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病理符合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治疗(普通圈套器电切组,12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EMR组,47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39例)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78.57%(77/98)。普通圈套器电切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为66.67% (8/12),EMR组为82.98% (39/47),ESD组为76.92% (3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仅1例ESD治疗后发生穿孔,其他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未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对病变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类癌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黏膜隆起性病变、瘤体直径小于1.5cm、超声内镜检查无肌层浸润,超声或cT检查无转移,疑似结直肠类癌的43例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术后3d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均经内镜及药物治疗痊愈;术后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结肠镜是结直肠类癌检查的重要手段,超声内镜是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5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结直肠类癌,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肠类癌的结肠镜诊治(附3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在结肠镜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肠镜室共36例大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确诊36例,内镜下用PSD圈套器圈除16例,热活检钳钳除3例,EMR切除8例,手术局部切除7例,直肠根治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结果:随访1~5年存活率10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大肠类癌的首选方法,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内镜下治疗切实有效,EMR是治疗大肠类癌安全可靠的方法(无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9.
直肠类癌(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肝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12.
Backgrou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has been developed as treatment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by Japanese authors. However, there are no reports about its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in the Western setting.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endoscopic treatments for EGC in an Italian cohort.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for a total of 48 gastric lesion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irty-six EMR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strip biopsy technique using a double-channel endoscope. En bloc resection refers to resection in one piece, while piecemeal refers to resections in which the lesion was removed in multiple fragments. A total of 12 ESD were performed and completed with IT knife. We define as curative treatment lateral and vertical margins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s free of cancer and repeat endoscopic finding of no recurrent disease. Results  Out of 36 EMR procedures, 10 were piecemeal resections (28%), while 26 were en bloc (72%). ESD led to en bloc resection in 11/12 cases (92%).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curability in the EMR group was achieved in 56% of the cases, and in 92% of the ESD group.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1 months (range: 12–71 months). There was no local recurrence or distant metastasis in the curative group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eem to confirm the safet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ESD proced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to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关术后消化道瘘的原因 ,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 12例术后肠外瘘胆瘘的临床资料。胆瘘 3例 ,十二指肠瘘 2例 ,小肠瘘 5例 ,结肠瘘 2例 ,其中吻合口瘘 3例。平均术后至瘘时间 5 .3d。采用有效引流、肠外加肠内营养、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扩创换药先吸后堵等治疗。结果 除 3例死亡 (病死率 2 5 % ) ,其余均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 5 5 .3d。结论 有效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是治疗消化道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特点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的17例患者均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取材完整;病理检查均为早期结直肠癌,切缘无癌浸润;创面出血少。结论在基层医院对结直肠黏膜可疑病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能够一次性完成诊断与治疗的,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一般处置原则.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 2007 年 6 月至 2013 年 8 月行 EMR 或 ESD 治疗且术前病理曾诊断为 LIN 患者的术前病理资料,病变时间,病变位置以及术后切除标本的病理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病例 151 例,中位年龄 60 岁,男女比例为 2.51∶1,50 ~ 80 岁患者检出率最高.胃窦部病变检出率为 51.66%,其次为胃角 14.57%.术前共有 30 例患者末次病理提示为 HIN,术后手术切除病变病理示 8 例为癌,64 例 HIN,58 例 LIN,其余为炎性病变,息肉等.结论 应对 50 ~ 80 岁老年加强随访,活检时应注意远端胃的黏膜变化.此外,对于活检诊断 LIN 的患者,建议 1 ~ 2 周内于相同部位复取活检,排除 HIN;发现 LIN3 个月以内患者均应复查病理.若复查病理仍为 LIN,可继续观察,6 个月后复查病理.若 LIN 持续存在,时间超过 1 年,可行内镜下干预治疗,以防止病变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消化道瘘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的病因 ,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以术后消化道瘘 6 2例 ,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率占同期消化系手术的0 .4 9% ,术后至发生消化道瘘的时间平均 4 .6d。 6 9.4 %是由医源性损伤所造成的 ,再次手术 2 3例 ,占 37.1% ,全组死亡 19例 ,死亡率 30 .7%。老年人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率显著高于成年人 (P <0 .0 1)。结论 加强责任感 ,是预防消化道瘘的关键。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控制血糖 ,及时、彻底的引流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