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运改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增大,静息痛好转,肢体溃疡愈合。术后检查踝肱指数为0.63±0.18,与术前(0.37±0.16)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人工血管感染,1例出现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2例于术后1年出现吻合口狭窄,均于治疗后好转。结论: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传统内科治疗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效果,探讨PTA对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志愿20例行PTA(PTA组),另20例给予传统内科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肢疼痛、冷感、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峰值的变化,并且判断两组治疗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治疗6个月后,PTA组患者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和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6个月后PTA组特校率为85%(17/20),对照组为0;PTA组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75%(15/20)。PTA组特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PTA治疗糖尿病致下肢动脉闭塞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PTA)及内置支架(stent)联合股→胭→小腿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3例。术前均测定影肱比值(ABI)平均为0.24±0.14(0.11—0.48),并行动脉血管造影(DSA),依据患者条件选择彩超或CTA。结果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3例,股→胭动脉膝上旁路移植13例和行膝下旁路移植2例,左股→右股动脉耻骨上旁路移植5例,膝下胴→小腿动脉旁路移植3例,均取得成功。术后ABI检查为0.71±0.19(0.53~0.89),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为2006年7月-2007年12月,除2例存在静息痛和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外,其他患者症状完全改善。结论介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应用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35例伴重症下肢缺血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下肢静息痛和/或溃疡、坏死,术前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节段性闭塞为TASC C或D级病变。下肢血流重建采用以自体大隐静脉为移植物的动脉旁路手术。结果35例中34例(97.1%)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1±0.13升为术后0.91±0.2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一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1%、80%、75%,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5%、83%、77%。结论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重症下肢缺血,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松杰  鲁俊  郎德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3-124,14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内膜下成型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症15例(共15条肢体),应用球囊在闭塞段动脉内膜下扩张再建血流通道,根据术中造影决定是否置入支架,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结果本组15例中14例获得成功,术后踝肱指数[(0.49~1.02,平均(0.76±0.2)],与术前[(0.21~0.87),平均(0.49±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手术成功者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3个月支架远端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不满意,再次置入支架,其余13例均保持通畅,治疗动脉通畅率为86。7%。结论SIA用于治疗股浅动脉长节段闭塞安全、有效,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症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后服用盐酸沙格雷酯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口服盐酸沙格雷酯,对照组给予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踝肱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皮氧分压及跛行距离均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观感觉症状改善者26例,出现支架再狭窄1例,对照组主观感觉改善者24例,支架再狭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可改善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0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0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17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177;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术后应用西洛他唑(Cilostazol CS)的疗效。方法:DM合并下肢ASO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联用)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CS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血管踝臂指数(ABI,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的收缩压之比)、截肢率。结果:CS明显降低DM合并下肢ASO患者介入术后半年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和截肢率,提高ABI。结论:CS在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血管再堵塞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3月应用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6例ASO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结果]36例中33例(91.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踝肱指数均值由术前0.12±0.15升为术后0.87±0.2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远端动脉旁路术治疗ASO,挽救患者肢体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lower limbs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LAOD)介入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12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LAOD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07)》对LAOD的诊断标准,应用血压脉搏测量装置检测CAVI和ABI作为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及随访的指标。结果 CAVI和ABI在介入治疗后和治疗前分别为(5.20±2.85)、(6.65±2.78)(P<0.05);(0.35±0.18)、(0.85±0.13)(P﹤0.05)。介入治疗前CAVI与ABI相关分析显示呈正相关(r=0.648,P<0.05),介入治疗后CAVI与AB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AVI和ABI测定在LAOD介入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后疗效评价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丁咯地尔和己酮可可碱治疗以静息痛为主诉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丁咯地尔100mg和己酮可可碱300mg,于治疗前后第1、2周末对周静息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踝肱指数进行测评。结果:丁咯地尔组在减少周静息痛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踝肱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己酮可可碱组。结论:丁咯地尔对以静息痛为主诉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裕民  冯睿  赵玉青  冯翔 《医学综述》2009,15(14):2232-2233
目的观察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深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和传统血管旁路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例,对两组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选用股深动脉成形术作为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孙勇  郭涛 《实用全科医学》2009,7(7):764-765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考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踝肱指数在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踝肱指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结果踝肱指数与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痛呈负相关并多以躁肱指数〈0.9有临床意义,同时躁肱指数也有上线以1.3和1.4为多,踝肱指数超过上线多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踝肱指数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6例,其中TASCⅡC型24例,TASCⅡD型22例。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累计通畅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5 vs 0.75±0.75,t=10.93,P<0.0001);40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累计通畅率为87.5%;TASCⅡC与TASCⅡD两组患者比较随访期间再发动脉闭塞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3,P=0.85);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且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收治FontaineⅡ、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下肢动脉血流。结果该组无一例死亡,术后下肢动脉缺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术前为0.12~0.53,平均0.35,术后ABI为0.45~0.90。2例术后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经换药愈合,随访2~36个月,1例股-腘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1年后狭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内膜增生,再次行血管重建好转。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方便收集2011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采用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的56例(61条患肢)脉管炎患者及60例(81条患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观察术后患者行走和患肢缺血状态、疼痛、皮肤等情况。结果142条患肢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26例剧烈静息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静脉搏动良好,肢端循环显著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67例手术后患肢末梢即由青紫色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坏疽足趾脱落,残端完全愈合,踝上大隐静脉触及搏动。结论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