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较不伴糖尿病的患者严重,且受累血管支数多,预后差。在不伴糖尿病的AMI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血糖增高,因为此类患者无明确糖尿病病史,通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老年人是AMI中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不同血糖水平与AMI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2008年112例确诊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按空腹血糖值分为2组,分别对2组住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糖升高组与血糖正常组心力衰竭发生率、猝死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AMI早期血糖升高与AMI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宋晓健  刘卓敏 《中医药研究》2010,(7):796-796,82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按空腹血糖测定水平分为血糖异常组(A组)22例和血糖正常组(B组)30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病死率。结果A组发病症状不典型,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与病死率均高。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提示预后差,尽早有效控制血糖,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连续入院的非糖尿病AMI患者且行冠脉造影者160例。以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水平分为小于7.8mmol/L组,1.8mmol/L-11.1mmol/L组,对比两组冠脉病变特点及六个月心脏事件危险发生率。结果:人院时血糖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高血糖组三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明显多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六个月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也高于正常血糖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也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冠脉病变,尤其是远期心脏事件危险的指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与AMI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995—2002年65例确诊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按空腹血糖值分组,≤6.4mmol/L为血糖正常组,>6.4 mmol/L为血糖升高组,比较2组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脂水平和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血糖升高组的心肌酶等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2组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升高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AMI早期血糖升高与AMI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h内的191例STEMI患者依据血糖测定结果分为3组。A组67例,血糖〈6.1mmol/L;B组88例,血糖≥6.1mmol/L且〈11.1mmol/L;C组36例,血糖≥儿.1mmol/L。回顾性分析3组在入院血糖、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血脂以及既往糖尿病史、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率,同时记录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白细胞计数增高(P〈O.05),而且C组比A组患者冠脉病变重,射血分数低(P〈O.01)。结论入院血糖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多支病变,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9.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8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2例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mmol/L。C组血糖〉11.0mmol/L。3组患者入院24h内均行相关的临床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并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及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义(均P〉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入院即刻BG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C组病变血管支数高于A、B组(P〈0.05);而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36.9%和18.4%,B组27.3%和5.5%,A组15.7%和3.4%,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升高是AMI患者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住院期间术后180天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的护理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该院接收诊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该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62%,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82.98%,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下降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护理结果显著,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进程,同时有助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减少,治疗过程中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与出院时心理应激水平、心肌梗死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焦虑自测量表与Zung抑郁自测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MI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心理应激水平,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35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血糖升高的临床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根据血糖结果分为3组,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随着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升高两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早期干预,积极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14.
溶栓疗法结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溶栓与非溶栓疗法合并血塞通治疗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48例老年AMI以溶栓治疗7天后,有27例用塞通治疗;62例非溶栓治疗7天后,有33例合用血塞通治疗,均为14-17天。结果:合用血塞通治疗包括溶栓和非溶栓病例,住院期心肌再梗死率(8%)低于非血塞通治疗的病例(24%)(P<0.05);AMI后心绞痛伴ST-T缺血性改变发生率,血塞通治疗为13%,非血塞通治疗为36%(P<0.01)。血塞通治疗后血黏度和C反应蛋白下降明显。提示老年AMI患者无论溶栓与否,合并应用血塞通可减少住院期心肌再梗死率和AMI后心绞痛伴ST-T缺血性改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观察组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和心率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使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尽快恢复,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与非老年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n=126)、老年组(n=147),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等资料.结果:老年组AMI发病年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非老年组在肥胖、冠脉疾病家族史等致病因素方面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及非老年组均主要表现为典型心绞痛胸痛,且非老年组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呼吸急促、心悸、头晕、眼花、晕厥及神经感觉受损等表现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STEMI(52.4%)明显低于非老年组(65.8%),NSTEMI(41.5%)则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9.4%);老年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及严重程度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并发症情况高于非老年组(P<0.05),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心内科疾病急重症,应准确把握不同患者年龄群体病情特点,有助于及时、有效的给予相应处理,从而降低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队列,并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并发症、既往相关病史等方面逐项统计,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所有事件(死亡及其他重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均高于对照组(P=0.1166);以所有事件为终点,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任何时点也都高于对照组(P=0.048)。结论:治疗组免于发生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事件的概率在任何观察时点都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18.
王颖  尤占彪 《中医药研究》2010,(12):1504-1505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影响老年病人生活质量的一种严重疾病,由于男女在生理、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差异,其AMI的临床特征会有所不同.本文分析了75例老年女性AMI的临床特点,并于同期发生的223例老年男性AMI病人进行比较,以了解老年女性AMI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心肌酶和心绞痛积分的影响。方法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统计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恢复时间及心绞痛积分的差异。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CK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心绞痛积分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心肌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为我院院前急救者(观察组),20例为自行就诊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病就诊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合理的院前急救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