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戊二醛作为交关剂,使红细胞膜蛋后氨基形成交联,研究了膜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以及由此地致的膜粘性的改变,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后的红细胞膜蛋白的电子自旋共振滋谱(ESR)显示出膜蛋白强弱固定比上升,蛋白分子三级结构趋于收缩,红细胞膜粘度。  相似文献   

2.
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采用胰蛋白酶降解红细胞膜蛋白,研究了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胰蛋白酶作用浓度的升高,经马来酰亚胺(MSL)标记的膜蛋白ESR谱表现为弱强固定比(S/W)趋于上升,DPH标记的膜脂荧光偏振度(P)值上升,且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这意味着由于胰蛋白酶的作用,降解了红细胞膜蛋白,使得膜蛋白结构趋于收缩,最终导致了膜脂流动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和胎膜完整孕妇羊膜腔内细菌感染状况。方法随机选择胎膜早破-剖宫产和胎膜完整-剖宫产病例,于剖宫产时取羊水10ml做细菌培养,比较二组羊水细菌发生率和细菌种类,并讨论胎膜早破破膜时间与羊水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30例胎膜早破组羊水有细菌20例(66.7%),21例胎膜完整组有细菌2例(9.5%),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胎膜早破羊水细菌最多是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肠杆菌,2例胎膜完整羊水细菌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在胎膜早破中,有无羊水细菌的破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膜早破大大多于胎膜完整的羊膜腔内细菌感染,胎膜早破的发生较破膜时间对感染的意义可能更重要,应于胎膜早破早期使用主要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兼顾大肠杆菌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27例围产期婴儿肺透明膜病的病理学观察和分析。发现肺透明膜形态多种多样,透明膜附着处无上皮存在,讨论了肺透明膜的发生机制。认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的基底膜暴露是形成透明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解尔分思片是一种异种胶原膜,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参与组织修复.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一年余应用解水分思片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渗液,乳腺区段切除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创面渗血25例,结果表明,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渗出减少,凝血时同缩短,说明解尔分思对软组织损伤,切除创面渗血有很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了攻膜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及IgG、IgA、IgM、C_3在正常及40例各种病理类型肾小球肾炎的肾组织中的分布。正常肾小球内仅在系膜区发现少量的MAC的沉积,但是肾小球肾炎的肾组织中,随着病理改变的加重,MAC的沉积增加,从单纯沉积于系膜区扩大到毛细血管壁,甚至在包曼氏囊及肾小球基底膜中也可发现。我们还注意到随着MAC在肾小球内沉积的增多、尿中蛋白量高,同时基底膜上阴离子电荷消失增多,提示肾小球肾炎肾组织的损伤与MAC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组织细胞膜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组织细胞膜的制备和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匀浆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脑组织细胞膜,通过质膜标志酶活性测定及电镜观察对所得之膜制品进行鉴定。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后的膜制品具较高的5’-核苷酸酶活性,电镜照片显示清晰的膜相结构。结论:该方法的制备物为较为纯化的脑组织细胞质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术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23例34眼,术后随访8~47个月.结果:植片全部存活,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麻黄碱的膜法萃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从麻黄水提液中萃取分离麻黄碱,方法:采用膜分离方法。结果:小于8h麻黄水提液的膜分离液为一无色溶液,经纸层析实验表明该溶液几乎为纯净的麻黄碱溶液,8h以后的分离液是一个三组分溶液,本膜不存在污染问题,结论:膜萃取法可分离出较为纯净的麻黄碱。  相似文献   

10.
罗琼  黄烈城 《海南医学》2000,11(6):64-65,58
目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特征性改变是炎症反应导致腹膜对细胞、蛋白和小分子溶质的通透性增加,但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及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兔动物模型研究腹腔感染时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依赖关系。方法 我们分别用兔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E.coli)4×106CFU制成兔急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分别对其感染后8小时(系列一)及感染24小时后(系列二)腹膜通透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系列一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入E.coli4小时起就出现白细胞向腹腔移行和腹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然而此时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糟的通透性无改变。系列二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E coli24小时后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而此时腹膜对蛋白的通透性已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兔腹膜炎动物模型中腹膜对小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出现在对蛋白质通透性增加之后,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管理。  相似文献   

11.
将壳聚糖膜、外科专用缝合丝线及豚鼠肌分别植入小鼠股部肌肉内,经组织学观察,壳聚糖膜早期可引起轻度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4个月后,其机体反应接近丝线组。表明作为引导性牙周再生(GTR)用的新型膜材料,壳聚糖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经手术切除22例脑膜瘤,11例术前先行经导管颈外动脉栓塞,1周内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另11例行单纯脑膜瘤切除术。颈外动脉栓塞后再手术组术中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肿瘤易分离和切除,术后复发率低。有效的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是控制术中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测定三种溶血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膜蛋白质与脂质(胆固醇/磷脂摩尔比值;C/PL)。方差分析表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HS)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各主要多肽组分含量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其 C/PL 亦在正常范围。而组间 t 检验则提示,AA 和 PNH 患者红细胞膜的区带6百分含量却极显著地高于正常组(P<0.01)。但这些改变却不是该两种溶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缺陷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5例新生儿巨结肠症的结肠粘膜进行了病理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本病的结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中、远段更严重,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特别是结肠粘膜腺体扩张,形成“球拍现象”,认为系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对各种病理改变产生的机理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人心房组织膜蛋白提取方法。方法:分步离心法提取心肌膜蛋白,SK2膜蛋白用western-blot检测。结果:BCA检测出蛋白浓度,western-blot检测出蛋白条带。结论:此方法能够提取人心房组织的膜蛋白SK2,该方法简单,稳定,可靠,提取的膜蛋白质量好,浓度高,并能进行下一步的western-blot的实验,以便将来检测SK2膜蛋白在窦性和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之间表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壳聚糖膜对牙周新附着的作用,在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的上、下颌前磨牙近中根的颊侧形成深5mm,宽4mm的U形骨缺损。实验组在缺损区周围牙槽骨放置壳聚糖膜,对照组不放膜。术后8周、12周分别处死动物3只,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具有阻止长结合上皮根向迁移和促进牙周新附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防术后粘连膜。方法采用新型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并通过动物植入实验研究其生物降解性,经组织学光镜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壳聚糖膜早期可引起轻度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16周后,其肌体反应接近丝线纽。结论壳聚糖是一种性能很好的生物材料,可用于防术后粘连膜的研制。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平板膜模型系统研究了羟自由基对人工膜的损伤作用和羟自由基清除剂─—苯甲酸钠的保护作用。EDTA和FeSO4的羟自由基生成系统对人工膜的损伤作用有二种表现形式,一是在短时间内造成膜破裂;二是造成膜电阻率和膜击穿电压的明显下降。苯甲酸钠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使膜维持时间、膜电阻率和膜击穿电压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红细胞膜丙二醛(MDA)水平及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硫酸锌对其有无防治作用。方法:制备家兔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模型,检测红细胞膜MDA含量及膜流动性变化。实验分模型组、硫酸锌防治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SMAO休克模型组红细胞膜MDA水平明显高于防治组和NS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流动性低于防治组和NS对照组;且模型组再灌注后MDA含量与膜微粘度有直线正相关关系;防治组MDA和膜流动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膜MDA水平是影响膜流动性重要原因,硫酸锌对肠系膜动脉闭塞休克有一定防治作用。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the properties of porins in the outer membrane in Pseudomomis arruginosa, and showed the role of outer membrane in determining [mlpenem diffusion in Pseudomonas arrgginosa.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was analyzed by SDS-PAGE.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porins in Pseudomonas aeruginasa was achieved by DEAE ion - exchange HPLC. The purified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were reconstituted with phosphatidylcboline and dicetylphosplmte into membrane vesicles, and were tested by the liposomes swelling method for the diffusion of imipermm. The permeability assay showed that OpN2 (70 kD), OprD2 (46kD), and OprE (4.3 kD) were the channel- forming proteins.But only OgrD2 was thought to be the likely route of imipenem dif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