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软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骨巨细胞瘤标本p18蛋白进行检测,并与20例骨软骨瘤标本作对照。结果p18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率为61.9%,骨软骨瘤中阳性率为3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5.52,P<0.05)。结论p18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P2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Ras癌基因的蛋白产物P21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9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P2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骨巨细胞瘤组织中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其中病理分级Ⅰ、Ⅱ、Ⅲ级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4%、86%,Ⅲ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P< 0.05);Enneking外科分期1、2、3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和73%,3期阳性表达率极显著高于1期和2期(P<0.01)。结论 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表达活性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可作为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标志物;Enneking外科分期3期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1期和2期,说明P21蛋白阳性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良性骨巨细胞瘤周边生物学行为及SMAa微血管标记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检测良性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周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瘤组织对微血管的侵袭。方法:收集1995-1998年我科切除的8例良性GCT瘤段,对其病灶周边进行组织病理学及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ular actin,SMA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组织学良性GCT可具有侵蚀皮质骨、松质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能力,边界处有大量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成,肿瘤中多核巨细胞可侵袭微静脉,肿瘤细胞可由此进入血管。结论:良性GCT仍具有局部侵袭和潜在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MP-9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9在36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但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II、III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级,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乃0.05);按Enneking分期随级别升高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MMP-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Enneking分级及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MMP-9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与CD105标染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CD105标染的新生血管的密度,分析MMP-2表达与MVD值、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MMP-2阳性组的MVD值高于MMP-2阴性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2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MMP-2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MMP-2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6.
促凋亡基因bax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分化调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Jafe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Bax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73例骨巨细胞瘤中,Bax阳性47例(644%);其中Jafe病理分级中Ⅰ级27例中,阳性22例(815%),Ⅱ级38例中阳性23例(605%),Ⅲ级8例中,2例阳性(250%),P<005。在不同预后分组中Bax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促凋亡基因在骨巨细胞瘤中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骨巨细胞瘤凋亡的调节,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单一Bax表达不能反应预后。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p16和Rb蛋白表达与骨巨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42例骨巨细胞瘤的p16与Rb蛋白表达。研究不同病理分级的骨巨细胞瘤p16蛋白表达及Rb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骨巨细胞瘤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66.7%,p16蛋白表达随骨白细胞瘤恶性程度的上升而减低。Rb蛋白表达缺失率为42.9%。66.7%的病例存在p16与Rb蛋白表达的倒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石蜡切片的骨巨细胞瘤及体外培养的肿瘤性多核巨细胞进行碳酸酐酶Ⅱ染色,结果发现在石蜡切片中的95%以上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一样呈强阳性表达,部分(50%左右)圆形单核基质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核形单核基质细胞呈阴性。玻片培养的多棱巨细胞也是阳性但着色较浅。本研究表明多核巨细胞与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有共同之处,都是通过碳酸酐酶产酸后经质子泵分越到局部微环境中进行脱矿。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肿瘤性多核巨细胞可能与破骨细胞一样来源于同一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皮肤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41例鳞状细胞癌及10例癌旁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癌旁正常皮肤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90.00%、10.00%,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29%、29.27%、73.17%。与癌旁正常皮肤相比,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Caspase-3和COX-2mRNA相对表达量为11.21、0.13、9.8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X2=11.994,P=0.001,R==0.598);Survivin和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X2=14.415,P=0,R=0.652)。结论Survivin,Caspase-3和COX-2蛋白可能参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形成;Survivin和COX-2蛋白协同促进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增加Caspase-3和/或减少Survivin、COX-2蛋白表达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阻止皮肤鳞状细胞癌形成、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影响骨巨细胞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影响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术后复发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收治的146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影像学Campanacci分级、病理学Jaffe分级、手术方式、局部处理、发病时间等13项临床因素与GCT复发的关系,并分析Campanacci分级和Jaffe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80个月,平均58个月。本组共1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3.0%,局部刮除和瘤段切除后复发率分别为18.8%和6.3%,单纯刮除和扩大刮除复发率分别为38.9%和12.9%。肺转移5例,恶变2例,转移率和恶变率分别为3.4%、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突破包壳、手术方式(单纯刮除、扩大刮除、瘤段切除)与GCT复发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影像学分级和病理学分级与肿瘤复发不具有相关性。结论手术方式、肿瘤突破包壳与GCT复发相关,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 is capable of causing apoptosis in tumor cells but not in normal cells; however, it has been shown that certain types of tumor cells are resistant to TRAIL-induced apoptosi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potentiation of TRAIL-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stromal-like tumor cell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 We show that both mRNA and protein of TRAIL receptors—death receptors (DR4, DR5) and decoy receptors (DcR1, DcR2) are present in GCT stromal tumor cells. However,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all GCT clones tested do not readily correlate with their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to TRAIL. To this end, we selected thapsigargin (TG), an agent known to cause perturbations in intracellular Ca2+ homeostasis to enhance the apoptotic action of TRAIL. When added alone, neither TRAIL nor TG induces a therapeutically important magnitude of cell death in GCT tumor cells. Interdependently, scheduled treatment of the cultures with TG followed by subsequent addition of TRAIL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apoptotic activity, while in contrast, no obvious augmentation was seen when TRAIL was added before TG. This effect was in accord with our observation that TG predominantly up-regulated both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DR5, as well as DR4 mRNA while down-regulating DcR1 protein in GCT stromal-like tumor cells.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G is able to sensitize tumor cells of GCT to TRAIL-induced cell death, perhaps in part through up-regulating the death receptor DR5 and down-regulating the decoy receptor DcR1.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n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the design of new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GCT. 相似文献
14.
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的细胞学性质、肿瘤发生以及生物学行为。方法用免疫组化(标记的链霉卵白素生物素──LSAB)法检测51例GCT中PCNA和bc1-2蛋白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其凋亡细胞。结果全部标本PCNA阳性表达,随病理分级增加,PCNA表达有增高趋势。bc1-2在Ⅰ与Ⅲ级及Ⅰ与Ⅱ+Ⅲ级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GCT中多为单核基质细胞凋亡,GCT的凋亡率(AI)为0.86%,各级间及PCNA标记指数间AI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CT的AI与bc1-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bc1-2表达与否的AI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CT是以增殖为特征的肿瘤;bcl-2在GCT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3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切除 碘酊、酒精局部灭活 骨水泥填塞术14例,肿瘤瘤段切除 人工金属假体置换术4例,截肢术2例,肿瘤切除 病灶清除术2例,肿瘤刮除 植骨术1例。结果:治愈20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2年~7年5个月,平均3年6个月。结论:我们提倡GCT采用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对提高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进行放射线照射 ,并观察其效应。方法 :对 6例经临床、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 ,传代后实验组进行放射线照射处理 ,对照组未进行放射线处理。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台盼蓝染色后计数、MTT法测定和FCM分析来观察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放射线照射后 ,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可见逐渐发生皱缩和脱落 ,细胞存活率为 8 2 7%~ 13 5 0 % ,细胞毒性指数为 83 19% ,FCM分析显示G0与G1期比例明显增加 ,G2与M期比例明显减少。结论 :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GCTB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并对获得的细胞株进行特定条件下的培养获得球体细胞,在此基础上对球体细胞进行自我更新能力和干细胞相关基因检测,并通过免疫缺陷小鼠对该亚群致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从GCTB中分离出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的球体细胞群,该球体细胞群高表达干性基因OCT4、NANOG、SOX2,具备更强的侵袭性,动物实验表明球体细胞致瘤能力比原代细胞更强.结论 GCTB中存在肿瘤干细胞,可成功进行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该亚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初步探索,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寻找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