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了食蟹猴疟原虫寄生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不仅在原虫密度高峰后出现高滴度的抗体,而且在低度原虫血症期间及原虫消失后4个多月,仍保持一定的抗体水平,滴度为1:80~1:60。在  相似文献   

2.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3.
应用食蟹猴疟原虫与体外培养人恶性疟原虫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检测疟疾抗体,结果居民146人中检出率分别为52.05%和53.42%,小学生107人检出率分别为18.69%和19.62%,阳性GMRT居民分别为45.60和58.09,小学生分别为42.87和53.84,后者较前者为高。在恶性疟流行区用恶性疟抗原测抗体更能反应当地疟疾流行状况。同时对羊抗人IgG和兔抗人IgG进行了对比,当工作浓度为1:16时,两种IgG均显示较高的灵敏性,将兔抗人IgG浓度稀释至1:32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印度7个地区的194例疟疾病人,其中恶性疟103例、间日疟88例、混合感染3例;另选不同原因发热血检原虫阴性的病人28例,住院的其他病人114例,以及健康人130名作为对照。所有血清样本均置于-20℃保存,用前经56℃30分钟灭活,以感染诺氏猴疟原虫或食蟹猴疟原虫的恒河猴血作抗原,感染猴的原虫血疟约10%,于裂殖体期静脉取血,用pH7.2 0.15M PBS低温离心洗涤2次后制备抗原片,放干燥器中于-70℃保存。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间接血凝试验(IHAT)使用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简称Pcb)和诺氏猴疟原虫(Pk)两种异种抗原检测人类疟疾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抗原的制备,按Agarwal等(1981)介绍的方法,当感染的猕猴血中疟原虫裂殖体感染率达8~10%时放血,感染红细胞经密度梯度分离与皂素溶解处理1.5小时,用pH7.2的PBS洗3次,贮存于-196℃液氮中,试验的当天取出,超声粉碎,可溶的部份即为抗  相似文献   

6.
自Mackey 1980年报道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检测疟疾抗原以来.Avraham H等(1981)、Khus-mith S等(1986)和Lahiri VL等(1986)也先后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检测疟疾抗原诊断疟疾有希望取代传统的直接镜检法。本文国内首次报道了该法用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将死的诺氏疟原虫作为抗原,混以福氏佐剂一同接种于恒河猴。结果,该猴经两次接种即产生了对同种疟原虫的免疫力,而单独用抗原或伴以核苷酸与氢氧化铝的结合物及BCG等其他住剂,则未获成功。兹将抗原伴以福氏佐剂的试验摘要于后: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史的许多方面与人间日疟原虫相似的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已广泛用于抗疟药及红外期的研究。能感染该虫的灵长类虽有多种,但一般均用猕猴作试验。近因来源短缺且幼猴价昂,已影响研究工作的进行。为解决供根治药试验的猴模型。作者用捕获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繁衍的后代进行了感染试验。接种子孢子量及切脾对原虫血症的影响:共用18只食蟹猴(♂11,♀7)进行试验。4只为小剂量组(接种子孢子0.8~1.7×10~6个),8只为大剂量组(3~10×10~6个),另  相似文献   

9.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1.
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提供了用培养的疟原虫作为试验抗原的可能,但是培养的疟原虫是否具有正常的抗原性。作者针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2.
制备疟疾疫苗首先要进行抗原分析。但人间日疟原虫(P.V)来源困难,常用食蟹猴疟原虫(P.C)代替,故弄清P.C的抗原特征,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用蛋白转染(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了各种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P.C抗原的作用特征。 材料和方法 一、血清标本:P.V病人血清采自云南疟疾流行区,正常人对照血清采自山东长岛非疟区;兔抗P.C免疫血清由本室按常规法制备,抗食蟹猴疟原虫单克隆抗体由本室制备。二、抗原制备:  相似文献   

13.
复燃和复发都是间日疟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复发机理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复燃是间日疟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很少有关复燃问题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4.
目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疟疾抗体用的抗原系由感染猴疟原虫或人疟原虫的夜猴制得。作者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了观察,并与来自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抗原作了比较。当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血症达8%,其中环状体20%,滋养体35%,裂殖体45%时进行收集,以pH7.2的PBS洗5次,最后用同样的PBS制成悬液,涂制的抗原片厚血膜的每一高倍视野可见20~30个原虫,即以蜡纸封存于-70℃。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15.
在坦桑尼亚进行的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的结果有显著的差别。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恶性疟猴模的系统观察,寻找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作者在伦敦给6只首次感染西非株恶性疟原虫的夜猴,间隔不同的时间反复再感染同株或异株(东非株)恶性疟原虫。于每次输注疟原虫后,逐日有规则地进行寄生虫学血液检查。所有动物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每月  相似文献   

16.
目前,血清学诊断被认为是一种调查疟区人群中疟疾流行情况的重要方法,其中以间接血凝试验(IHA)为佳。同种抗原的检出效果虽好,但其来源受到限制。因此,作者试图以诺氏疟原虫抗原来发现早期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作者通过慢性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猕猴血清学试验,观察了诱导抗原变异的SICA抗体和杀虫的调理抗体的出现情况及其作用。主要结果为:在感染的早期,变异特异的SICA抗体比保护性调理抗体早几周出现。于64天和140天取血制备的抗原的血清试验表明,两种抗体同样较快出现。64天的所得结果是调理抗体滴度升达高峰快,下降也快,  相似文献   

19.
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与人体间日疟原虫相似,常直接用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本文作者报告了食蟹猴疟原虫在体外的连续培养获得了成功,使有可能对间日型疟原虫进行长期的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用重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大劣按蚊叮刺感染10只健康恒河猴,每只猴各受到98~169只腺阳性蚊的叮刺.原虫血症前期均为7~8天.6个月内复发率为70%.复发频率最高者四次,最少者一次。对少数不复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