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在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发生桡动脉痉挛的106例分为PTCA导丝组36例和药物组70例。PTCA导丝组在造影路径指导下更换泥鳅导丝为PTCA导丝完成造影;药物组沿鞘管侧管注入维拉帕米1 mg和硝酸甘油200μg,等待5 min后再次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药物组重度痉挛占88.6%,弥漫痉挛占38.6%;PTCA导丝组重度痉挛占97.2%,弥漫痉挛占41.7%,两组痉挛严重及弥漫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A导丝组PTCA导丝均通过病变部位,在PTCA导丝指引下5 F造影导管通过病变部位冠脉造影成功率94.4%。药物组再次造影桡动脉痉挛改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PTCA导丝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6±18.1)min、(29.1±13.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01)。PTCA导丝组出现血管并发症2例(5.6%);药物组出现血管并发症18例(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结论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可尝试使用PTCA导丝完成造影,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并A llen’s试验阳性患者255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治疗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243例,成功率95.3%;失败12例,其中5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2例)。造影成功者中对144例患者行介入治疗,142例成功置入支架278枚,成功率98.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9例血管神经性水肿,7例出现术侧桡动脉波动减弱(无桡动脉闭塞夹层等)。皮下瘀斑2例,小血肿5例,迷走反射发生4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在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术发生桡动脉痉挛的106例分为PTCA导丝组36例和药物组70例.PTCA导丝组在造影路径指导下更换泥鳅导丝为PTCA导丝完成造影;药物组沿鞘管侧管注入维拉帕米1 mg和硝酸甘油200 μg,等待5 min后再次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药物组重度痉挛占88.6%,弥漫痉挛占38.6%;PTCA导丝组重度痉挛占97.2%,弥漫痉挛占41.7%,两组痉挛严重及弥漫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A导丝组PTCA导丝均通过病变部位,在PTCA导丝指引下5F造影导管通过病变部位冠脉造影成功率94.4%.药物组再次造影桡动脉痉挛改善,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PTCA导丝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6±18.1) min、(29.1±13.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01).PTCA导丝组出现血管并发症2例(5.6%);药物组出现血管并发症18例(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1,P=0.01).结论 冠脉造影桡动脉痉挛时可尝试使用PTCA导丝完成造影,该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无须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血管入路。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失败率高达11%,而且由于桡动脉直径较小,无法满足大直径导管技术的需要,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急需探索新的穿刺径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其X线片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桡动脉组)10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95例。结果 X线片照射时间分别为(5.32±3.58)min和(4.64±3.25)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6±10.5)min和(15.1±10.2)min(P<0.01)。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7.9%(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13.1%和3.57%(P<0.01)(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两组间造影剂剂量、手术时间、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依从性经桡动脉组显著高于经股动脉组(98%∶60%,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子散熨敷手太阴肺经上肢段预防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术前桡动脉痉挛的效果。方法将63例经桡动脉路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术前护理及鞘管置入后即时注入普通肝素3 000 U及生理盐水7 mL+硝酸甘油200μg+利多卡因50 mg(鸡尾酒舒张血管疗法)扩张桡动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30 min予四子散熨敷术侧上肢段手太阴肺经至手术开始。结果两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应用四子散熨敷术肢手太阴肺经,能有效预防桡动脉痉挛,促使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诊疗操作更顺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L指引导管行不同开口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间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收治的右冠状动脉存在复杂病变的患者13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的右冠状动脉开口方向分为开口向上组、开口平直组和开口向下组。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系列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PCI。观察三组患者PCI手术中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导引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成功率、支架置入成功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139例患者中有39例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上,76例开口平直,24例开口向下。三组患者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导引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成功率,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上组(100%、97%、95%、95%)和开口平直组组(92%、91%、89%、89%)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下组(75%、67%、63%、63%)。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开口向下的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选择JL系列指引导管对开口段向上和平直的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行PCI是有优势的,介入操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1 05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结果]有43例(0.41%)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31例(0.30%),前臂张力性血肿2例(0.02%),假性动脉瘤3例(0.03%),桡动脉血栓5例(0.05%),桡动脉痉挛 2例(0.02%).[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通过精心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4F、5F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5例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并进行Allen试验,穿刺右侧桡动脉。选择Temm04F、5F共用型造影管,当使用共用型造影管难以完成时换用Judkins造影导管。结果64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98.4%,1例改为肱动脉穿刺成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8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4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9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共用型导管操作较简单,节省时间,较易进入左冠状动脉口,造影成功率高,本组不论选择4F或5F共用型造影导管均顺利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但使用其做右冠状动脉造影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若难以完成时核用JudkinsR型造影导管,本组未发生桡动脉痉挛现象。1例出现前臂血肿,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2例加压不当,引起手部浮肿。总之,使用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简便快速,病人痛苦少,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推送导管通过迂曲、痉挛挠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6月行TRI的1251病例中,28例患者沿PTCA导丝同时推送导管及球囊通过桡动脉痉挛、迂曲嵌顿部位,通过迂曲、痉挛段后退出PTCA导丝及球囊,更换J型导丝,完成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结果:2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6例),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2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7例(70%)患者随后完成PTCA及植入冠脉支架植入治疗。失败2例(由于环形迂曲导管无法跟进),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造影剂外渗,术后即刻至术后3d内无穿刺点出血、前臂血肿、迷走反射及假性动脉瘤,术后监测血压良好。结论: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是一种解决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因桡动脉痉挛、迂曲及损伤后无法送入导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烟窝桡动脉远端穿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9月在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介入治疗途径等分为腕部桡动脉组和鼻烟窝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满意度。结果鼻烟窝桡动脉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腕部桡动脉组(P 0.05),疼痛程度轻于腕部桡动脉组(P 0.05),患者满意度高于腕部桡动脉组(P 0.05)。结论经鼻烟窝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局部穿刺口无明显疼痛、患者满意度高、护理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容兰  陈务贤 《全科护理》2013,(33):3106-310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86例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制订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86 例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桡动脉痉挛5 例,伤口出血2例,血肿1 例,桡动脉闭塞1例,经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精心的护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 期 导 读     
《中国综合临床》2019,(4):285-28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十分凶险的疾病,病死率非常高.早期开通急性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再灌注是临床治疗的主导,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又分为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两种,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优于经股动脉,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如何减少桡动脉痉挛等常见并发症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桡动脉血管壁中平滑肌纤维和弹性纤维较多,血管直径较小,其管壁上分布着大量α1 肾腺素受体,因此桡动脉对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受到刺激时,儿茶酚胺的浓度就会大幅度提高,致使桡动脉痉挛的发生.桡动脉痉挛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穿刺失败,也会使穿刺肢体出现剧烈的疼痛感,手术时间大幅度延长,甚至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8年4月拟经桡动脉行易化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28例,回顾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4例经桡动脉途径完成易化PCI治疗,成功率85.7%.其中血管涉及右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1例、前降支10例及回旋支5例,PCI术前血流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3级者5例(占20.8%), 动脉鞘管置入时间(4.56±1.03)min,造影时间(20.55±5.21)min,血管再通时间(26.13±5.17)min,手术总时间(46.59±8.73)min,血肿1例,桡动脉闭塞3例,发生率分别为4.2%和15.0%,无迷走反射病例,亦无需要输血和影响手部供血的血管并发症.1例转运途中心搏骤停;1例术前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家属放弃手术;2例因血管畸形,指引导管不能到位或到位后支撑力差,改股动脉途径完成PCI治疗.结论:桡动脉途径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可减少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本组病例尚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桡动脉造影法观察不同血管扩张剂对桡动脉的解痉效果,明确血管扩张剂对RAS的作用。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患者180例。随机分入A组(硝酸甘油200μg),B组(尼卡地平200μg)和C组(硝酸甘油100μg+尼卡地平100μg)各60例。常规桡动脉造影后分别鞘入协定药物。给药后1 min、2 min分别行桡动脉造影。比较3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 min、2 min桡动脉正常参考段及痉挛段的直径变化。结果对于桡动脉正常参考段,A、B组给药后1 min、2 min直径显著增加(P<0.05);C组在给药后较给药前直径显著增加(P<0.05),但给药后1 min、给药后2 min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桡动脉痉挛段,各组内给药前、给药后1 min、给药后2 min桡动脉直径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给药2min后A组、C组的痉挛段直径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均具有明显扩张桡动脉的作用,但2者联合应用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1%(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7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途径471例,经桡动脉途径309例。经股动脉途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2%,高于经桡动脉途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股动脉途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股动脉途径患者重大并发症(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形成)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1%vs 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临床入路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