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继发性肾脏疾病 ,其病因复杂 ,发病机理未明 ,目前主要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 ,但单用西药往往很难奏效 ,复发率高。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 45例 ,常规西药治疗 42例。二者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优于西医组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收集 1988年 6月~ 1999年 6月住院病人 ,87例狼疮性肾炎 (LN) ,男 8例 ,女 79例。按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及LN的诊断标准〔1〕确定诊断。随机分为二组 :(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中西组 )… 相似文献
2.
李庆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2):100-10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IN)的疗效。方法:随机设置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分别为94例、84例,两组进行有效率、复发率、副作用的比较。结果:西医组总有效率80.9%,复发率21.4%,副作用发生率77.1%;中西医组总有效率94.6%,复发率4.2%,副作用发生率38.0%,中西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及减轻副作用均显著优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中西医结合对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LN)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对重症LN副作用小、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案。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CTX冲击 口服泼尼松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同时接受根据中医对重症LN分型进行辩证施治,同时对CTX冲击与大量激素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针对性使用中药。结果 单纯激素 CTX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48.94%,总有效率为89.36%;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74、51%,总有效率为92.16%。两组比较5年复发率,单纯盯CTX 激素治疗组为53.19%,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17.65%。结论从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几方面分析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重症LN疗效明显高于单纯CTX 激素治疗组,并保证CTX冲击与激素用药的同时,从而减少不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148例重症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2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 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组)148例,西医治疗组(西医组)142例,分别观察其疗效、副作用。结果:中西组治疗有效 率85.1%,西医组治疗有效率为73.2%(P<0.05);副作用中西组36.4%,西区组为73.2%(P<0.05)。结论:中西结 合治疗重病狼疮性肾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在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及复发率等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 (LN)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激素和环磷酰胺 (CTX) ,疗效虽然肯定 ,但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多 ,复发率也较高。近年来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狼疮性肾炎 6 2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并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2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诊断标准[1] ,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表现如水肿、血尿和 /或蛋白尿 ,或肾功能损害。全部病例均有狼疮病情活动的临床指标[2 ] 。2 临床资料 本组共 6 2例 ,为住院和 /或门诊患者 ,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2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 2 8例 ,西医组 2 4例。西医组均先行腹膜透析 ,3天后开始采用激素标准疗程 ,并加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 ;中西医结合组除西医治疗外 ,以“狼疮肾衰方”为主 ,辨证加减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 92 .9% ,解脱透析持续时间为 ( 4 6.4±2 1.5 )月 ,解脱透析半年后血清肌酐为 ( 13 2 .4± 76.3 ) μmol/L ,副作用发生率为 14 .3 % ;西医组有效率为 75 .0 % ,解脱透析持续时间为 ( 3 8.4± 19.1)月 ,解脱透析半年后血清肌酐为 ( 2 0 8.3± 98.4 ) μmol/L ,副作用发生率为 3 3 .3 %。 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疗效、延长解脱透析持续时间、保持肾功能稳定、减少副作用方面 ,均显著优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2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肾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根据一般病理检查,约9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受累,加上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检查,则几乎所有SLE患有肾脏受累。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了很大改观,但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亦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狼疮性肾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疮性肾炎是一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病理类型 ,另一方面取决于足量和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但在治疗期间 ,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 ,甚至使治疗被迫中断。为了减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增加治疗效果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狼疮性肾炎 38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6 1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1982年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相似文献
10.
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优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 ,狼疮性肾炎(LN)的预后已有较大改观 ,狼疮活动致死率明显降低 ,但药物疗程能否顺利完成 ,其药物的副作用以及LN并发症是否有效控制 ,是治疗疾病确保较长存活期的关键。我科对 36例LN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科 1997年~ 199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1982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诊断标准 ,且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肾损害表现 (如蛋白尿、镜下血尿、肾衰竭等 )。全部病例分为观察组 (中西医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中西医结合(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CM-WM)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2011年12年间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具有西药对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LN论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有12篇文献被纳入研究,共对742例LN患者包括治疗组409例,对照组333例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LN疗效显著OR=0.22(0.14~0.35,P〈0.00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完全缓解率OR=2.59(1.78~3.59,P〈0.00001),及较高的显著缓解率OR=1.37(1.01~1.8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 (LN)的临床疗效。方法 :LN患者 6 0例随机分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中西组 ) 30例 ,在西医治疗同时配合以狼疮方为基本方的中医辨证加减治疗 ;西医对照组 (西医组 ) 30例 ,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二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 ,复发率显著低于西医组 (90 %vs80 % ,13 .3 %vs 40 .0 % ,P <0 .0 5 ) ;中西组较西医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LN临床疗效显著优越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4例,予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8%,显著优于对照组81.8%(P<0.05),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膜型狼疮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膜型狼疮肾炎(MLN)的疗效及其对MLN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5例肾病综合征程度的MLN惠分为两组,中西组:42例,予强的松、环磷酰胺和“狼疮方”治疗;西医组:33例,予强的松和环磷酰胺治疗。随访观察患的狼疮肾炎活动情况、复发率、肾功能、尿蛋白和副作用等。结果:两组均有效降低狼疮肾炎活动指数,但中西组的疗效优于西医组,且复发率较低,肾功能保存较好,尿蛋白改善较好,副作用较少。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MLN的较好方案。但这些结果有待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狼疮性肾炎证候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证候与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肾活检的LN103例。分析其证候、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资料间的关系。结果:所有证候均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有一定联系,证候类型以热毒炽盛型多见,占39.81%:其病理分型以LNⅣ型为主,占75.61%;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见,占70.73%;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有明显改变,并可能伴有肾功能的减退,属LN高度活动期。其次为脾肾阳虚型,占37.86%:其病理分型也为LNⅣ型为主,占66.67%;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占97.44%。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型:其病理分型以LNⅡ、Ⅲ型为主,临床表现以隐匿性肾炎为主,分别占100%、100%和75%。结论:LN的证候与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对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霉酚酸酯 (MMF)和环磷酰胺 (CTX)冲击疗法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A组 2 0例 ,间断性CTX冲击疗法联合激素 1mg·kg-1·d-1治疗 ;B组 2 0例 ,MMF联合激素治疗。随访 12个月。结果 :CTX组、MMF组治疗LN均能降低蛋白尿、血尿 ,改善肾功能和免疫指标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MMF组治疗效果优于CTX组。不良反应 ,MMF组明显低于CTX组 (P <0 .0 5 )。结论 :CTX、MMF都能有效地控制狼疮性肾炎 ,且MMF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亚砷酸对BXSB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BXSB自发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2个月龄雄性BXSB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亚砷酸0.8mg/kg),隔日腹腔注射,共55 d.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血清肌酐,血清IgG、dsDNA、ANA及肾脏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尿蛋白排出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清IgG和dsDNA值也比对照组低,肾脏病理改变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亚砷酸能抑制BXSB狼疮鼠的自身免疫反应,对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49例狼疮性肾炎尿毒症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狼疮性肾炎 (LN)尿毒症的临床特点 ,调查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 12月至 1997年 12月间 49例就诊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首诊为LN尿毒症的临床资料 ,门诊随诊或随访透析治疗及是否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LN尿毒症病人各临床表现发生率及血清学阳性率较非尿毒症LN均明显减少 ;狼疮活动指数也明显低于非尿毒症组病人 (P <0 .0 5 ) ;有半数以上 (2 9例 )入院B超提示双肾尚未缩小 ,其中 18例有肾活检资料 ,与同期随机抽取 46例非尿毒症LN病人比较 ,其肾病理活动性指数 (AI)及慢性化指数 (CI)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5例双肾未缩小者接受了透析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结果 18例能暂时脱离透析一段时间 ,从停透到再次透析平均 (14.7± 34.3)月 ;2 4例单纯透析者 ,无 1例脱离透析治疗 ;单纯透析组死亡率达 45 .8% (11/2 4) ,透析加免疫抑制组为 2 8.0 % (7/2 5 ) ;死亡原因中感染占 44 .4% (8/18) ,透析不充分占 2 2 .2 %(4 /18) ,狼疮活动占 16 .7% (3/18) ,心血管并发症达 11.1% (2 /18) ,营养不良及全身衰竭 5 .6 % (1/18)。结论 :LN尿毒症病人 ,临床狼疮活动不明显 ,但其中双肾未缩小者的肾脏病理AI及CI分布与非尿毒症LN病人并无显著性差别。选 相似文献
19.
补肾清热毒方对cGVHD狼疮小鼠肾组织细胞Fas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清热毒方(简称补清方)对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肾组织细胞Fas的调节作用.方法:将模型小鼠于诱导后第4周,随机分为补清方组(10只),泼尼松组(10只),模型组(6只)及未造模的F1对照组(6只),用药8周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Fas基因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补清方可上调Fas 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补清方治疗LN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Fas,促进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