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特点 ,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72例确诊PB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 72例中男 8例 ,女 6 4例 ,男 :女为 1:8,平均年龄 (5 0 .8± 12 .5 ) (2 6~ 81)岁 ,近年来确诊人数显著上升。 (2 )主要临床特征为黄疸 (93.0 % )、乏力 (87.5 % )、食欲下降 (80 .5 % )、皮肤瘙痒 (41.7% )及脾肿大 (6 3.9% )、肝肿大 (2 9.2 % )。 2 0例(2 7.8% )合并其他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3)主要异常检测包括 :高胆红素血症 (93% )、ALP升高 (95 .8% )、γ -GT升高 (88.9% )、AST升高 (93.0 % )、ALT升高 (80 .6 % )、血清IgM升高 (83.8% )。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率 81.4 % ,抗M2 阳性率 70 .3%。AMA阴性PBC与AMA阳性PBC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 (4) 38例病情好转 ,总有效率 5 8.5 % ,常规保肝药效果欠佳 ,加用熊去氧胆酸或皮质类固醇有一定疗效。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 ,近年来确诊病例数显著增加。血清ALP、γ-GT、IgM明显升高及AMA、抗M2 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戴瑛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882-488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方法将2008年06月-2011年07月收治的400例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观察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将获得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有400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2.4岁±6.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其中本组患者中表现为乏力现象的有120例,占该组患者的30%,表现为黄疸的有75例,占该组患者的18.8%;皮肤瘙痒现象的有130例,占患者总数的32.5%。本组患者中临床表现占两种以上的有60例,占该组患者的15%。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7例患者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该组患者的3.75%。该组患者均经过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数值升高,110例患者的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高,90例患者的血清值升高,有310例患者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呈现阳性。本组患者中有290例患者采取肝穿刺病理检测,早期患者占88.5%,晚期患者占到11.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一般为中年女性,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皮肤瘙痒、乏力、黄疸等,患者的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等水平升高,血清值也升高。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实现及早治疗。临床中采用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特别是以M2阳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3.
钱积娣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36-2937
目的 对比分析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被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共有患者42例,对照组仅服用熊去氧胆酸,共有患者3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效果有明显差异,有效治疗率分别为85.7%和76.9%.结论 异甘草酸镁结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的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疾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PBC患者均采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异甘草酸镁、茵栀黄的治疗方案:UDCA片,每日剂量15mg/kg,分3次口服;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次,静脉滴注,每日1次;茵栀黄注射液,20mL/次,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它的保肝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均按常规方法进行。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LP,TBIL,ALT和AST等含量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后经疗效评定,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异甘草酸镁、茵栀黄用于治疗PBC的疗效确切,安全,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中西医联合方式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所纳入的对象共74例,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每组37例。给予乙组西药UDCA(熊去氧胆酸),甲组在乙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愈肝方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好转率上,甲组为83.8%(31/37),乙组为51.4%(19/37),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γ-GT(γ-谷氨酰转肽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以及AL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改善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运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既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思想,又对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考虑,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保肝降酶及熊去氧胆酸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益肝汤,连续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LT、GGT、ALP明显低于对照组的TBIL、ALT、GGT、ALP,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金虹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2):53-5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和自身抗体的结果.结果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18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0.4±8.9)岁,常见临床表现多为黄疸(70%)、乏力(70%)、瘙痒(56%)。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均有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467.50U/L和424.00U/L)。80%患者血清胆固醇、80%患者血清IgM有明显升高。90%血清自身抗体检查可查出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M9亚型和其他亚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多见肝活检4例,可见肝内胆管炎症、胆管纤维化、胆管缺失等。结论PBC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等。生化检查以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为主,可检出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肝组织学改变有一定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原发性肝硬化病人口服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胶囊,每次250mg,每日三次。结果治疗前后病人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P=0.0001)肝功能检测前后均有显著改善(P均分别〈0.05),另外,随着疗程的继续,各项肝功指标的改善12周均明显好于6周,根据疗效判断标准,在6周时显著有效率为40.2%有效率为24.1%总有效率64.3%12周显著有效率50.1%有效率33.4%总有效率83.5%,12周的有效率优于6周。结论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胆管进行性损害而导致肝纤维化与肝硬变。本文就PBC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预后及其治疗的目前进展进行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以乏力(33/37,89.18%),纳差(34/37,91.89%),黄疸(29/37,78.37%)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皮肤瘙痒(12/37,32.43%)为首发症状。肝功能改变ALP、GGT升高较ALT、AST明显,TBIL升高以DBIL为主,GLB、CHO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结论 PBC患者多见于中年女性,血清中ALP、GGT、DBIL、GLB、CHO升高及AMA-M2阳性,有助于PBC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2型抗线粒体抗体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观察组)和40例其他原因导致肝硬化(对照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ALP)及氨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检测阳性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ALP及GGT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7岁,因肝酶异常28年于2011年4月入院.患者1983年体检时r-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高,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之后每年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既往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死等.  相似文献   

13.
刘妍  闫惠平  张欣  冯霞 《现代保健》2011,(16):68-68
目的 探讨抗gp21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 100例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AI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结论 抗gp210抗体阳性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杨为  周军  石江涛 《现代保健》2011,(1):149-150
目的 探讨莫沙必利、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件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莫沙必利、熊去氧胆酸联合进行治疗。结果所有7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治疗后,显效67例,占85.9%,有效7例,占9.0%,无效4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莫沙必利、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杨营军  魏艳 《现代保健》2010,(11):68-69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6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胃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5mg,3次/d,餐前口服;UDCA组给予UDCA 250mg,1次/d,餐前口服;莫沙必利联合UDCA组给予UDCA 250mg,1次/d,餐前口服,联合莫沙必利5mg,3次/d,餐前口服。3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临床疗效和胃镜随访量化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建立患者资料档案。结果莫沙必利联合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胃镜征象改变有效率均高于单用UDCA组和莫沙必利组(P〈0.05);且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UDCA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Hp对其疗效可能无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及自身免疫学特点,提高临床对PBC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临床及病理确诊的131例PBC患者AMA阴性为A组,AMA阳性为B组.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免疫生化指标、抗核抗体(ANA)、抗gp210、抗sp100等.结果 131例患者中,A组19例,占14.5%,A组除IgG、IgM较B组升高略低[分别为(8.6±2.7) g/L比(12.0±5.5) g/L、(4.2±0.6) g/L比(4.8±2.5)g/L,P<0.01或<0.05]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A检查A组以核包膜阳性和多核点阳性为主,B组以着丝点阳性为主.抗gp210、抗sp100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中ANA阳性及抗gp210、抗sp100阳性有助于AMA阴性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由于PBC的临床早期肝功能正常,患者多数不到医院就诊,较难发现,易造成误诊.现将本院1992年以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刚 《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68-168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血清IgM升高,血清IgG、IgA则居于正常值范围内.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晚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变情况不明显,12个月的随访发现,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上消化进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我国并非少见,如发生不明原因乏力、皮肤瘙痒症状时,应立即行PBC检测,防止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特征,提高临床病理学方面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6例患者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PBC患者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最高,有64例,占84.2%;其次为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53例,占69.7%;抗核抗体(ANA)阳性46例,占60.5%。21例肝穿患者中I期4例,I一Ⅱ期6例,Ⅱ期1例,Ⅱ一Ⅲ期5例,Ⅲ期1例,Ⅲ~Ⅳ期4例。其中纤维组织增生17例,假小叶形成4例,小胆管改变最明显;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4例)、点状坏死(15例)、灶状坏死(6例)、水肿(1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4例)和肉芽肿(5例)等]也是特征性表现。结论PBC患者的AMA和(或)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PBC,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种结缔组织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特别是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更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结缔组织病合并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