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 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 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汗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CPC做对照。结果 第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4周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剂。结论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用复合人工骨治疗肌骨头坏死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分为4组:(1)bBMP/ 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组(95侧),(2)肌骨瓣组(5侧),(3)单纯珊瑚组(4侧),(4)对照组(14侧(为以上各组的对侧)。对造模后及植入后定时行普通X线,核素骨像,MRI及CT检查。结果:(1)核素骨显像示:6周及12周,1组股骨头核素摄取量静态相头/干比升高,但血液相及血池相不升高。(2),MRI示:10周,I组原骨缺损区内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区,提示多量新生骨形成,Ⅳ组T1WI及T2WI示中部为高信号区,周围为环形低信号带,提示囊腔中为脂肪性骨髓,周围为硬化带。(3)拍片及CT示,14-16周,I组骨缺损大多完全闭合,珊瑚已吸收,其余各组骨缺损部分残留,Ⅳ组骨缺损囊壁硬化带形成。结论:该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作用,是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但它不能改善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供。  相似文献   

3.
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的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4.
陈北北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2973-2976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性煅烧骨(TBC)复合骨水泥(BC)修复骨缺损后的血管化及结构变化。方法将活性TBC和BC复合后植入兔尺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断面扫描电镜观察,观察血管生成情况及结构变化。结果墨汁灌注2周时见TBC周围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4、8和12周时新生血管逐渐增多,并深入材料中央。电镜观察4周时TBC周围及内部孔隙被胶原纤维束充填,部分胶原矿化。8~12周新生骨组织附于TBC颗粒及BC表面,原孔隙接近消失,TBC颗粒少量降解。结论活性TBC复合BC具有骨诱导作用,新生血管及新生骨组织生成良好,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6.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缺损发生后,骨的生理连续遭严重破坏,在利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时,必须有适合的载体,通过该载体将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它生长因子释放到骨质缺损部位,诱导新骨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包括无机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生物性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物,但各有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更有利十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诱骨活性.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脱矿胚胎骨和胎盘比例混合后对骨缺损愈合修复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组及对照组经处理的骨缺损处填充后分别进行放线学、力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经实验观察,其混合充填后的成骨方式,早期仍以软骨内化骨为主,同时伴有膜性化骨过程,而晚期却改变了这种成骨方式,由一种速度更快的方式-膜性化骨为主的成骨方式。结论 脱矿胚胎骨和胎混合充填修复骨缺损优于对照组,从而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研制新型CPC并与BMP复合成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通过X线片、扫描电镜、骨密度测量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CPC/BMP复合物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而单纯的CPC新骨形成速度的材料降解速度都明显低于CPC/BMP。结论CPC/BMP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观察活性煅烧骨(TBC)复合骨水泥(BC)修复骨缺损后的血管化及结构变化。方法 将活性TBC和BC复合后植入兔尺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断面扫描电镜观察,观察血管生成情况及结构变化。结果 墨汁灌注2周时见TBC周围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4、8和12周时新生血管逐渐增多,并深入材料中央。电镜观察4周时TBC周围及内部孔隙被胶原纤维束充填,部分胶原矿化。8-12周新生骨组织附于TBC颗粒及BC表面,原孔隙接近消失,TBC颗粒少量降解。结论 活性TBC复合BC具有骨诱导作用,新生血管及新生骨组织生成良好,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 bioactive artificial 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人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40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A组植入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A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测定均优于B组,C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证实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较好,但是二者复合的最佳比例还无定论。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最合适的比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材料: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取骨盆骨制成直径300~500μm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作为供体。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5只,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然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9只。均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分别为1∶1,2∶1,3∶1,4∶1,5∶1。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后的形态;植入后4,8周分别行X射线片观察缺损区骨连接及骨痂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组织和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植入后8周测定各组桡骨标本的最大扭矩,以评价生物力学强度。结果: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为3∶1时,二者混合后可任意塑形,其成骨性能最好,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血管化程度优于其他复合比例,生物力学强度高于其他复合比例(t=2.35,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最适宜比例是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复合材料(Polypropylene+ex-pandedPolytetrafluoroethylene,PP+ePTFE)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组织学反应,客观地评价两种材料的特点,以便为临床选用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分为PP全层修补(PP-T)组、PP保留腹膜(PP-PR)组和PP+ePTFE全层修补(PP+ePTFE-T)组。切除1.5cm(2.0cm的前腹壁,分别以相同面积的两种补片修补缺损,于术后14,30,60和120d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及组织学检查。结果:PP+ePTFE组动物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轻于PP+T组(分别P<0.05)。PP+PR组动物腹腔无粘连。术后14d,两种材料周围均以炎性反应为主,但PP+ePTFE组腹腔面反应很轻。30d后,在PP和PP+ePTFE非腹腔面周围成纤维细胞和胶原逐渐增加。PP+ePTFE材料的腹腔面逐渐形成一间皮层。结论:PP材料与组织掺和好,但与腹腔粘连重。PP+ePTFE材料既有组织掺和好,又具有抗腹腔粘连作用。腹膜是防止PP材料与腹腔脏器粘连的最好屏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2.49),(73.71±9.75)N,P<0.05];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15.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免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77;12.49),(7371&;#177;9.75)N,P〈0.051;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仿生化的组织工程人工骨,观察分析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选取44只3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受体,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人工骨组36只(兔左侧桡骨缺损),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36只(兔右侧桡骨缺损),空白对照组8只。②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于双侧桡骨中段作纵形切口,显鳝桡骨,建立双侧桡骨15mm长的桡骨一骨膜缺损模型。③组织工程人工骨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植入前该复合物与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混合培养5d;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物,不使用促骨化、血管化的细胞因子及种子细胞;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旷置,不予任何充填物。④各组术后每天肌注青霉素40万u,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12只/次。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电镜检查,观察人工骨的骨化、血管化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实验选取44只大耳白兔作为受体,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的骨缺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组织工程人工骨组在成骨速度、成骨质量、血管化程度等方面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②新生骨及新生血管定量分析表明,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的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P〈0.05)。 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能够加快人工骨骨化和血管化的进程,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仿生化的组织工程人工骨,观察分析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选取44只3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受体,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人工骨组36只(兔左侧桡骨缺损),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36只(兔右侧桡骨缺损),空白对照组8只。②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于双侧桡骨中段作纵形切口,显露桡骨,建立双侧桡骨15mm长的桡骨-骨膜缺损模型。③组织工程人工骨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植入前该复合物与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混合培养5d;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物,不使用促骨化、血管化的细胞因子及种子细胞;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旷置,不予任何充填物。④各组术后每天肌注青霉素40万u,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12只/次。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电镜检查,观察人工骨的骨化、血管化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选取44只大耳白兔作为受体,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的骨缺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组织工程人工骨组在成骨速度、成骨质量、血管化程度等方面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②新生骨及新生血管定量分析表明,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的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均优于磷酸钙颗粒骨复合物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能够加快人工骨骨化和血管化的进程,有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Bio-Oss结合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牙槽骨缺损,探讨SIS能否增强修复牙槽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经手术处理后显露牙槽骨嵴,两壁骨缺损的雌雄各半的骨缺损模型新西兰大白兔6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均为15只。A组缺损处给予Bio-Oss骨粉+SIS填充;B组缺损处给予Bio-Oss骨粉填充;C组缺损处给予SIS填充;D组大白兔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旷置。填充完毕后,将四组大白兔龈瓣复位并缝合。于术后4、8、12周进行X线片观察植骨区的骨密度变化;并进行CT检查,以邻牙为参照测量植骨区的吸收值,比较四组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 A组大白兔的行为及组织学改善情况均优于B、C、D组;采用Bio-Oss骨粉+SIS联合治疗的A组疗效显著优于B组和C组,骨缺损区有新骨生成,骨密度显著增高,其中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Bio-Oss骨粉结合SIS修复牙槽骨缺损能有效促进牙槽骨组织再生,重建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新近研究表明骨水泥诱导成骨能力较差、在体内降解过慢,其单独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型,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目的:观察脱钙骨基质颗粒、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复合物填充修复股骨骨缺损的能力,从而确定该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将脱钙骨基质颗粒和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例(2∶8,3∶7,4∶6,5∶5,6∶4)构成复合材料.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制备骨缺损填充模型,将各比例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以单纯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材料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对复合材料和单纯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在术后4,8,12周时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射线片观察,比较其修复填允骨缺损的能力.结果: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3∶7~6∶4的范围内,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100 μm以上的裂隙,当质量比小于3∶7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 μ m,质量比大于6∶4时两种材料不能有效地凝固在一起.随质量比的增加,材料抗压极限强度递减,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射线片观察显示骨缺损填充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12周时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4∶6时骨结合率最高.结论:随着脱钙骨基质颗粒质量比的增加,孔隙越丰富而材料力学强度逐渐降低.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为4∶6时修复低承重部位松质骨的骨缺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周子琪  杨森  郭丽娟 《华西医学》2022,37(1):140-145
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促进成骨、抑菌消炎及调节免疫等.牙周炎是牙周支持软硬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治疗的最终目的 是牙周组织的重建和骨缺损修复.目前牙周炎的常规治疗未能达到理想的牙周组织再生.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迅猛发展,为牙周病治疗及骨缺损修复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