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珠海市城区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珠海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学生1 223名,男638名,女585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3%,在各因子中,以男生的多动(4.5%)及女生的分裂样(4.4%)最高,以男性的交往不良(1.1%)及女性的体诉(1.0%)最低.检出率的差别与父亲的职业有关,与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民族、父母文化等无关.结论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8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应用自编相关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评.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7%,男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1),男生的A行为高于女生,女生的N行为高于男生(P<0.01).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子女出生后的安静度、亲子关系、玩游戏机、父母养育方式、子女个性等因素相关.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舟山市某实验学校家庭缺失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38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4%,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男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A行为检出率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行为总分及A行为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生和初中生行为总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行为分与FAD的总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N行为分与FAD的问题解决及总的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1)。年龄和性别与行为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功能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缺失儿童的行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永宁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6 ~15岁学生共1394名.其中回族282名,回族留守儿童112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和自编儿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结果 6~15岁回族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5%,高于汉族留守儿童的17.84%(x2=11.556,P=0.001),亦高于回族非留守儿童的14.12%(x2=14.904,P=0.00l).回族留守儿童中,6~11岁年龄段、留守起始年龄在5~7岁年龄段、父母与老师交流<1次/月者行为问题检出率高(x2=14.904,6.327,7.904,P<0.05).回族少年儿童中,6-11岁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2 ~ 15岁的回族留守儿童(0R=0.179)及父母与老师联系频繁的回族留守儿童(OR =0.362)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结论 宁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5.
背景 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 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充市及周边20个乡镇、67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将问卷输入问卷星平台生成二维码,学校发放二维码给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问卷包括一般信息问卷、渥太华自残量表(OSI)和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统计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检出率,并分析影响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调查共对23所中学的8 785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 606份,有效回收率98.0%。8 606名中学生中男4 540名(52.8%)、女4 066名(47.2%);初中5 937名(69.0%),高中1 028名(11.9%),职业高中1 641名(19.1%);双亲家庭7 274名(84.5%),父母离异单亲787名(9.1%),父母离异再婚545名(6.4%)。本次调查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5.6%(48...  相似文献   

6.
既往受责打与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既往受责打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析既往受责打对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对某农村中学初中学生842人进行调查,通过自我报告法调查学生既往受责打情况和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评定儿童行为问题。获得812份有效问卷,其中评定为有既往受责打的初中生128人,对照组684人。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各项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的显著性,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既往受责打史的男生焦虑/抑郁问题检出率(15.3%)与对照组(6.2%)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思维问题检出率(29.4%)与对照组(17.4%)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行为问题捡出率(37.6%)与对照组(26.5%)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缩行为、躯体主诉、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内外向行为问题在两组学生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既往受责打女生和对照组间各项行为问题均无显著性。根据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评定的学校得分和适应能力总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行为问题与既往受责打相关联。结论 既往经常受责打男学生的焦虑/抑郁、思维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既往受责打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校生活技能教育降低我国小学三年级学生行为问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两所小学三年级共9个班62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一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3个班级作为干预组(208人),其余3个班级为内对照组(209人),另一所学校3个班级为外对照组(204人).对干预组学生进行26学时的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对其父母进行5学时培训.在干预前、干预后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随访时,采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和教师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家庭行为问题检出率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总行为、反社会行为(A行为)和神经症行为(N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1.2%,3.6%和6.1%,除N行为外,均低于内对照组(19.4%,5.6%和6.1%)和外对照组(18.9%,8.9%和5.3%);随访时,上述三项问题干预组的检出率(10.2%,2.5%和3.6%)仍低于内对照组(17.2%,6.8%和6.8%)和外对照组(17.8%,7.8%和6.7%).(2) 学校行为问题检出率干预后,干预组的学校总行为和A行为分别为5.3%和4.3%,低于内对照组(10.1%和7.7%)和外对照组(14.9%和12.4%,均P<0.05);随访时,干预组上述问题的检出率(2.9%和2.4%)仍低于内对照组(10.2%和9.7%)和外对照组(11.3%和10.3%,均P<0.05).结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可降低小学三年级学生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行为问题,特别是反社会行为.在干预后半年的随访时,效果仍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及自制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129名4~10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87%,男童高于女童(2=5.25,P<0.05),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2=9.34,P<0.01).②学龄前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性行为(6.62%)、焦虑/抑郁(5.57%)、思维问题(4.88%),女童为思维问题(5.61%)、退缩(5.10%)、焦虑/抑郁(4.59%),男童攻击性行为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2=6.94,P<0.01),女童退缩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童(2=5.10,P<0.05);而学龄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注意问题(5.39%)、社交问题(4.85%)、违纪行为(4.58%),女童为退缩(5.45%)、焦虑/抑郁(4.73%)、躯体主诉(4.36%),男童注意问题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2=5.42,P<0.05),女童退缩、躯体主诉2个因子检出率高于男童,差异有显著性(2=5.45、4.36,P<0.01或0.05).③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户籍类型、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稳定状况、父母婚姻关系和父母的管教方法.结论 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而以家庭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丽  王念蓉  赵妍  樊欣 《重庆医学》2021,50(7):1205-1207
目的 对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现状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重庆市主城6个城区及5个区县幼儿园5 135名4~6岁儿童家长及带养人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进行行为问题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30%,主城区检出率(14.47%o)高于区县(12.04%),男童检出率(15.81%)高于女童(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按检出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学习问题(8.24%)、心身问题(4.67%)、多动指数(2.49%)、品行问题(2.32%)、冲动-多动(1.07%)、焦虑(0.43%).男童在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检出率较女童高,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较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 ,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抽取的 14 2 1名中学生使用自编危害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 ,回收问卷 13 93份。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 2 3 .5 5 %、8.11%、2 .5 8% ,女性均高于男性 (P <0 .0 1) ;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 14 .0 0 %及 5 1.61% ,且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1) ;有药物成瘾史者 2 .2 3 % ;攻击及违纪行为中 ,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5 2 .2 6%、14 .93 %、7.3 2 %、3 .88% ,且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5 ) ;离家出走 8.97% ,逃学或旷课 14 .86% ;频率较高的可疑精神症状有 :喜欢咬指甲(9 .19% )、头脑中有荒诞想法 (6.0 3 % )、希望自己成为异性 (4 .74% )。结论危害健康行为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以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社区某所小学一年级学生 744人为调查对象 ,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 ,符合此标准者 113人有行为问题 ,将其影响因素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 15 .2 % ,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母孕期不利因素、儿童周岁前安静度、儿童躯体疾病、父母的文化程度、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有关 (P <0 0 5 )。结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某校九五、九六级301名医学专科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检验、单因素相关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学期总平均成绩高于男生(P<0.01);统招、统自生与自费生学习成绩差异极为显著(P<0.01)。单因素相关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九五级学生学习成绩与性别、学生类别、健康状况关系密切(P<0.05或0.01),九六级学习成绩主要受年龄、学生类别、吸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等因素影响(P<0.01)。提示:医学专科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复杂,且不同年级影响因素有所不同。通过调查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南省城市初中生当下所受健康教育的情况,对河南省六地市的八所中学1200名中学生进行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发现城市初中生对一般的健康知识虽达到了一定的掌握程度,但向健康行为的转变却不理想;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交往的对象有相关性.因此,要针对这些现象和特征,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优化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其健康乐观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西部地区高校不同专业(文科、理工科、医学类)大学生对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疫苗的认知、HPV疫苗接种现状及接种意愿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校HPV健康教育及HPV疫苗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成都市某高校的大一学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81名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19名、女生462名,女生疫苗接种率为3.5%(16/462)。分别有59.1%、67.5%、56.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HPV、HPV相关疾病和HPV疫苗。仅有10.4%、10.6%、27.8%的学生知晓“感染HPV通常不会引起症状”、“HPV感染通常是一过性的,多数可自愈”、“HPV感染非常普遍”。女生、医学生的认知合格率优于男生、非医学生(P=0.035,P=0.021)。有65.7%的学生表示愿意接种HPV疫苗,HPV疫苗接种费用昂贵(50.8%)、担心疫苗的副作用(46.3%)、没有性生活(43.4%)是学生不愿接种的主要原因。性别、父母受教育水平、二类疫苗接种史、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性行为史及HPV认知水平是影响接种意愿的因素。结论 本研究大一女生预防性HPV疫苗接种率低,对HPV及其疫苗认知不足,亟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尤其需要注重对HPV病毒感染,HPV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等知识的宣教。同时应重视男生、非医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学生家庭因素与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编的相应因素问卷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通过病例对照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50例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及2142例无行为问题的中学生的家庭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学生男性各年龄组CBCL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其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患精神疾病,父亲文化程度低、酗酒、性格内向、很少在家居住及缺陷家庭、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差有关。结论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及对寻求帮助的态度。方法采用自编的朋辈咨询热线相关问题调查表,以完全随机路拦访问法对某工科院校本科生319名(男女比例201∶118,理工科专业占79%,其他专业占21%,年龄为(20.30±1.778)进行了调查。结果有221人(占69.3%)在最近一个月出现心理困惑,困惑的问题以学习问题(占35.1%)为主,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多数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占57.7%),较少寻求帮助,特别是很少寻求专业帮助。结论大学生心理困惑较多而不愿寻求帮助,应开展有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求助行为的主观认可,培养有问题寻求帮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生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知识水平及对AIDS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医学院在校不同学历的学生250名,采用匿名独立答卷方式进行调查,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将AIDS知识按得分高低分成2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知识部分25题,总得分是(22.50±2.35)分,其中其中男生为(22.29±2.70)分,女生为(22.67±2.02)分,男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居住在城市、有专业知识、父(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对AIDS知识掌握较好,另外,AIDS知识高低还与对我国面临AIDS的严重挑战的认识、对AIDS病人的隐私保密、对婚前性行为、择业时到AIDS或感染者的科室工作和性生活正确使用避孕套等态度和行为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等级相关一致。结论: 大多数同学对AIDS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是从知识到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的路还很长,今后必须加强大学生对AIDS的全面认识,提示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的问题加以教育、引导和加强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大学生SARS流行高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SARS流行高峰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以问卷收集武汉市2298名在校大学生SARS流行期间行为影响因素的资料。结果 性别、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家乡SARS疫情、自我排解、应付方式得分、与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SARS流行高峰心理状况、对学校防治SARS措施的意见直接影响其流行高峰行为;年龄、专业、学生干部、生源(城市)有间接影响作用。结论 欲实现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迅速良好的反应必须以基础工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女性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青春期女性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为青春期保健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体象障碍量问卷”(BDD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初、高中学生421人(初中:男103人,女112人;高中:男92人,女114人,其中,男性用作对照)进行调查。同时收集背景资料,建数据库,用、EPI和SAS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及多元分析。结果 学生体象障碍与青春期学生性困惑和心理障碍问有密切关系。结论 中学生青春发育期出现的体象障碍对其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有重要影响,是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建议在中学生中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身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苏晨  贺鹭 《中国医疗前沿》2013,(13):117-118,106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为探寻提高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四所高校的638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⑴大学生健康行为得分:不及格人数占13.7%,79.2%的人介于60-80分之间,80分以上的人只占7.1%。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大学生健康行为无显著影响(P <0.05)。在健康行为的四个维度当中,人际支持行为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个人生活习惯、学习相关行为和压力管理行为。⑵620名调查对象中,成就动机平均得分2.46±8.87,其中,64.4%的人成就动机得分大于0。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大学生成就动机无显著影响(P <0.05)。⑶成就动机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健康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总体水平不高,健康行为中人际支持行为较好,而压力管理行为有待提高。大学生整体成就动机较强,且成就动机越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