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部分术切除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对12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施行了保脾的根治术,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10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2例。 结果:12例均达到了D2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全胃切除(190±33)min,近端胃切除(160±36)min;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全胃切除腹腔淋巴结(33.3±8.0)枚/例,10,11组淋巴结(5.1±2.0)枚/例,近端胃切除腹腔淋巴结(23.6±5.2)枚/例,10,11组淋巴结(6.0±1.1)枚/例。无胰瘘发生,无脾静脉血栓形成,无膈下脓肿发生。术后随访6~34个月,1例出现肝转移,2例出现腹腔积液考虑腹膜种植转移,均带瘤生存至今(7~13月);其余9例患者无瘤生存。 结论:脾部分切除同样适用于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它在保证R0切除的基础上保留了脾脏的功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采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为寻找脾动脉造成严重出血,1例为术后脾窝有活动性出血,腔镜下无法满意止血;合并肝癌4例,术中同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术;合并胃间质瘤1例,一并切除。手术时间平均(160.6±4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9±150.2)mL。术后发生脾静脉血栓12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胰瘘、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胃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5.6±1.2)d,术后平均住院(9.7±3.2)d。术后2个月因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死亡1例。结论:六步法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施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治疗胃间质瘤2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小弯侧13例,大弯侧9例;直径1.5~3 cm。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提示胃梭形细胞瘤,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80 mL),术后24~48 h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3~7 d,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1~17个月,胃镜复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结论: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治疗肿瘤为1.5~3 cm的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胃腔外切除有胃内容物不外溢,污染少等优点,可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2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右下腹隐痛不适1周而于2013年5月12日入院,疼痛无放射,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自发缓解。患者曾于2011年4月22日因“左上腹腔肿物待查”而人院行“腹腔镜辅助胃壁肿物切除术加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当时病理诊断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危险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胃巨大间质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物品及器械的准备;术中准确手术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成功切除巨大间质瘤1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2例转外科手术。11例术后4~5d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分别发生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和1例肝脏转移,其余9例随访1年未见转移。结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有利于内镜下胃巨大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13例胃巨大间质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物品及器械的准备;术中准确手术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成功切除巨大间质瘤1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2例转外科手术.11例术后4~5d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分别发生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和1例肝脏转移,其余9例随访1年未见转移.结论 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有利于内镜下胃巨大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9年6月-2005年12月行LS32例,超声刀游离脾周韧带,血管切割缝合器离断脾蒂,脾脏装入塑料袋剪碎取出。结果LS成功29例,手术时间60-27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30-1000ml,平均230ml。术后住院3—7d,平均5d,无术后并发症。3例中转开腹,1例为脾蒂出血,1例为胃短血管出血,1例为脾周围炎粘连紧密出血。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18例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术后无升高。2例溶血性贫血术后血红蛋白升高。4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者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血液系统疾病中须行脾切除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和脾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spleen, MC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5例经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脾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强CT检查对术前良恶性肿瘤鉴别准确率为85.7%,B超误诊率达20%。34例行手术探查,33例行脾切除或部分脾切除。术后病理显示,21例属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常见,占80.9%;恶性淋巴瘤术后化疗,1年存活率为90.5%(19/21),3年存活率52.4%(11/21),1例术后9年仍存活。原发性血管内皮肉瘤和脾纤维肉瘤合并肝转移者各1例,手术介入治疗术后分别存活13个月和18个月。11例原发性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为多见,分别占45.5%和27.3%,本组脾转移癌3例占8.5%(3/35),分别为胃癌脾转移、结肠癌脾转移和卵巢癌脾转移;2例于术后半年内死亡,1例术后14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淋巴瘤常需辅助性化疗。良性肿瘤术后无须特殊处理,瘤体小者行部分脾切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肿瘤的生存率,对于MCS采取加强临床探查、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望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治疗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1月对5例特殊部位的胃间质瘤(3例肿瘤距离贲门≤5cm,2例距离幽门≤5cm)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胃楔形切除。切割闭合器切除肿瘤过程中,胃镜于胃腔内实时观察和调整切割缘位置,避免损伤贲门或者幽门,确保肿瘤完整切除且胃腔无狭窄。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联合胃镜胃楔形切除,肿瘤完整切除,无肿瘤破裂,无胃腔狭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84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30ml。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中位进流食时间术后3d。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其余4例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胃镜以及钡餐造影,无胃腔狭窄。5例平均随访27.8月(8~3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是安全和可行的,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原则,可以避免胃腔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加断流术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血小板的变化及 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用血小板结合抗体酶联免疫法(竞争法)分别对28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的肝硬化患者和对照组的PAIgG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病人术前PA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a恙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为-0.8723,P<0.01);术后8~10dPAIgG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血小板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9年2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6例GST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等。结果:所有GST切除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者21例.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者12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者2例,腹腔镜辅助下内镜胃间质瘤圈套套扎术者1例。无一例病人中转开腹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75(30~210)min,术中平均失血60(5-150)mL.肿瘤平均大小3.0(0.5~11.5)cm,肿瘤切缘镜下均为阴性;术后平均排气时间2(1~11)d,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8f3。131d。1例病人出现术后胃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1d出出即停止,其余病例无重大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5(4~67)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是治疗GST之安全、可行、做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转移预测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胃间质瘤患者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9岁(33~7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内11例复发转移,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5岁.收集11例复发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年间49例胃间质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7~89个月),11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此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11例,CD34(+)10例,Vim(+)10例,SMA(+)4例,S-100(+)2例,未见DES和CK表达.局部复发2例,4例出现肝转移,2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术中肿瘤破裂及高危患者是胃间质瘤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胃间质瘤高危患者及术中肿瘤破裂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术中完整切除肿瘤避免破裂及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是预防复发和的重要方法.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个体化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1年11月对25例胃间质瘤行腹腔镜下个体化切除。1例位于贲门,直径6.5cm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1例位于胃窦前壁,直径4.5cm,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6例位于胃底及胃体,直径2.0—5.5cm,肿瘤充分游离后行腹腔镜下楔形切除术;7例胃后壁腔内型肿瘤,直径2.8~5.0cm,行腹腔镜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结果2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84min(53~16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ml(20—140m1)。标本切缘未见肿瘤残留,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间质瘤,CDll7阳性25例,CD34阳性21例。术后除1例出现胃动力功能障碍,余胃肠功能恢复良好,无胃出血、狭窄及胃漏。术后平均住院8d(6—13d)。24例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生存良好,无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间质瘤个体化的胃部分切除术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在切除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的4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与胃镜结合下成功切除胃间质瘤,肿瘤切除完整,边缘无残留。手术切口长约4~6cm(平均5.1cm),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75min),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5~9d(平均6.8d)。随访3~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阳性43例,CD34阳性32例,SMA阳性28例,Desmin阳性2例,S-100阳性22例。结论腹腔镜与胃镜结合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由于有胃镜配合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避免肿瘤残留及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其中约60%发生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手术仅限于解决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局部或楔形切除.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胃窦小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进行远端胃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极少实施全胃切除.发生于胃体大弯侧的间质瘤常需要联合脾、胰尾、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间质瘤手术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一旦发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结构,应该果断采取联合脏器切除.直肠间质瘤原则上采取低位前切除,避免腹会阴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较为少见.2001年至2004年我们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例1男,67岁。进食梗阻感4个月,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见食管下段,长约7cm,黏膜表面局灶性不规则隆起,活检报告为平滑肌肉瘤。2000年2月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为恶性间质瘤,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术后2年失访。  相似文献   

17.
9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99例GIST病例资米斗。结果:1)GIST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以60岁以上最多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2)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3)术前胃镜、上腹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提示诊断,但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DOG-1、CDl17是目前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其他CD34、SMA、S-100等可协助鉴别诊断,CEA对胃间质瘤的诊治无价值。4)手术仍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3cm已足够;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胃大部切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若侵及其他脏器,应争取-并切除;因淋巴结转移极少见,故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共32例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5.3±23.4) min,术中出血量(54.5±15.7)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7.90±13.53)h,术后住院时间(7.3±3.5)d,所有病例随访12 ~48个月,未见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胃间质瘤手术治疗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胃间质瘤患者39例,瘤体直径1.0~4.5cm,平均(2.5±0.5)cm,均采用双镜联合方法手术切除。手术过程:胃镜下确定胃间质瘤的位置、大小,评估切除可能性及方法,腹腔镜下切除肿瘤,闭合切口,取出肿瘤,完成手术。术后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肿瘤生物学风险评估,随访复发或转移情况。结果:1例因瘤体过大予以中转开放手术。余38例手术时间35~125min,平均(75±25)min。术中出血10~50mL,平均(25±10)mL;胃管留置时间0~24h,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2~36h,绝对卧床12~24h,术后72~96h恢复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5~7d。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117阳性36例(92.3%)、CD34阳性32例(82.0%);肿瘤生物学风险分级:极低危27例,低危10例,中危2例,高危0例。随访1~42个月,未发现种植或转移。结论: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快速定位、优化手术流程、术时短、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适合于直径〈5cm、术中仅靠腹腔镜难以定位的瘤灶。手术对瘤体定位、手术组成员配合要求较高,需要富有经验的医师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