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肝气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肝气的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肝气、脾气的相关性以及肝气为患与第三状态的关系,并将肝气疏泄失常分为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气郁结、肝气虚弱等四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2.
肝气郁结是偏头痛的主要证型之一,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循经上逆巅顶,经络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机等作用,用于肝气郁结型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我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看到某些教科书上对“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的概念含糊其词,或者混为一谈。鉴于这种认识,在临床上,一见到肝气为患,往往不分其郁结还是横逆,就大用特用香燥疏利之剂。其结果是,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反而加重。那么,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虽然同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而引起的肝经气分病变,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杨震认为皮肤病可从“郁热相火”论治,肝主疏泄功能下降,肝郁日久化火,形成“郁热相火”,上扰肺经,横逆克脾,使“肺主皮毛”“脾主肉”功能进一步受损,郁热相火还可郁滞腠理,致毛窍闭塞,加重皮肤病症状。本病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治疗时侧重于解郁清热,泻火解毒,在肝气郁滞、肝郁化火、郁火伤阴三个病变阶段分别配合使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临床多用自拟乌紫解毒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小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肝胃郁热为其发病关键,病位多在食管及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张小萍在治疗上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为法,自创张氏降逆汤,临证以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证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肝在五行属木,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所伤,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风自内生,风火相煽,上升巅顶,横窜脉络,致血不归藏,导致肝病。故肝的病理表现,虽概为虚实两证,但一般实证为多见。如“肝风内动”,则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目珠斜视和上窜等症状。 笔者认为,乙肝属于实证,其病因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上冲,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妄动。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疏泄无权。气机滞阻不畅,为痛  相似文献   

10.
“疏肝达脾”对糖尿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具有疏畅气血,调节情志,控制胆汁分泌与排泄,协调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等作用。“肝木达脾土”集中反映了肝的疏泄作用对脾的影响,肝脾协调共同维持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功能的正常。若肝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木不疏土”的肝气郁结证;若肝疏泄太过,就会出现“木旺克土”的肝气横逆证。故临床治疗必须注重肝脾同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疏肝达脾”等等。这一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糖尿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然而,中焦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脾病者,身重善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脆,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 》)。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  相似文献   

11.
刘兴武 《中医杂志》1996,37(3):137-140
阐述肝气横逆乘脾克胃、肝气郁结滞脾壅胃,以及肝郁及肺、肝郁及心、肝郁及肾和郁及冲、任脉的病机、临床见症、相宜治法和选方用药。运用五行学说,阐明肝郁相传有关脏腑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并据“生、克、乘、侮”对其提出相宜治法。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说明以“脏腑相传”学说为指导,论治肝郁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肝属木,应于春气,在志为怒。主疏泄,调节气机,其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即肝气不得条达,是肝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所有肝病几乎都与肝气郁结相关,或表现出肝气郁结的证候。资料显示,在五脏病证中,中医肝病证占40%[1]。而肝郁证是肝病的一个核心证候,也是中医肝病发病学的主要环节。肝气郁结证是中医肝病常见证候,常由七情内伤,情志不遂,或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情志致病因素是肝气郁结证最常见病因,同时肝气郁结证的主  相似文献   

13.
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多由情志抑郁所致。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久化火,肝火炎上,炽盛于内,耗伤肝阴。气滞不畅,亦可导致血瘀。肝气郁结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疏肝法。肝郁化热,在治疗上,除用疏肝理气外,应加清热泻火药物,常用清肝、泻肝法。肝郁化火伤阴,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要重用滋阴养肝益肾药物,常用养肝法。肝气郁滞,补时在气,久则入络,故在治疗上,除用疏肝理气外,应加养血活血药物,常用软肝法。  相似文献   

14.
肝病琐谈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直,在体为阴,其用为阳。上能助心肺以司呼吸;中能疏仓廪以助消化;下能达肾以精血互生。疏通周身气机,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为五脏之要也。一、肝气肝主疏泄,即指肝的气机调畅而言。肝气为病,有不及与太过之别。前者,指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就显现不足,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证。后者,指肝的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郁久化  相似文献   

15.
肝气病的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或急怒伤肝,木失条达,肝气横逆,疏泄失常,出现气机阻滞不畅,发而为病,甚则影响它脏。主要脉证,胁肋窜痛,或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舌苔薄,脉弦。肝气发病,多从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肋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如影响脾胃,出现食呆、嗳气、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证,则为常说的“肝木克土”之候。  相似文献   

16.
在临证中,每看到肝气郁滞与肝气横逆这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证,统按肝气郁滞论治,大用辛香之品疏理气机,以致香燥伤阴,越治越重者屋见不鲜。笔者试就本人的一点肤浅体会,谈谈肝气郁滞与肝气横逆,供同道参考和指正。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无论肝郁与肝气横逆,多由肝的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腹痛是其常见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探究乙型肝炎的腹痛证治,现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 乙型肝炎的病机演变复杂,引起腹痛的原因甚多,寒热虚实均可罹致,常见原因如下。 1.1 肝郁脾虚:《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脾、气机不利,或脾胃素虚、不任肝木克伐、失其健运、转输不利,均可致腹痛。《景岳全书》云:“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相似文献   

18.
答:兹将治肝护脾之粗浅认识和体会,试述于下,供同道参考。1 肝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关系肝与脾之间,属于相克关系。肝木克土,乃克中有用,具有相辅相成之意,构成肝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之协调关系。脾为中土,能生万物而属阴,其体淖泽,其性板滞,滞则易郁,必藉肝木之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方不致脾气阴凝板滞,而使纳食得以正常运化,升降之机,方能正常发挥。但是,脾土又能滋养肝木。人体饮食入胃后,由脾气将水谷精微“散精于肝”,滋充其体,刚柔相济,肝用不亢,而完成其生理功能。肝与脾在病理方面,主要是指木气克土太过而言,即木乘土也。木气亢盛,疏泄太过,则可乘土,可见肝气横逆、犯胃、乘脾等病理现象;若木之不及,失于疏泄、条达,亦可影响脾胃而发病,如肝气郁结,疏泄无能,可见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脘胁痞满不舒,纳呆食滞等木不疏土的表现。可见肝气、肝郁,均可致肝病及脾之证。此其一。其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阴者,阴血也,由脾胃生化而成;阳者,肝气、肝阳也,由肝失疏泄,或阴虚阳亢所现。说明肝木必赖脾土以滋养,脾土亦赖肝气  相似文献   

19.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虽有心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疏泄有度,则情志畅快,气血调和,阴阳相济,心神内守,自无失眠之苦。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肝气虚馁、肝脉瘀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临床上采用疏肝解郁安神、清肝泻火安神、补肝养血安神、补肝养阴安神、补肝益气安神、活血化瘀安神等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溯源,考证“肝气郁结证”一词的演变过程。先秦两汉时期以论述肝脏生理特性为主,为肝气郁结证的提出奠定基础;唐宋时期将肝脏证候分为虚实两证,肝气郁结证归在肝实一类;明代对肝气郁结的证治逐渐明晰,古籍中单独论述了肝郁的证候;清代专科专论蓬勃发展,对肝郁证的论述可见于各科专著中,但对证型名称表述不一;建国后各版教材中肝气郁结、肝气不舒、肝气郁滞等名称多有混用,直至《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药学名词》出版,正式将“肝气郁结证”列为规范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