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目的分析可能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对照组20例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疗程中及疗程后每隔3个月定期检测抗-HCVIgG和IgM,血清及本稍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ALT水平。疗程结束后致少随访1年.结果治疗结束及随访一年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LT的复常率为66.7%对300%和52.4%对15.0%,血清HCVRNAM转率分别为59.5%对15.0%和47.6%对10.0%。分析持久应答的影响因素,年轻、病程短,治疗前抗-HCVIgM抗体滴度高、PBMC中无HCV感染、病理诊断末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对干扰素反应性较好。结论检测抗HCV-IgM及PBMC中HCVRNA可作为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苦参素治疗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伴合并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王淑兰 《传染病信息》2006,19(1):41-41,48
目的观察苦参素治疗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白细胞减少及65岁以上患者的效果。方法治疗组给予苦参素600mg,每日静点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药,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复常率94.9%,对照组36.8%,2组显著差异(P<0.05),HCVRNA治疗组转阴55.6%,对照组5.3%,2组显著差异(P<0.01)。结论苦参素是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伴合并症状患者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作用。方法 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25例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给予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疗程均为48周,分别在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CVRNA定量、ALT、TGF-β1、PDGF-BB和PCⅢ水平。结果治疗组24周和48周时HCVRNA阴转率为75.0%和95.0%,ALT复常率为84.0%和96.0%;对照组HCVR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为6.7%和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24周和48周时,血清TGF-1、PDGF-BB和PCⅢ水平较治疗前、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抗病毒应答的同时,也具有效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加芪参二莲汤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肝功能、HCV R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0年4月~2015年10月入我院肝病科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0例,均为HCV RNA阳性1b型,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实验组予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加芪参二莲汤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收集2组患者的肝功能、HCV RNA及PBMC,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和组间对比,分析是否有差异。[结果]在病毒学应答方面,治疗组EVR、ETVR、随访SVR分别为76%、86%、84%,对照组分别为34%、50%、30%,实验组病毒学应答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均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比同时段2组患者的ALT和TBiL,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IL-10均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比同时段2组患者IL-1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4周后对比,实验组仍优于对照组(P0.01);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后组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比于单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加芪参二莲汤对1b型丙型肝炎患者能更好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HCV RNA复制,对患者而言有着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干扰素(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了解治疗前后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随访6个月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CVRNA以及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阴转率分别为90%和45.5%(P<0.05),HCV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0.6%和20%(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疗效与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有关;持续应答组早期病毒水平(48h)下降(3.0±0.5)log10,部分应答及复发组下降(2.5±0.3)log10,无应答组下降(1.9±0.5)log10,持续应答组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0例ALT正常和25例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12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ALT正常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45%(9/20),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55%(11/20),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45%(9/20)。2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复发率为18.2%(2/11),所有疗效指标与ALT升高组对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养肝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探讨其机理,同时观察中药对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气虚毒瘀型患者65例,随机分为益气养肝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组32例和干扰素、利巴韦林对照组33例,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6个月时随访一次。观察症状、体征、生化指标、血清HCVRNA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抗病毒疗效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周和48周时生化应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体重减轻程度均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其他不良反应如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头痛、脱发等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养肝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血清ALT、AST、TBil改善以及持续病毒学应答均优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且对干扰素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和体重减轻的发生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HCVRNA定量及其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复合干扰素 15 μg ,每周 3次 ,皮下注射 ,疗程 2 4周 ,检测治疗前、治疗中 1、2、3天和第 1、4、8、12、2 4周及停药后随访 6个月的HCVRNA定量变化 ,判断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及随访 6月后持续应答率及其与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  3 1例患者完成治疗 ,持续应答与无应答及完全应答与无应答治疗前病毒载量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获持续应答者中早期病毒血症的下降较非持续应答者明显 (P <0 .0 5 ) ,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 (P <0 .0 5 ) ,主要副作用为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结论 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 ,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1b(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水平复制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7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1×107 copies/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先用拉米夫定治疗4周,再加用IFNα-1b治疗8周,然后单用IFNα-1b治疗16周,对照组36例单用IFNα-1b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肝功能、血常规、乙肝标志物及HBV DNA.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有效率(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副反应无明显的差异(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仅两组间的抗-Hbe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HBV高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单用IFNα-1b治疗.  相似文献   

10.
苦参素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苦参素联合α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 6例 ;治疗组给予苦参素联合干扰素 αlb 3MU ,对照组单用干扰素 αlb。两组疗程均 2 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CVRNA、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组和对照组HCVRNA阴转率分别为 5 8 3 %和 3 3 3 % ,两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肽 (PⅢP)、Ⅳ型胶原 (C Ⅳ )和层粘蛋白 (LN)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治疗组在HCVRNA阴转率、HA、C Ⅳ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苦参素联合干扰素 αl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有效改善肝功能 ,在抗病毒方面有协同作用 ,并能增强抗肝纤维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接受阿德福韦酯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血生化指标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片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且比单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疗效更好,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88例,其中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35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好转率和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治疗前MELD评分高低分为两组,发现MELD评分≤25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25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具有较好疗效,宜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初治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5例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组,B组为阿德福韦酯初治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36、48周均检测肝功能、肾功能、HBV DNA载量。结果在治疗12、24周时,A组患者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时,两组HBV DNA载量变化、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ALT复常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均正常,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初治与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样有效,值得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糖蛋白(G)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在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因子及ET-1显著升高(P<0.01),NO及FMD显著降低(P<0.01)。且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vWF因子升高较术前也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常规组和通心络胶囊组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CD62p、CD63、GPⅡb/Ⅲa复合物、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P<0.01),NO和FMD的水平明显增加(均P<0.01),治疗6个月与治疗2个月比较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常规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6例,室速/室颤3例,猝死发生2例,而通心络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1例,无室速/室颤和猝死的发生。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阿甘定)和进口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方法 90例核苷类药物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阿甘定组(41例)和贺维力组(49例),分别接受两种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48周。观察两组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ALT的变化。结果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经48周治疗,两组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幅度、ALT正常化比例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阿甘定组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时,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贺维力组2例,阿甘定组1例。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在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3个疗效判定指标中,阿甘定组每效果单位成本分别为60.05元、86.74元、338.71元,贺维力组分别为120.66元、198.25元、1308.24元,说明阿甘定组成本-效果比优于贺维力组。结论阿甘定和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CHB,抗病毒效果和对ALT改善无显著区别,阿甘定组治疗48周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阿甘定的成本-效果比显著优于贺维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对照组24例口服护肝片,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情况、肝脏功能及病毒指标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症状、体征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及TBil水平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毒指标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水飞蓟宾能够促进肝细胞修复,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减轻黄疸,改善肝脏功能,从而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乙醇注射对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PEI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肝细胞癌患者各24例。PEI组进行经皮乙醇注射治疗,于术前、术后第4周、术后第8周取外周血,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PEI治疗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和肿瘤体积均低于对照组,CD4+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乙醇注射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对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100例,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药物等)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简称雷尼替丁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雷尼替丁),两组病例在PCI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的水平;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IPA)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对照,雷尼替丁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和血浆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PCI术后CD62p、GPⅡb/Ⅲa和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也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5,),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12周后,CD62p、GPⅡb/Ⅲa、FiB-C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较PCI前或PCI后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各出现3例血栓事件,雷尼替丁组未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对照组出现8例消化道出血。结论雷尼替丁可预防CHD患者PCI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未见干扰氯比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及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物实验已证实缺血后适应能够减少再灌注损伤,但关于它的临床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就其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中的价值作一探讨。方法 43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8例)接受常规PCI治疗,缺血后适应组(25例)在行PCI术时于血流开通即刻接受后适应治疗。PCI术后0、8、16、24、32、40、48和72 h取静脉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入院时和PCI治疗后24 h取静脉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入院时和术后2小时分别行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24 h采用HOLTER记录心律失常事件。术后第7天和6个月时行心超和SPECT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1)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时生命体征、缺血时间、冠脉病变情况和植入支架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CKMB峰值高于缺血后适应组(374.9±146.8)U/Lvs.(280.7±120.0)U/L,P=0.026)。对照组CKMB曲线下面积也较缺血后适应组大(8643±3779 vs.6125±2136,P=0.017)。(3)两组入院时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差异[(5.0±2.8)mg/L vs.(4.8±2.2)mg/L,P=0.156],但术后24 h缺血后适应组该浓度低于对照组[(6.1±4.8)mg/L vs.(9.6±5.0)mg/L,P=0.025]。(4)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小时ST段完全回落者较对照组多(88%vs.55.6%,P=0.04)。(5)缺血后适应组各种心律失常事件较对照组少(P<0.05)。(6)缺血后适应组术后7天和术后6月时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5.04%±11.23%vs.47.81%±7.78%,P=0.025;54.70%±4.62%vs.49.27%±5.57%,P=0.024)。缺血后适应组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时WM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7±0.22 vs.1.44±0.30,P=0.039;1.15±0.12 vs.1.33±0.18,P=0.01)。(7)SPECT半定量分析显示缺血后适应组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缺血比术后7天为:27%±15%、14%±1 1%和46%±29%,术后6个月为:23%±11%、10%±8%和38±29%。对照组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舒肝宁注射液治疗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所致轻度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化疗后有轻度肝损伤的4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患者化疗后静脉输注舒肝宁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对照组20例,未静脉输注舒肝宁注射液,采用常规口服保肝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及疗效差别。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ALT显著低于治疗前,其疗效和肝脏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宁注射液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轻度肝损伤疗效明显,具有较强的保肝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