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低钾血症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178例低钾血症患者有15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经纠正低钾血症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后,13例室性心律失常消失,2例死亡。结论低钾血症容易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各种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及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应及时防止和纠正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2.
侯威 《安徽医药》2015,19(10):1982-198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钾血症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为肺心病的患者100例,入院后检测患者血钾浓度,分为低于2.50 mmol·L -1为重度低钾血症,3.00~2.51 mmol·L -1为中度低钾血症,3.01~3.5 mmol·L -1为轻度低钾血症以及未出现低钾血症,比较四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肺心病低钾血症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心病患者中低钾血症发生率为73%,其中重度低钾血症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中度为75%,轻度为56%,正常血钾组的发生率为33.3%;肺心病低钾血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血钾的肺心病患者;肺心病低钾血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上以激动起源异常较为多见,而激动传导异常少见。结论肺心病低钾血症加重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低钾血症和缺氧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之一,积极的治疗肺心病低钾血症等有助于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盐酸胺碘酮(可达龙)静脉应用对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对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以胺碘酮治疗的心脏术后心律失常58例.本组均为成年患者,年龄18~76岁,入院后经明确诊断、充分术前准备后行心脏手术,术后1 h~39 h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4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先予心脏复苏,成功后给可达龙75~150 mg静脉推注一次,15 min推完.可达龙600 mg稀释至50 ml静脉泵入.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用法同前.用药的同时监测有创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指脉氧饱和度、电解质,必要时检测左房压,并定时检查动脉血气.结果 45例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29例转为窦性心律,12例心室律控制,4例加用β受体阻断剂后心室律控制;1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例未再发作,3例再发短阵室速经加大胺碘酮用量后控制,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88.7%,所有患者无严重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盐酸胺碘酮静脉应用对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1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48 h内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结果 21例患者中有效17例,总有效率81.0%.结论 在基层医院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往常规心电图不易查出的室性心律失常,通过 Holter 检测可提高检出率.本资料旨在分析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 资料和方法①病例选择:取自1992年10月至1994年7月来我院门诊就医和住院的212例老年病人.男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桐玲 《河北医药》2007,29(6):541-541
急性心肌梗死(AM1)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需积极控制,以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机会.本文总结了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胺碘酮治疗AM1并室性心律失常28例体会.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危急,病死率高。有资料表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病死率为30%~50%。因此,快速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关键。研究表明,胺碘酮是目前最有效和安全性高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能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从1996年1月~2003年12月收入心脏病监护治疗病房(CCU)9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使用胺磺酮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随机测量72例老年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fc和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校正QT间期(QTfc、QTnc)值。QTfc、QTnc间期值≤300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fc、QTnc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CD)治疗,观察预后。结果:QTfc≤300ms的1年内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QTnc≤300ms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利多卡因转律83.33%;奎尼丁、氟卡尼可使6例QTfc、6例QTnc间期值平均延长20ms,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发生。结论:短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利多卡因可转律;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MI患者,并对比观察2周内发生与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AMI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HRV多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HRV明显低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 AMI患者HRV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高铭鑫  顾承雄 《中国医药》2013,8(9):1344-1346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5年生存率低,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室壁瘤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2].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实验和临床研究热点[3].折返环是心脏折返激动通过的路径,是造成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之一[4].能否有效遏制折返环是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折返环在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常用无创心电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检测到恶性心律失常的142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恶性心律失常的16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平均信号心电图检查,记录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分析此3项无创心电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QT间期、心率变异性及心室晚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OR值,三者OR均>1,其大小依次为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结论 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均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其中以心室晚电位危险性最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埋置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ICD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我科于2003年2月成功为一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的  相似文献   

13.
曹锋  李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14-2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室性恶性心律失常68例,其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0例,室颤8例。运用电复律抢救联合胺碘酮治疗,65例患者抢救成功,3例患者死亡。救治成功率为95.59%。结论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危急,发展迅速,要提升临床诊断技术,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抢救的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或电复律成功后在心电监护下静脉应用胺碘酮,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好转,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ICD能迅速感知并识别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分别采取复律、除颤、起搏的方法,纠正快速型心律失常,防止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1].SCD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以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导致SCD的主要原因.随着心电监护仪器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院内的心源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患者常常由于院外的恶性心律失常不能被及时发现而导致死亡.近年我院对38例具有ICD植入适应证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ICD植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现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采用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溶栓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66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能明显减少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陈太中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88-89,9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的疗效。方法将165例ICU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及症状体征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300mg/d口服,连服1周后改为100mg/d,口服,然后将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心性源猝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心性源猝死发生率分别为18.60%和6.98%,均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比索洛尔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窦性心率震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探讨13受体阻断剂预防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机制。方法选择合并有室性期前收缩的UAP患者4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比索洛尔5mg/d,在患者开始服用比索洛尔前24h和连续服用7d后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结果连续服用比索洛尔7d后与服药前对比,UAP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14.2%,TO也明显降低,而髑较前增加,HRT有明显改善。结论HRT降低可作为预测UPA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比索洛尔通过改善HRT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快速恶性心律失常干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提高快速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转复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快速恶性心律失常48例转复的成败.结果 经药物和(或)电击复律成功27例,转复失败21例.结论 快速恶性心律失常均表现为宽大QRS的心动过速,即室性心律,室颤.及时诊断及早复律有望提高转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