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比较研究了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者发病48小时内的前列环素、血栓素、VW因子和抗凝纤溶活性的变化,发现两者均有血浆TXB_2和VWF含量升高,6—酮—PGF_(1α)含量无明显改变。而两者的区别有二:一是脑血栓形成者ATⅢ活性降低,而脑出血者无变化,二是脑出血者ELT缩短,FDP含量升高,而脑血栓者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灯盏花素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4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清 HDL 及其亚组份中胆固醇的含量.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患者 HDL-C、HDL_2-C 均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组,尤以HDL_2-C 降低为显著(P<0.001);而 HDL_3-C 几乎无改变。作者认为 HDL_3-C 水平下降使胆固醇不能进行正常的逆向转运,导致胆固醇清除障碍是引起脑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在临床上测定 HDL 亚组份比测定 HDL 更为敏感,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3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NO、SOD、MDA的含量。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期,NO、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脑水肿期,NO含量较前显著增高(P〈0.01)达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MDA是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和PAI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首发44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脑血栓形成1年复发率为t3.8%;年龄(P=0.002,OR=1.044,95%CI=1.015~1.073)、高血压病史(P=0.040,OR=I.944,95%CI=1.032~3.663)、纤维蛋白原(P=0.000,OR=I.932,95%CI=1.386~2.666)为影响脑血栓形成复发的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史及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脑血栓形成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脂质水平与脑出血(CH)的关系。方法对117例CH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CH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DBIL/IBIL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或P〈0.05),胆固醇(TC)、直接胆红素(DBIL)较对照组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DL—C降低可作为CH的危险因素,TG和DBIL/TBIL比值与CH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时血脂及血清脂蛋白变化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87例血栓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141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O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异同.结果 脑梗死组TG 、HDL-C、LDL-C、VLOL、APOA1、APOB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CH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比较血脂、血清脂蛋白代谢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浆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6例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和NT的含量。结果:血浆NPY和NT水平在发病24小时内即显著上升,4~7天或1~3天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仍在较高水平。重型患者NP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中、重型患者NT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结论:NPY和NT参与了脑出血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1)在近 2年我科住院病人中选取 5 0例发病在 9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 ,且发病 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患者 (在医生监测下 )。 (2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2 5例 ,其中对照组男 18女 7例 ,年龄在 48~ 75岁平均 6 3.5岁 ;治疗组男 19例 ,女 6例 ,年龄在 45~ 78岁平均6 2 .5岁 ,首次颈内动脉系统缺血 ,经头颅 CT证实排除脑出血。 (3)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及全身严重合并症。 (4)无意识障碍及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 (血压 >16 0 / 110 mm Hg)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 (5 )未用抗凝剂及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纤溶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65例ICH患者(ICH组)发病<24 h、第3 d及第7 d时外周血小板(PLT)数量、体积(M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3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结果 与NC组比较,ICH组发病<24 h及第3 d 时PLT数量明显减少,血浆D-D 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第7 d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MPV明显增大(均P<0.01);发病第3 d、第7 d时血浆Fi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ICH患者急性期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及凝血功能下降的倾向,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比浊法,分别检测5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CSF)的β_2—微球蛋白(β_2—M)及溶菌酶(LZM)的浓度。疾病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的β_2—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疾病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的LZM无差异(P>0.05)。对其中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二者均随病情好转而下降。并发现二者无相关性。本文对其对机制和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脂质水平与脑出血(CH)的关系。方法对117例CH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1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CH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DBIL IBIL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或P<0.05),胆固醇(TC)、直接胆红素(DBIL)较对照组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DL-C降低可作为CH的危险因素,TG和DBIL TBIL比值与CH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降血压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8 h内的328例首次脑血栓形成病例,随机分为降压组161例和对照组167例。降压组24 h内予以降血压治疗,降血压幅度为10%~25%,但不低于126/80 mm Hg;7 d内保持血压140/90 mm Hg,并于14 d内维持此水平;对照组不予以降血压治疗。发病后90 d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应用改良Rankin量表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降血压治疗与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降压组的血压在随机分组后的1~14 d和90d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1);第14和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2.0(1.0~3.0)和1.0(1.0~3.0)]和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分别为2.0(1.0~3.0)和1.0(1.0~3.0)]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降血压治疗不影响患者第14和90天的神经功能[OR=0.98,P=0.70;OR=0.96,P=0.52]。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降血压治疗不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影响生活质量,对预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AP)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浆纤溶活性在脑血栓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同时测查恢复期或后遗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的变化规律,了解此类患者再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方法 采用美国Σ960酶标读数仪,用发色底物法对2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活性进行动态测查(发病后1、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病前经历的生活事件特点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对68例首次发作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变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及生活总刺激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与性别,年龄,职业相关。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应加强对男性、高龄化,脑力劳动者人群HIH发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GMP—140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不同时期GMP-140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32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病后3d内血浆中GMP-140、SOD和MDA的含量,其中25例患者于病程第10~14d再次抽血复查。另选28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动脉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动脉硬化组比较,脑血栓患者急性期血浆中GMP-140和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至稳定期,脑血栓患者血浆中GMP-140、MDA和SOD含量与脑动脉硬化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时GMP-140含量增高与脑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观察了71例脑出血(CH)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1~3d达高峰.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14d,半月后开始下降,1个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内皮素(ET)在脑出血(CH)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系统地测定观察了57例CH患者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CH患者血浆ET水平(110.7±44.11)较对照组(66.75±27.23)显著性升高(P<0.001)。2.CH患者血浆ET水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与病情轻重、出血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3.CH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小时内即开始升高,1~3天达高峰,之后维护在较高水平直至14天,半月后开始下降,1月后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这与CH后脑水肿的形成时程一致。以上结果说明ET参与了CH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蒋延文我院于1985~1995年对12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6例,女36例,年龄52~70岁,平均55.2±4.6岁。均经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