),前纵隔6例(左侧4例),后纵隔5例(左侧4例)。肿块大小约3.0cm×1.8cm-11.5cm×10.5cm。CT平扫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纵隔支气管囊肿CT表现有一定特点,当发现右侧中纵隔或左侧前、后纵隔,单发均匀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应该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4.
纵隔畸胎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纵隔畸胎瘤CT征象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 从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畸胎瘤的85例病人中选择CT资料完整者63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基本CT均表现为孤立性前纵隔包块。其中囊性包块26例,均为成熟型,包括单房囊型13例,多房囊型7例,子-母囊型6例。囊实性包块29例,实性包块8例,均为不成熟型畸胎瘤。特殊CT征象包括:脂-液平面6例,脂密度子囊5例,水密度子囊3例。结论 前纵隔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内水样密度、脂质密度、软组织密度及不同形状的钙化并存或相互混杂或(和)包块内含有骨块、牙齿,显示脂-液平面、脂密度子囊、水密度子囊对本病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CT诊断节细胞神经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均为巨大实性椭圆形肿块,肿块包膜均完整、边缘光滑清晰;8例肿块分别位于右后中下、左后中下和右后下纵隔,均沿脊柱生长,无椎间孔扩大,向下伸入膈脚后;8例肿块密度均欠均匀,3例肿块伴有一砂粒状钙化影,平扫时CT值为23~33Hu;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8例肿块均呈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静脉期8例肿块内均见有一条线形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提高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包括恶性淋巴瘤1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1例,胸腺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管瘤1例。结果不同类型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殊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5.83%(46/48)。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熟悉其征象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侯昭才  欧阳起 《广西医学》2007,29(10):1512-1513,F0004
目的探讨X线、CT对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4例纵隔肿瘤,分析其X线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前纵隔肿瘤25例,中纵隔肿瘤18例;后纵隔肿瘤11例。CT定位正确52例占96.3%,定性正确51例占92.3%;胸片定位正确48例占88.8%,定性正确45例占83.3%。结论X线、CT影像学特点和纵隔分区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两者相比CT优于X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1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均为单发包块,10例位于前上纵隔左侧,4例位于前上纵隔右侧。9例呈分叶状,边缘不清楚;5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肿瘤最大直径5~16cm。1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粗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CT平扫密度均匀,CT增强呈轻度均匀强化。6例见心包积液,5例显示胸腔积液,10例累及邻近的大血管。3例见肺转移。结论 CT对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上较常见,手术亦不复杂,有较多文献报道[1-3]。但哑铃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较少见,而且切除时易误伤脊髓或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我科自1980~1998年共手术治疗41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病人,现着重报道其中7例哑铃型肿瘤的治疗经验。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2~53岁。位于左后纵隔4例,右后纵隔3例。主要症状为胸背部隐痛、咳嗽、并逐渐出现下肢肌力减退,最重1例为女性53岁,左下肢肌力3°,右下肢肌力1°,伴有明显麻木不适。X线胸片均表现为后上纵隔脊柱旁球形块影…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83.3%,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77.8%,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27.8%.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对病理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对于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并分析21例我院病理确诊为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CT图像分析包括病变大小、位置、密度、形态、坏死、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侵犯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 21例患者,位于前纵隔11例,前中纵隔2例,中纵隔8例;17例不规则或分叶状,4例类圆形;20例见坏死,5例伴点状钙化灶;18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3例清晰;4例轻度强化,15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侵犯胸壁及胸膜各1例,侵犯心包5例,侵犯纵隔大血管13例;9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肺门淋巴结转移,锁骨上窝及肝胃间隙淋巴结转移各1例。结论 MNEC的CT征象有一定特点,认识这些征象对于提高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定性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良性25例、恶性20例.良性病变CT显示密度均匀,轮廓光滑,边界清晰;恶性病变CT显示混杂密度,瘤体大而不规则.CT定位诊断正确率87%,良、恶性诊断准确率78%,组织类型诊断率49%.结论 CT对腹膜后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肿瘤定位诊断准确,对良恶性鉴别有帮助,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限度.  相似文献   

13.
王建军  黄静  马玉超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5):563-564,57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小儿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影像学特点,对所有病例均做胸部X线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胸部X线检查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准确率为82.6%(19/23),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56.5%(13/23);CT扫描的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82.6%(19/23)。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是术前诊断小儿纵隔肿瘤的主要依据,CT能反映肿瘤的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形态学特点,其定性、定位诊断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Ding CH  Zhang LB  Sun YE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60-1361
神经源性肿瘤是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起源于胸腔内神经鞘、自主神经节和副神经节细胞,其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大部分神经源性肿瘤位于胸腔内椎管外,部分病例的肿瘤可以突入到椎间孔和椎管内,呈哑铃型,并可以伴有或轻或重的脊髓或脊神经压迫症状。现对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评价。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其中平扫18例,增强扫描14例。结果 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分叶软组织肿块,邻近纵隔器官侵犯,心脏大血管侵犯12例,纵隔胸膜、心包侵犯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侵袭性胸腺瘤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订治疗计划、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出血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的胸部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7例脑出血继发NPE患者的常规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常规胸部CT均有双肺透亮度普遍降低,双肺弥散或斑片状分布的磨玻璃影像,均有胸膜增厚或胸腔少量积液,肺纹理不同程度模糊。其中5例有叶间胸膜增厚,2例见双侧斑片样实变密度,内见支气管充气征;3例见支气管袖口征;3例见血管蒂增宽,未见小叶间隔增厚。结论脑出血继发NPE患者的CT表现以双肺弥散性阴影为主要特点,心影无异常改变,具有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纵隔型肿瘤的不同CT特点,以期提高纵隔型肿瘤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肿瘤的CT征象,结合文献报道,研究纵膈型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32例中,前纵隔肿瘤17例,中纵隔肿瘤10例(包括纵隔型肺癌3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大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主要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境界清楚;而恶性肿瘤体积大且不规则,混杂密度,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多累及周围组织血管。结论:CT扫描能较准确地显示不同纵隔型肿瘤的影像特点,结合其发病部位与临床表现,对术前肿瘤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十二指肠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结果 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球部2例,降段9例,水平段1例);肿瘤最大直径1.2~5.8cm,平均2.1±0.3cm;8例表现为腔内息肉样肿块或乳头状结节,3例表现为壁内肿块或肠壁局限性增厚、隆起,1例表现为位于腔内外的肿块;病灶大多边缘光整,部分壁内病灶仅表现为粘膜局部隆起。肿瘤多呈等密度且密度均匀(9例),平均CT值37HU,2例伴有低密度坏死区,1例病灶内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显著强化,后期强化程度逐期降低,但仍有较明显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107HU、84HU、67HU。引起胆道扩张6例,其中2例并有主胰管扩张;CT扫描发现肝转移1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3例,胰腺及周围系膜、血管累犯4例。 结论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扫描已成为首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隔型肿瘤的不同CT特点,以期提高纵隔型肿瘤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肿瘤的CT征象,结合文献报道,研究纵膈型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32例中,前纵隔肿瘤17例,中纵隔肿瘤10例(包括纵隔型肺癌3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大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主要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境界清楚;而恶性肿瘤体积大且不规则,混杂密度,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多累及周围组织血管。结论:CT扫描能较准确地显示不同纵隔型肿瘤的影像特点,结合其发病部位与临床表现,对术前肿瘤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高分辨率CT(HRCT)、临床、病理表现及其特点,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CO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在我院临床及CT(包括HRCT)诊断并经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18例COP患者,进行临床、影像、病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1)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①病变的数目及形态学类型:18例患者中,表现为单发1种类型病变者6例(33.3%),其中实变灶5例,结节灶l例;表现为多发混合类型者10例(55.6%),表现为多发单一类型病变者2例(11.1%),多发磨玻璃样变及粟粒结节各1例。2种混合类型者5例,实变灶伴磨玻璃样变3例,实变灶伴结节灶1例,实变灶并线带状影1例;3种及3种以上混合类型病变者5例,其中实变灶并反晕环征及线带状影1例,6种混合类型(实变灶、磨玻璃样变、结节、线带状影并支气管扩张及空气潴留征)1例。②病变的分布:实变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磨玻璃样变以随机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大结节灶胸膜下多见,小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多见;线带状影、反晕环征,胸膜下分布为主;空气潴留征1例于胸膜下。(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吸烟无明确的关系。(3)病理表现也有其特点:部位为小气道,肺泡管和肺泡内及其周围有肉芽组织形成,轻度间质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Ⅱ型肺泡上皮的增生。结论普通CT结合病变部位双相HRCT扫描是诊断COP的重要且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OP的诊断原则是临床-影像-病理的综合诊断,将三者结合起来排除各种继发性的机化性肺炎及临床影像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就能提高COP诊断的准确性,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