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15只/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用0.1 mol/L、pH 4.5柠檬酸盐缓冲液配制)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发病后4,6,12周,将两组大鼠空腹麻醉后尾静脉采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制备视网膜血管铺片,常规过碘酸-Schiff染色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的视网膜微血管壁的细胞数.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微柱层析法,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用SDZ-3型自动电子计时黏度计,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触性的测定采用LG-B-190型红细胞聚集仪.结果:实验共纳入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两组大鼠腹腔注药前后血糖变化:腹腔注药前,两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6.5 mmol/L(t=1.614 9,P>0.05),尿糖定性均为阴性.腹腔注药后第1,3,7天,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均持续高于19 mmol/L,且尿糖持续阳性,而对照组大鼠血糖均低于6.5 mmol/L以下,尿糖阴性.注药后两组大鼠血糖具有显著性差异(t=5.648 2~5.669 4,P<0.01).[2]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发病后4周,毛细血管行走尚规则,血管壁细胞数目及血管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发病后6周,血管壁细胞数目减少;发病后12周,血管壁细胞数进一步减少,毛细血管迂曲,管径粗细不一,毛细血管呈囊样扩张.对照组在以上各实验时点毛细血管行走规则,管径粗细均一,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异常改变.[3]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与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病后4,6,12周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7;1.3),(6.1&;#177;1.2)%,P<0.05;(10.3&;#177;2.1),(6.2&;#177;1.1)%,P<0.01;(10.4&;#177;2.5),(6.2&;#177;1.1)%,P<0.01].发病后4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与对照组基本相近[(56&;#177;6.5),(58&;#177;6.2)个,P>0.05],而发病后6,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177;5.3),(59&;#177;6.1);(28&;#177;4.5),(58&;#177;5.9)个,P均<0.01].[4]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糖尿病病程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21 6,-0.751 8,-0.742 2,-0.765 1,-0.736 6,-0.753 7,P均<0.01),而与血液流变触性呈正相关(r=0.768 2,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可检测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且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发病后6周开始发生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异常和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纠正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糖代谢紊乱对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够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因素。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40只,禁食12h后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20只/组。糖尿病组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组发病后4,6,12,16周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程度,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中自由基含量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行t检验,组内比较行H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发病前后不同时期空腹血糖的变化:两组大鼠在发病前基本相近[(4.16±1.1),(4.16±1.2)mmol/L,P>0.05],发病后4,6,12,16周糖尿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79,P<0.001)。②两组大鼠发病后4,6,12,16周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全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视网膜细胞溶解液吸光值均明显增高(t=2.4388,P<0.05;t>2.5673,P<0.01;t>2.8514,P<0.01;t>2.9155,P<0.01),而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t>2.9612,P<0.01)。③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糖尿病组视网膜细胞凋亡量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呈高度正相关(r=0.7584,0.7844,0.7962,0.8248,0.6246,P均<0.001),而与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呈高度负相关(r=-0.8617,P<0.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发现血中自由基含量增加、视网膜组织中抗氧化机能下降、同时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提示糖代谢异常和机体抗氧化机能的下降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抗氧化机能、降低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程度将可能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的发生发展有所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改变与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损伤有关。动态观察病程12周和24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锦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2月龄雄性SD大鼠。实验组大鼠按60mg/kg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注射后第2,7天采尾血测血糖,以后每2周测1次血糖、尿糖,将血糖浓度>16.7mmol/L,尿糖阳性的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实验组造模成功15只,实验12,24周时分别为8,7只。对照组大鼠未造成糖尿病模型,只注射等容积缓冲液,实验12,24周时各5只。取大鼠视网膜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饲养12,24周时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的变化经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结果分析大鼠分别为15和10只。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实验组大鼠实验12周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边集。周细胞改变较内皮细胞重,基底膜增厚。24周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形,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周细胞内结构消失,仅残留少许细胞器,基底膜明显增厚。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实验组大鼠实验12,24周时明显对应时间的对照组[(245.5±11.9),(310.6±28.0)nm;(214.1±16.1),(238.3±13.2)nm,P<0.01]。随着病程进展,与12周时糖尿病组比较,24周时糖尿病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进一步增厚(P<0.05)。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不随实验进行而变化。结论: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即出现视网膜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改变,且基底膜增厚,随着病程延长病变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能够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因素.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40只,禁食12 h后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和对照组,20只/组.糖尿病组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组发病后4,6,12,16周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程度,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中启由基含量及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行t检验,组内比较行H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发病前后不同时期空腹血糖的变化:两组大鼠在发病前基本相近[(4.16&;#177;1.1),(4.16&;#177;1.2)mmol/L,P>0.05],发病后4,6,12,16周糖尿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79,P<0.001).②两组大鼠发病后4,6,12,16周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全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视网膜细胞溶解液吸光值均明显增高(t=2.438 8,P<0.05;t>2.567 3,P<0.01;t>2.851 4,P<0.01;t>2.915 5,P<0.01),而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t>2.961 2,P<0.01).③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糖尿病组视网膜细胞凋亡量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呈高度正相关(r=0.758 4,0.784 4,0.796 2,0.824 8,0.624 6,P均<0.001),而与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呈高度负相关(r=-0.861 7,P<0.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发现血中自由基含量增加、视网膜组织中抗氧化机能下降、同时伴有视网膜细胞凋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程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中自由基含量、视网膜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提示糖代谢异常和机体抗氧化机能的下降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抗氧化机能、降低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程度将可能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的发生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性淀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寻求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7)、糖尿病对照组(n=7)、抗性淀粉组(n=8)和普通淀粉组(n=8)。正常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糖尿病对照组、抗性淀粉组及普通淀粉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普通淀粉组、抗性淀粉组分别以普通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6g/(kg·d)灌胃(用蒸馏水稀释),其余两组用蒸馏水灌胃。4周后断头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血生化。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抗性淀粉组大鼠干预后血糖、总胆固醇和尿素氮(17.1±3.4),(4.07±0.87),(5.55±0.50)mmol/L明显低于高消化淀粉组(21.4±3.1),(4.99±1.09),(6.27±0.82)mmol/L和糖尿病对照组(21.9±3.0),(5.02±1.00),(7.72±0.81)mmol/L(P<0.05~0.01)。各组大鼠血清蛋白及钙、磷、镁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性淀粉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和尿素氮,提示抗性淀粉具有减轻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并可能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血糖控制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8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微血管病变及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 结果: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15.44±5.31)mmol/L和(14.27±4.53)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11.2±1.8)%和(9.8±1.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呈显著性正相关,是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强训和野外生存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海军陆战队员151名,其中52名参加为期1周的高温强训,43名参加野外生存训练20d,56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使用凝血分析仪、血液流变仪检测高温强训前、高温强训后、野外生存训练后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相关指标。结果高温强训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9.3±0.5),(5.5±0.3),(4.5±0.2)mPa·s,(48.5±3.7)%,(7.5±1.5)mm/h,(20.5±4.1),(10.2±1.7),(7.8±2.1)mPa·s,6.0±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9~3.61,P<0.01)。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61.8±12.5,2.6±0.4,5.3±1.2,0.9±0.1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2.09~2.92,P<0.05)。野外生存训练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分别为(8.8±0.4),(1.2±0.1)mPa·s(t=2.32,2.45,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11.1±1.8,6.3±2.1,此4项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t=3.42,3.07,P<0.01)。高温强训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军陆战队员在六级风浪大海中乘舰远航登陆训练时,航行中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海军陆战队员187名,其中124名在六级左右风浪中航行18h达到登陆地点,63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使用凝血分析仪、血液流变仪检测对照组,乘舰中晕船呕吐组、乘舰中晕船未呕吐组及无晕船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相关指标。结果:晕船呕吐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9.4±0.5)mPa·s,(5.4±0.3)mPa·s,(1.5±0.2)mPa·s,(48.2±3.1)%,(6.6±1.4)mm/h,(21.7±4.1)mPa·s,(10.1±1.6)mPa·s,(61.4±11.5),(5.3±1.0),(6.3±1.8),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2.11~3.33,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4.7±0.3)mPa·s,(8.0±1.9)mPa·s,(2.8±0.3),(0.8±0.3),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2.07~2.21,P<0.05)。晕船未呕吐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7.7±0.5),(14.0±2.2)mPa·s,(1.6±0.3),(5.2±1.3)均较对照组低(t=2.37~2.83,P<0.05)。无晕船组无差异(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6/2004-06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年龄45~68岁)作为观察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年龄47~66岁)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就诊时分别测定血液黏度,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犤(12.8±1.7),(6.52±0.65),(5.6±0.6),(1.68±0.08)mPa·s和(56.2±5.1)%犦,显著高于对照组犤(9.2±1.4),(5.30±1.40),(4.4±0.5),(1.57±0.10)mPa·s,(41.8±6.5)%和P<0.01犦。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低切、中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犤(9.5±1.2),(5.54±0.22),(1.63±0.09)mPa·s,(45.1±4.9)%,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增高,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黄精提取物黄精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鼠的降糖作用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调节。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室完成。选取10~12周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脉康组、黄精多糖组,10只/组。黄精多糖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提供(每毫升相当于黄精生药10g)。糖脉康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汇制药公司产品(批号030905)。各组小鼠均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mL/(kg·d),连续5d。造模完成后,糖脉康组将12.5g/(kg·d)糖脉康加入1mL生理盐水溶解,分两次灌胃给予;黄精多糖组将4mL/(kg·d)的黄精多糖溶入1mL生理盐水,分两次灌胃给予;模型组只喂等量生理盐水。各组给药时间均为8周。分别于实验前及建立糖尿病模型禁食6h后,剪尾测定各组小鼠血糖含量。最后用取小鼠眶动脉血,血糖变化以葡萄糖氯化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柱层析法,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实验纳入3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造模前后血糖变化: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模型组、糖脉康组、黄精多糖组血糖均显著升高犤(5.45±1.02),(8.95±2.31);(4.97±0.99),(8.39±1.81);(6.13±1.36),(9.17±1.89)mmol/L;P均<0.01犦;造模后各组间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实验前后血糖检测结果: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糖脉康组和黄精多糖组均显著降低犤(8.39±1.81),(6.77±1.34);(9.17±1.89),(6.43±1.22)mmol/L;t=3.264~2.791,P均<0.05犦,模型组基本无变化。③实验后各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情况:与模型组比较,黄精多糖组显著下降犤(3.37±0.33),(1.61±0.29)%,t=6.148~4.395,P<0.01犦,糖脉康组基本无变化。④实验后各组血浆胰岛素及血浆C肽情况:与模型组比较,糖脉康组和黄精多糖组均显著升高犤(5.67±2.49),(10.13±5.82),(24.64±7.31)U/L,t=6.148,P<0.05;(27.6±10.52),(56.54±21.87),(113.79±23.45)pmmol/L,t=4.395,P<0.01犦。结论:黄精多糖可显著降低实验性糖尿病鼠血糖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并明显升高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表明黄精多糖具有调节糖代谢和治疗实验性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