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 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 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 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某部新兵入伍前自杀未遂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多级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某部新兵996名 (均为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因执行任务而请假者10人,在收 回的986份有效问卷中,年龄16~22[平均(18.3±1.5)]岁; 高中及高中以上者845人,初中及初中以下者141人. 1.2 方法 调查内容有自编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1] (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ASLEC)和艾森克个性问 卷(EPQ).调查时先讲明目的,并要求独立完成;对不合作者尽 量说服鼓励其完成问卷,以尽量减少无应答所造成的偏倚.再 对初筛出的自杀未遂者进行逐个调查,确定自杀未遂的诊断及 自杀原因、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专女生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市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市2所中专学校,采用自制的"青少年健康与行为调查表"对在校1602名女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生活事件评定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应对方式评定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SCQ),自我意识采用美国心理学家Piers-Harris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评定,家庭亲密度评定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有性行为者占11.3%,其中曾经怀孕者占62.4%.有过性行为的女生各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高,应激强度大;自我意识、家庭亲密度和积极应对水平均较低.城市学生、积极应对和对行为的自我意识高是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父母离婚、父母再婚、被责打3次以上和负性健康适应事件是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女生性行为的发生比较普遍,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从多渠道加强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市中专女生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市2所中专学校,采用自制的"青少年健康与行为调查表"对在校1602名女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生活事件评定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应对方式评定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SCQ),自我意识采用美国心理学家Piers-Harris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评定,家庭亲密度评定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有性行为者占11.3%,其中曾经怀孕者占62.4%.有过性行为的女生各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高,应激强度大;自我意识、家庭亲密度和积极应对水平均较低.城市学生、积极应对和对行为的自我意识高是发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父母离婚、父母再婚、被责打3次以上和负性健康适应事件是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女生性行为的发生比较普遍,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从多渠道加强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自杀未遂者的个性特征及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父母的个性特征、遗传倾向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2名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父母的调查资料和心理健康测查表评定结果进行研究,以30名正常青少年及父母为对照。结果:1.青少年自杀未遂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23;自杀方式主要是服药(73.8%),自杀原因前三位依次为恋爱婚姻受挫、学习压力升学受挫、家庭矛盾冲突。2.自杀未遂具有焦虑、病态人格和多疑等性格特点。3.自杀未遂个性缺陷与父母的个性明显相关。4.阳性自杀家族史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青少年的个性缺陷存在遗传倾向,个体素质因素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个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个性问卷对544名初中生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的调查。结果 父母对男、女生的教养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少年当中存在少数不良个性者。结论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特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以及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伤情况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和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并通过对239例完整的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筛查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是69.46%(95%CI:60.25%~79.2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意念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为近1周有绝望感(OR=2.88)、有现患精神障碍(OR=2.78)、为解脱痛苦(OR=2.29)。结论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应及时对其识别并评估他们仍存在的自杀意念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他们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防止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120名11-21岁有心理问题、前来咨询和治疗的青少年,进行造成心理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观察到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方式不好、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家长平时和子女沟通不好、居住区风气不好、网吧、单亲或再婚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120名11-21岁有心理问题、前来咨询和治疗的青少年,进行造成心理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观察到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方式不好、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家长平时和子女沟通不好、居住区风气不好、网吧、单亲或再婚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虎晓岷  尹晓涛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5,26(16):1523-1525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对92名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HAMD分数、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HAMD分值.结论: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为抽样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51名中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在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42名中自愿入研究组60名,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综合干预.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151份, 142名被确诊为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12.34%.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产生及轻重可能与家庭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应激性生活事件等有关.结论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通过综合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持续有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精神疾病自杀未遂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及自知力问卷,对222例精神疾病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被试服药完全依从率为30.63%;和部分依从组相比,完全依从组自知力完整者构成比更高(χ^2=2.655,P=0.008),居住在市区内者更多(χ^2=2.240,P=0.025);以依从性为因变量,仅自知力进入回归方程,β=0.312,P〈0.01。结论精神疾病自杀未遂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自知力是影响其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杳自杀未遂患者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分析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按市内不同地区分布抽取沈阳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调查,共调查239例15周岁以上的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调查员在自杀未遂患者经抢救病情好转后用自伤者一般情况表、自伤情况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和<美国精神疾病与行为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科研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进行调查.结果 自杀未遂者自伤当时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9.46%,其中心境障碍患病率最高(48.12%);有精神障碍者中仅7.23%看过心理或精神科,并接受药物治疗.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冲动性自杀少,伤害发牛后自救率低,自伤目的 以解脱痛苦、减轻他人负担为主.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的各项抑郁症状及抑郁程度比无精神障碍者更严重(均P<0.05).结论 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自杀前就诊率低;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以非冲动性自杀为主,伤害发生后自救率低,目的 以解脱痛苦、减轻他人负担为主;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人群自杀与精神障碍中的抑郁成分最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对128名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的对照研究。结果 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43.8%),邻里关系矛盾(25.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49.2%),自溺(25.8%)、自缢(16.4%)。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的满意程度上及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未遂者具有焦虑、疑心、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等性格缺陷。研究组中22例能做出精神病学诊断。结论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行为与其性能缺陷,不良家庭环境及精神病状态有关,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6.
李毅坚  曹志良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2999-3000,3002
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50名双相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0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双相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宋淼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2):112-113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的自杀意念,为制订自杀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31.90%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意念;50.00%的学生有过1次以上的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中家庭因素占54.67%;家庭因素中,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占68.29%;自杀意念消除的原因中34.29%是因为自我心理调节,15.71%是因为父母、亲人的开导.结论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情绪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特征.方法 选取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177例作为犯罪青少年组;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80例作为情绪障碍组;3所中学的正常青少年16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应付方式问卷(CSQ)、防御机制问卷(D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PQ),使用x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①犯罪青少年组、情绪障碍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条件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犯罪青少年组的前5位危险因素是CSQ的退避因子,DSQ的分裂、被动攻击和抱怨因子及FES-CV的娱乐性因子;前5位保护因素为DSQ的制止因子、FES-CV的文化性因子、DSQ的隔离、交往倾向因子及SSRS的客观支持因子.③情绪障碍组的前5位危险因素是CSQ的合理化因子、DSQ的躯体化、退缩因子、FES-CV的独立性因子及DSQ的抱怨因子;前5位保护因素是FES-CV的文化性因子、DSQ的制止、幽默、同一化、压抑因子以及FES-CV的道德宗教性因子.结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及情绪障碍的发生,关注其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应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8所中学和8所小学学生8100名,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3.8%。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为被恐吓或伤害、轻微自伤行为、伤心绝望和自杀意念。结论自杀未遂在中小学学生中时有发生,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美仪  李桂友  黄丽云 《广东医学》2007,28(7):1205-1206
目的 调查研究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中精神障碍疾病因素的比例,以期引起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影响心理障碍患者的非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视,为身心疾病的临床评估提供正确指导作用.方法 采用WHO组织认可、国外通用的普通门诊患者精神疾病调查工具GHQ-12调查量表,对非精神专科的综合医院门诊1 000名就诊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41.2%的调查对象在量表上显示异常;中医科门诊的调查对象中54.3%在量表上显示异常,经统计学检验与其他专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部分调查因子的阳性检出率在各专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显示阳性率较高的异常因子有:总感到有压力、因担心而失眠、感到不开心和抑郁,与其它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门诊中有相当比例的就诊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GHQ-12健康调查量表有助于提高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门诊就诊者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