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细胞芯片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丝氨酸蛋白酶在所有菌株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率为67.0%(25/36),强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型、血清B型、血清D/AD型分别为46.2%(6/13)、92.3%(12/13)、66.7%(4/6),在环境分离株、临床分离株及荚膜缺陷株中分别为55.6%(5/9)、82.6%(19/23)、25%(1/4).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菌株中,以血清B型、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菌株细胞芯片是检测致病性真菌样本成分的新技术;致病力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表达最高,提示丝氨酸蛋白酶在临床菌株致病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离CAP60基因并测序鉴定,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cap60ura^-菌株,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结果:部分转化子恢复莱膜的表型,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结论: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使新生隐球菌变成无荚膜表型。  相似文献   

3.
调查中国上海和意大利米兰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和野生分离株的血清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探讨亚洲和欧洲新生隐球菌的地理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日本Iston Laboratoiies Inc Co提供的新生隐球菌血清分型试剂盒坚从上述地区收集的临床和野生分离的148株新生隐球菌进行了分型。  相似文献   

4.
新生隐球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测定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方法:30℃和37℃下用含有偶氮白蛋白的琼脂培养板培养不同来源及血清型的36株新生隐球菌菌株,测量其产生的廓清晕环的大小,计算CH值[菌落半径/(菌落半径 廓清晕环半径)]来比较其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强弱;用丝氨酸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观察两种酶活性改变;酶谱法观察菌株浓缩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36株菌株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它们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58±0.170和0.575±0.169,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血清A(n=13)、B(n=13)、D/AD(n=6)型菌株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64±0.144、0.515±0.078和0.482±0.07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临床分离株(n=23)、环境分离株(n=9)和荚膜缺陷株(n=4)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70±0.177、0.513±0.069和0.942±0.075(P<0.05).对照组(不含抑肽酶)和抑肽酶不同浓度组(1.2、1.6 mU)的平均CH值分别为0.459±0.188, 0.975±0.287、0.733±0.252(P<0.01).菌株浓缩液中含有复杂的胞外蛋白酶类成分.结论: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在30℃、37℃下无显著差异;在临床分离株中比环境分离株和荚膜缺陷株强;在不同血清型菌株间无显著差别;可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氯喹体外单独以及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应用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影响.方法:(1)不同浓度氯喹分别与两种新生隐球菌变种的菌悬液共培养,检测4、6、8 h后菌悬液浓度的变化,并与不含氯喹的菌悬液对照比较;(2)检测3种浓度氯喹与AmB联合后对10株菌株的敏感性变化.结果:(1)在与隐球菌菌悬液共同孵育4、6和8 h时,50 μmol/L以下浓度的氯喹培养与生长对照之间隐球菌的生长百分率差异不显著;而在50~100 μmol/L浓度时,氯喹培养与生长对照之间隐球菌的生长百分率差异显著;氯喹浓度在500 μmol/L以上时,氯喹与隐球菌共孵育后,隐球菌菌悬液的浓度甚至低于原先浓度.但氯喹对隐球菌两种变种的作用没有差别.(2)氯喹与AmB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AmB的MIC,而且也随着剂量增长而增强.结论:高浓度氯喹在体外具有抑制隐球菌生长和杀灭隐球菌的作用,并可增强AmB的抗隐球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方法和临床预后的评估指标.方法:用咖啡酸玉米吐温和多巴(CT)两种产黑素培养基培养128株已被明确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并以白念珠菌等作对照,25℃生长,了解显色结果.结果:非新生隐球菌及一部分新生隐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不显色,有12株新生隐球菌病仅在一种培养基中显色,2株临床分离株在两种培养基上均不显色.结论:产黑素培养基在新生隐球菌病的快速诊断和临床预后评估中均可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方法:(1)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将G418抗性基因插入到新生隐球菌1.2kb的ura5基因中;(2)用电转化方法将体外重组片段导入受体菌;(3)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筛选法筛选ura5突变株;(4)用遗传学鉴定营养缺陷株的方法鉴定突变体。结果:1株突变株ura5基因的序列与重组片段相同;其Southern杂交显示在20kb和7kb处出现2条杂交条带;该突变株能在SDU、SDU和YEPD/G418平板上生长,不能在SD平板生长;其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速度依赖于尿嘧啶的提供量。结论:获得了1株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为CAP6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临床菌株在国内和巴西多位点微卫星位点定型(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 MLMT)的种群分布特征,探讨并分析两国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MLMT基因型差异。方法对已鉴定的69株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进行DNA提取,采用3个微卫星位点(CNG1、CNG2、CNG3)的正反序列引物对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后测序;测序后计算出每一菌株位点基序重复数(CNG1对应TA重复,CNG2对应GA重复,CNG3对应CAT重复);结合不同基序重复数判定各菌株的基因型。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3株被MLMT基因分型的国内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菌株中有5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29株为MLMT-17,占87.88%;而在36株巴西临床菌株中有10种基因型被鉴定,其中19株为MLMT-13,占52.78%。结论两国间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临床菌株的主要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巴西临床菌株的基因型分布表现为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的多糖荚膜是第一个被明确的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特性和动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组织构成、生长发育和出芽繁殖等,旨在给新生隐球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体外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采用针对URA5基因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收集自我校华西医院的92株隐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FC)、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和伏立康唑(VRC)对隐球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并计算其MIC50、MIC90.结果 92株隐球菌中,91株为新生隐球菌VN Ⅰ型,1株为格特隐球菌VGⅡ型.5种抗真菌药物对92株隐球菌临床株的MIC值范围、MIC50、MIC90值分别如下:两性霉素B为<0.002~2 μg/mL0.19 μg/mL和0.75 μg/mL;氟胞嘧啶为0.5~>32 μg/mL、4μtg/mL和8 μg/mL;氟康唑为0.5~32 μg/mL、3 μg/mL和8 μg/mL;伊曲康唑为0.064~2 μg/mL、0.5 μg/mL和1.5 μg/mL;伏立康唑为0.004~0.19 μg/mL、0.047 μg/mL和0.094 μg/mL.其中3株(3.3%)对两性霉素B耐药,4株(4.3%)对氟胞嘧啶耐药,25株(27.2%)对伊曲康唑耐药,未发现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所有菌株对伏立康唑敏感.格特隐球菌(1株)对氟胞嘧啶耐药,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敏感.不同时间段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的MIC值有所升高,唑类药物MIC值变化无规律.结论 四川地区隐球菌以新生隐球菌VN Ⅰ型为主,存在格特隐球菌VGⅡ型.除伊曲康唑外,隐球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仅少数菌株对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人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及对内皮细胞AKT、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混合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用CCK-8、划痕试验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的增殖、迁移能力。观察在Matrigel基质中两组HUVEC管状结构生成的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 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共培养组HUVEC迁移能力明显增强(125±21/视野vs.332±37/视野),共培养组HUVEC管状结构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小管数量分别为3.7±1.3/视野vs.8.3±2.7/视野)。共培养体系中HUVEC p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KT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骨髓瘤细胞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多发性骨髓瘤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黄芪-莪术-重楼配伍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通透性与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血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空白对照血清和黄芪-莪术-重楼配伍含药血清.构建HUVEC-HCT116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共培养模型组,黄芪-莪术-重楼配伍低、中、高剂量(2.1、4.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中类表皮生长因子功能域7(EGFL7)对共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oSMC)凋亡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 利用细胞共培养池行HUVEC与AoSMC共培养,将EGFL7的特异siRNA转染HUVEC细胞,利用MTS法检测HUVEC中EGFL7基因的有效沉默对共培养的AoSM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合成无关siRNA作为阴性对照组(neg组),以未转染siRNA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con组)。同时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对AoSMC细胞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ATP)以及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 )表达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共培养AoSMC 的bcl-2及bax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neg组及con组相比,干扰HUVEC细胞EGFL7表达12h后,AoSMC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干扰24、36、48h后,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干扰12、24、36、48h后,AoSMC细胞线粒体ATP释放量减少、培养基中LDH含量及Caspase-3表达量均增加(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neg组及con组相比,干扰siRNA转染HUVEC细胞24、36、48h,共培养的AoSMC凋亡基因bcl 2表达水平轻度降低(P<0.05);但Bax表达水平在相应干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内皮细胞株EGFL7基因沉默时,可导致平滑肌细胞凋亡;EGFL7通过bcl-2相关信号通路调节SMC凋亡,而与Bax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4.
黑色素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黑色素与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相互关系。方法;在含左旋多巴的液体培养液中孵育各种血清型新生隐球菌,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条件下液体下的D值。结果: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的产生要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氮源、葡萄糖和温度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脑组织中富含黑色素的底物儿茶酚胺类物质,新生隐球菌侵犯脑膜和脑组织似与黑色素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尿源性干细胞外泌体(urine-derived stem cell exosomes,USC-Exo)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酶灌注法、超速离心法获取HUVEC和USC-Exo。以高糖诱导的HUVEC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设立空白对照组、造模组和给药实验组。采用CCK-8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力,挑选最适合给药浓度;观察药物影响下各组细胞在划痕迁移、成管实验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摄取中的表现差异;采用qRT-PCR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2,SOD2)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本实验获取了高质量的HUVEC以及USC-Exo;在高糖影响下内皮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成管能力、摄取LDL的功能相比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而USC-Exo则可以实现逆转,优化内皮细胞功能,逆转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强抗氧化能力(P<0.05)。结论 USC-Exo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内皮细胞,缓解高糖造成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干预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Hcy 0μmol·L-1)、Hcy干预组(浓度分别为50、100、200、500μmol·L-1)、100μM Hcy+叶酸+VitB12治疗组,每个浓度组再分为24、48、72h三个时间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各浓度Hcy干预HUVEC 72h的氧化应激损伤指标。结果各浓度Hcy干预组随着Hcy浓度增高及干预时间延长HUVEC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500μM Hcy 72h干预组最明显(P<0.05)。HUVEC内H2O2和MDA含量随Hcy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cy100~500μ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100~500μM组HUVEC内SOD活性和T-AOC活性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并且Hcy的浓度越高降低程度越明显。100μM Hcy+叶酸+VitB1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病理水平Hcy可以增强氧化应激损伤反应,而叶酸和VitB12对Hcy所致氧化应激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余晓刚  朱晓丹  周法庭  孙志民  郭庆  张蓉 《西部医学》2023,35(7):970-975+981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分析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胃癌细胞发生转移的机制。方法 设置对照组和共培养组,分别将正常培养基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HGC27,采用MTT法和划痕试验检测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设置Control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以HUVEC的条件培养基作用于胃癌细胞6、12和24 h,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物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 MTT及划痕试验表明HUVEC条件培养基促进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和迁移。与Control组比较,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呈间充质状改变,丝状伪足样凸起数量显著增加。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间接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和MMP-9逐渐增加,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ZO-1和Occludin的表达也逐渐下降,细胞膜分布减少。结论 间接共培养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上调胃癌细胞MMP-9,破坏紧密连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纤毛蛋白2(NRP2)调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干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细胞系NRP2表达,分别用对照组和干扰组的BON-1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CK-8检测其细胞增殖,Tanswell检测迁移,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其促血管生成.结果 CCK-8检测显示对照组和干扰组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组间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光度为0.35±0.04,干扰组为0.32±0.04.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减弱,对照组(203±13)个/孔,干扰组(100±10)个/孔(P<0.01);小管形成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小管形成减少,对照组为40±5,干扰组为24±3(P<0.01).结论 干扰BON-1细胞NRP2表达可抑制与其共培养的HUVEC细胞的成管能力,提示NRP2可能具有促进PNETs相关血管生成的作用,是PNETs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