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氯乙烯作业工人彗星实验结果,评价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彗星实验分析DNA损伤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T1,GSTM1)基因型;应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RFLP)检测细胞色素P4502E1酶基因型(CYP2E1),收集历年体检资料,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各因素同OTM做秩和检验,平均每年接触量、CYP2E1c1c2/c2c2、饮酒均与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有关。结论 氯乙烯工人DNA损伤情况受遗传特性、生活习惯、氯乙烯作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用于氯乙烯工人健康监护应作全面考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主要分析氯乙烯(VC)接触男性工人发生DNA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用CASP彗星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提取氯乙烯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型和应用PCR法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μ(GSTT1)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μ(GSTM1)基因缺失型进行检测。结合工人体检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CYP2E1基因型(OR=4.253,95%CI:1.248-14.500)、年龄(OR=1.192,95%CI:1.007-1.411)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rs=0.276,P=0.015)、日均VC吸入量(rs=0.248,P=0.030)及秩和检验显示饮酒(X^2=7.580,P=0.023)是VC接触者DNA损伤的影响因素。结论VC接触者DNA损伤情况受遗传、生活习惯、VC作业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氯乙烯(VC)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探讨VC所致损伤的早期敏感监测指标.方法 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10,20,40 mg/kg,连续腹腔注射染毒4周,隔2天染毒一次.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法进行评价,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反映肝功能变化.结果 染毒组小鼠外周淋巴细胞的彗星率均高于对照组(X2=251.17,P<0.01),彗星细胞尾相值(oliver tail moment,OTM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557.760,P<0.01),各染毒组与阴性对照的肝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在未导致肝功能变化时,VC可导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彗星细胞的损伤程度及出现率可作为氯乙烯所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氯乙烯慢性接触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更好地保护氯乙烯作业工人的健康.方法 分析四川省某职业病防治院2009-2011年对成都市某化工厂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350份.结果 2009-2011年氯乙烯接触工人的脂肪肝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825,P<0.01).2009-2011年在接触组工人中发现肝血管瘤4例,手指关节异常3例.结论 慢性接触氯乙烯可引起作业工人肝功能损害和脂肪肝,企业应加强监护,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5.
探讨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测试方法检测氯乙烯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方法选择53名氯乙烯作业工人和55名非氯乙烯接触工人用MGE方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状况。结果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正> 长期接触氯乙烯可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有致癌性,为摸清其职业危害,笔者对某厂氯乙烯作业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其作业工人做了健康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氯乙烯聚合车间作业工人284人(男96人,女188人),平均年龄37岁(20~45岁),平均工龄13.50年(1~24年),选择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基本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3年随访观察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氯乙烯暴露时间、吸烟、饮酒、氯乙烯代谢酶多态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对某化工厂77名氯乙烯接触工人进行随访,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检测染色体损伤状况,比较3年内微核细胞率变化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CYP2E1、CYP2D6基因多态;采用PCR法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结果]2007年所检测的微核细胞率高于2004年,两者相差3.63%。(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表明,微核细胞率有随工龄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CYP2E1(CG/CC)基因型和CYP2D6(CG/GG)基因型为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frequency ratio,FR)分别为1.29(95%CI:1.02-1.63)和1.40(95%CI:1.12-1.77);未见GSTT1和GSTM1基因型对微核细胞率变化有明显影响。[结论]氯乙烯作业工龄、CYP2E1和CYP2D6基因等因素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145名VCM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设计,PCR-RFLP测GSTP1A/G、CYP2E1c1/c2、CYP2D6LG/C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GSTP1 AA和AG GG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7%,39.3%和78.7%,21.3%,经检验,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T1、GSTM1、CYP2E1和CYP2D6L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GSTP1多态在氯乙烯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与单因素研究结果一致,携带GSTP1 AG 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GSTP1 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2.48,95%CI:1.11~5.53,P<0.05);其他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酶GSTP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携带GSTP1 AG或GG基因型个体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问卷和医院体检报告收集天津市某化工厂工龄超过1年的男性氯乙烯作业工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体检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次调查纳入人员345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51±8.32)岁,工龄1~34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7.00(9.00,23.00)年。腹部B超检查示脂肪肝182人,检出率为5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氯乙烯暴露、超重、吸烟、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血脂是男性氯乙烯作业工人脂肪肝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氯乙烯暴露、超重、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是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男性工人脂肪肝发生的保护因素。超重是相关性最大的因素,其次是高血脂和高血压。提示男性氯乙烯作业工人脂肪肝高发,建议加强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和必要医学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职业卫生现况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使用氯乙烯企业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同类企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氯乙烯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但在职业健康检查中检出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脂肪肝等异常人员。血清中ALT升高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白细胞降低、脂肪肝、血清中ALT升高检出率均高于文献提供的对照人群。提示,长期接触低浓度氯乙烯也可能产生健康危害,应加强作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密切注意作业人员肝功能、血液系统状况,以达到保护工人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