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足跟痛是疼痛科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40岁-60岁的中老年肥胖人,多为肝肾亏虚或久病体虚,气血亏虚,加之久行久站造成足底皮肤、皮下脂肪、跖腱膜负担过重而引起足跟疼痛,导致患者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经验效穴跟痛穴治疗各类足跟痛65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针刺养老穴为主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穴取养老,单侧足跟痛取同侧,双侧足跟痛取双侧。用30号2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掌心向胸,针尖朝肘方向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要求酸胀感向肘部放散;同时令患者跺患足,直至疼痛消失或减轻为止。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本组5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疼痛消失,行走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40例,好转(疼痛减轻或时轻时重)9例,无效(疼痛未减)1例,总有效率为98%。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 1998年 1月~ 2000年 6月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112例,并与单纯体针组 80例作对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人均参照 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脑 CT确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男 72例,女 40例;年龄最小 41岁,最大 79岁,平均年龄 58岁;病程最短 6个月,最长 10年,平均 8.4年;脑血栓形成 56例,脑梗塞 35例,脑出血 21例。对照组 80例,男 44例,女 36例;年龄最小 40岁,最大 76岁,平均年龄 56岁;病程最短 5个月,最长 9年,平均 8.1年;脑血栓形成 39例,脑梗塞 24例,脑出血 17例。 相似文献
5.
1999年至2007年,笔者运用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9例,并设口服天舒胶囊丸组3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9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头痛。根据治疗时间先后分为针刺组、对照组。针刺组39例:男11例,女2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5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手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76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联合手法治疗)与对照组(单纯手法治疗),每组3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2足,显效29足,好转7足,无效2足;对照组痊愈1足,显效18足,好转15足,无效2足。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疼痛、行走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肿胀程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联合手法治疗足跟痛疗效要优于单纯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8.
9.
赵春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4):57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是指患者自觉头昏眼花,视物旋转翻覆,不能坐立,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各种类型的眩晕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刺为主治疗足跟痛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为主治疗足跟痛100例临床观察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庄垂加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针刺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足跟痛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0岁;病程最... 相似文献
11.
针灸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案。方法将1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在针刺时采用常规取穴加膈俞、肝俞,对照组仅针刺常规穴。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复发率分别为88.2%、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加刺膈俞、肝俞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头三神"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头三神"穴为主综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1例V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进行"头三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同时口服喜德镇等常规药物;单纯药物治疗3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HDS-R、MMSE、ADL康复评分.结果观察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DS-R、MMSE、ADL的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为8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针刺"头三神"穴为主综合治疗VD,可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康复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性。方法 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0例(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 ,对照组 38例 (针刺疗法 ) ,并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2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曲池穴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双侧曲池穴,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比较两组疗效及风团数量、大小,瘙痒程度及发作次数。结果与结论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瘙痒程度、每星期发作次数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项针为主治疗顺铂相关耳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老年顺铂相关耳毒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耳32只,对照组患耳37只。观察组予患侧颈项针为主针刺治疗;对照组予血管扩张药物、改善微循环类药物、激素和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耳聋程度、听力曲线、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0.2%,两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H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T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耳聋程度和听力曲线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项针为主治疗顺铂化疗后出现的耳鸣、耳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针灸加神阙穴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针灸加神阙穴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对98例支气管哮喘采用针灸综合治疗加神阙穴贴敷治疗进行观察。对45例未采用此疗法的同期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并作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0.4%和91.8%,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55.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虚寒型疗效优于痰热型。结论针灸配神阙穴贴敷在三伏天防治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脑梗死和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CSS、FMA、VAS评分标准对试验对象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SS、F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各评分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组经治疗后CSS、FMA、VAS评分均有所升高,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9.
腰腹群针术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腰腹群针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腹群针加常规四肢穴位组80例,常规取穴对照组4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有明显差异,腰腹群针组治疗前后,其腰围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结果说明群针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取穴组,并在减腰腹部脂肪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7.7%和12.8%,对照组分别为0%、4.8%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夹脊穴穴位注射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且具有良好的远期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