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少年的你》作为国内第一部校园霸凌题材的教育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反思,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魏莱式”的精英教育,把优秀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唯一价值,会导致孩子情感缺失,甚至是价值观的扭曲。  相似文献   

2.
<正>电影《心灵奇旅》是由彼得·道格特、凯普·鲍尔斯联合执导的动画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已步入中年的音乐老师乔伊·高纳一直想完成自己的梦想,在不懈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登台演出的机会。但却因为意外“去世”,他的灵魂进入了一个奇幻之境,他认识了一个叫作“22”的没有梦想和目标的灵魂,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使二人相互捆绑,一起回到了真实世界。而乔伊也在经历中明白了人生的真正含义,开始热情乐观地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3.
“临上飞机的时候.他递给她一个木盒子。是送给她的礼物。他们互道珍重。然后她提着行李远去。在机舱里.她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张卡片和一堆照片。卡片上写着:这些是我想你的日子。那些照片上是一天又一天的天空。清晨的,晴朗的,阴郁的。每一张后面都写着日期.某年某月某日。就像他们年少的时候.他躺在阳台上.看着天空,想着她。”  相似文献   

4.
医学教育是关系到民众健康、政府行为与教育机构的重要事情,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生们的工作能力,最终授益于患者。事实上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便已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然而真正要实现医学教育这一终极宗旨,仍有漫长的路程。因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医学教育只是培养医生,而医生们往往难以将病人置于中心的地位,极少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当前的医学教育处于一个关键的  相似文献   

5.
我的小儿子在幼儿园,他回家常常跟我念叨的事就是小朋友之间的争端。什么谁谁谁与谁谁谁打起来了,谁谁谁与谁谁谁骂起来了,谁谁谁抢谁谁谁的东西了。比如,有一天,他告诉我的就是:“吴小飞抢我的《汽车杂志》,把杂志撕坏了!”小家伙满脸难过!  相似文献   

6.
正Greenberger博士和Padesky博士的这本《理智胜过情感:如何改变你的抑郁、焦虑、愤怒和内疚情绪》(第二版),教我们理性地认识和调节情绪。这很对一些人的胃口,以为读过这本书之后,就可以找到办法,一劳永逸地消灭那些不理性的情绪反应。而我得说,这是一个误解。这本书并不教人对抗情绪。  相似文献   

7.
正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在《致孩子》中这样诠释为人父母之道:孩子于父母而言是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能给予生命、给予爱,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与生活。小说《无声告白》以一个美国华裔家庭大女儿莉迪亚的死亡为引,细腻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小说一步步剖析出那些藏在我们所熟知的"爱"下面的家庭秘密。向我们揭示,隐藏在家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爱——爱是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父母是爱孩子,还是爱伴侣,给予对方可选择的自由的爱,才是灵魂需要的爱。  相似文献   

8.
四四 《心理与健康》2009,(10):29-30
有人说这是一部不乏俊男靓女的偶像剧,但却受到了老中青三代观众的热捧,你会发现,一家老小都在关注剧情的发展,你也可以在剧中帮自己走出困惑。我的青春到底该谁做主?几位年轻的主人公给了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9.
<正>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周秉昆和郑娟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剧中郑娟的人生支离破碎,充满悲剧色彩:作为弃婴被收养,养母年迈,同样被收养的弟弟失明;正值花季被暴徒侵犯,未婚怀孕;嫁与周秉昆后,遭遇丈夫获罪入狱,丈夫出狱后,面临长子丧命。如此坎坷的人生,她却活出了幸福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闫煜蕾 《校园心理》2005,3(10):26-27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具,但日本的面具在其中更显得与众不同,不但风格迥异,且有个特殊的名字——能面。李御宁先生在《Et本的缩小意识》一书中说日本的缩小文化可以说集中体现在那一张小小的面具上了.“能面”的脸孔上,眼睛小小的眯成一条线,嘴巴微张着,正面看上去,既不是微笑,也不是恼怒.因此韩国人也有时将日本人贬作“能面脸”.意思是看不出他们心里的真感情。本尼迪克特也在《菊与刀》里惊叹日本人的善变,的确.身为美国人的本尼迪克特是不可能理解为什么神风敢死队会以毫不畏惧的神情撞向美国飞机.而在投降时.日本人又以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像捣年糕一样对他们昔日的敌人又鞠躬又微笑.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解剖学学术园地上,又有新的成果登场。苏济豪和卢鹏主编的《中国正常成人横断解剖、X 线、超声与 CT 图像》一书,已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医用影像学是现代高科技应用于临床后出现的一门崭新的学科。这个领域的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手外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专家顾问王澍寰教授,因病于2013年10月8日10时30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89岁。2013年10月12日上午王澍寰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礼堂隆重举行,社会各界群众数百人为王老送别,表达对他的无限哀思。王澍寰院士于1924年12月12日在北平(北京市)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0年至1958年历任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3.
<正>您从事神经再生的基础或临床应用研究吗?○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神经退行性病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多种干预因素(干细胞、神经因子、相关基因、神经移植、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神经药理、康复、手术、电磁疗法、中医药等)对损伤神经组织的保护、再生及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14.
<正>您从事神经再生的基础或临床应用研究吗?○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神经退行性病的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多种干预因素(干细胞、神经因子、相关基因、神经移植、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神经药理、康复、手术,电磁疗法、中医药等)对损伤神经组织的保护、再生及功能重塑○神经损伤与再生及功能重塑的影像学评价○神经损伤与再生及功能重塑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